地球知识局 昨天
养活中国几亿人的“超级水库”,正在逆转退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按时吃饭

校对 | 朝乾   编辑 | 澄澈

1978-2008 年,中国科考团队经过长时间的青藏高原腹地科考,找到并证实了黄河源头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长江源头沱沱河和当曲、澜沧江源头扎阿曲和扎那曲的具体位置。

这一成果,不光是为三条大江的长度又续了一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国人对于从昆仑山南麓到唐古拉山脉、从巴颜喀拉山到可可西里这片辽阔的荒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定义。

这里曾经是唐蕃古道的中段、高原民族的游牧场、盗猎分子的法外之地;而现如今,它的名字叫——三江源。

辽阔壮美之地

(通天河 图:图虫)▼

海拔最高的 " 超级水库 "

此后,中国人逐渐摸清了地理层面的三江源。

这里不光是地图上的三个点,而是比三个江苏省还大的巨大区域。从河流源头角度来说,这里是水源涵养区。

雪山冰川里,蕴藏着大量水资源

(青藏高原雪山 图:图虫)▼

但自然界的水源涵养,是个复杂的生态问题。从格拉丹东(长江源头)、约古宗列盆地(黄河源头)、吉富山(澜沧江源头)流出的每一滴水,是如何流到渤海、东海和南海的?这一切绝非自然而然,而是跨越数千公里的远征。其中最艰难的,就是上游那 1000 多公里

格拉丹东直门达(金沙江起点,位于青海玉树)之间,是广袤的无人区和荒漠,沿途年降水量大部分不到 400 毫米,但这里却有很多的水。

这里是诸多大河的发源地▼

原因在于冰川融水(三江源冰川总面积约 2400 平方公里)与冻土融水(多年冻土区占比约 60%)的持续补给。

旁边的澜沧江同样如此,从源头吉富山到昌都,需要穿越大片湿地和横断山区的深切峡谷。

与其说是水流到下游,不如说是整个区域的水源汇入区域内的一个个巨大 " 天然水库 "——冰泽湖群、多年冻土含水层、森林系统等,完成 " 蓄水 - 缓释 " 的过程,然后顺着峡谷逐级向下。

沼泽湿地里,蕴藏着大量的水

(三江源 图:图虫)▼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三江源的环境异常脆弱,这里表层的泥炭土有独特的孔隙结构,像海绵一样可以存储大量的水。

如果降水充足,即便湿地孔隙结构破坏,大量降水仍能直接补充水源,但这里天然降水不足,湿地一旦被破坏,会直接导致水源 " 无米下锅 ",意味着很多水源就会断流。

湿地日渐消瘦,水也越来越少 ...

(黄河源湿地 图:图虫)▼

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三江源中度退化湿地的土壤储水量只有较未退化湿地的 47%,水源涵养功能损失了超 50%。

除了湿地,三江源的森林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其 " 林冠截留 - 灌木缓冲 - 枯枝落叶层蓄水 " 的三级机制,就像一座   " 立体海绵塔 ",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对三江源生态非常重要。

森林里也存着大量的水

(图:图虫)▼

但无论是湿地还是森林,都面临巨大的危机,对三江源这块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从冰川、冻土、草场到森林

上世纪末,我国发现了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开始全面地保护该地区。由于三江源本身分区分片,且各有各的生态连续性和特征,所以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

比如长江源格拉丹东周边区域,就是以冰川-冻土-湿地修复为核心的,而黄河源扎陵湖-鄂陵湖区域,则聚焦于草场-湖泊-河流联动治理,东南部的森林地带则是强调封山育林,把林地护得更好。

到 2020 年,三江源已经有效控制了草场退化、湿地萎缩,森林破坏等关键问题,实际上已经逆转了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而开启全面的环境修复工作

如何衡量环境修复效果?动物群落的恢复情况是最重要也是最直观的指标之一,特别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群落恢复意义更大。

生态恢复后,三江源成了很多动物的乐土

(高原鼠兔 摄影:余宣毅)▼

提到三江源,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雪豹——它活跃于高海拔岩壁之间,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

但其实,在海拔稍低的森林地带,金钱豹的存在同样不容忽视。它们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其种群状况深刻反映着生态恢复的层次与健康层度。

金钱豹栖息在森林中,一般极难观测到

(图:壹图网)▼

当森林里云杉、圆柏等乔木与灌木层恢复→狍子、林麝等林间草食动物数量上升→金钱豹随之频繁出现,形成稳定活动种群。这种 " 植被→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 的层级恢复,比单一物种的增加更能说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也就是说,金钱豹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其数量的明显回升,也就意味着金钱豹下面的整条生物链的其他生物情况都在改善,周边的生态系统也有很好的恢复。

(金钱豹 图:壹图网)▼

偶遇金钱豹的机会有多小?

金钱豹的栖息地在三江源东南部,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特殊单元,与三江源常见的高寒草原、垫状植被不同,这里以森林为主,拥有从乔木、灌木层,到草本层、地被层完整植被结构

三江源森林面积只有约 2.2 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 5.6%),其中约一半集中在东南部,这也是三江源 " 条件最好 " 的区域之一 ——  环境优渥、降水也更足

金钱豹就栖息在这片密林中

在生态修复的整体布局中,三江源上游侧重于冰川冻土修复、草场沙化治理,而这里则更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维护——既要保护从峡谷森林到高寒草甸的垂直植被结构,也要维护 " 草本 - 有蹄类 - 肉食动物 " 的完整食物链

处在食物链顶端的金钱豹,其种群动态是一个地区生态多样性和健康程度的风向标。

然而,与广为人知的 " 高山之王 " 雪豹相比,大众对金钱豹的认知和保护关注仍显不足。很多人提及三江源,首先想到的是雪豹,却忽略了高原之下这片森林中同样重要的顶级捕食者

密林中的顶级捕食者

关注度的不足,仅仅是金钱豹保护所面临挑战的一个侧面,早期监测面临诸多挑战:2015 年仅记录到 3 只活动痕迹(8 次活动痕迹),稀缺的影像背后,是监测手段落后、栖息地碎片化、人为干扰频繁等现实困境。

金钱豹种群密度小、生性谨小慎微,加之复杂的地形和茂密植被的遮挡,使得追踪与观测异常艰难。

往往只见其踪,不见其身

(科研人员前期开展调查工作 摄影:余宣毅)▼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草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诸多专业机构和力量开始关注并持续投入,金钱豹的监测与保护工作逐渐系统化、科学化。

公开报道显示,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目前已经累计布设了 405 台红外相机,培训牧民监测员 369 人次,在所有可能分布区记录到1032次金钱豹的独立探测,并收集到155 个金钱豹分布位点。

共同守护三江源

(牧民家庭 摄影:余宣毅)▼

由此,一套高效的协作机制运转起来: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基于社区参与,科研机构提供助力,多方合力,使得金钱豹的生存图景日益清晰,保护网络也越发坚实。

将红外相机布设在金钱豹常走的兽道

更有机会捕捉到它们的踪迹

(摄影:余宣毅)▼

在镜头里,金钱豹带着幼崽穿越林间的画面越来越多。这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回归,更是森林生态得到修复的最好证明。

然而,现有的努力仍远远不够。面对广袤而复杂的生境,要实现持续、规模化的巡护与监测,仍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投入。

(三江源巡护 摄影:余宣毅)▼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广汽丰田「一路青山 · 生机森林」环保公益项目即将进入三江源,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建立系统化的监测网络、社区巡护强化和反盗猎培训等一系列行动,助力金钱豹及其伴生物种的科学保护。

事实上,自 2017 年在云南云龙县启动以来,由广汽丰田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多方力量开展的「一路青山 · 生机森林」项目,始终聚焦多重效益森林保护与恢复,足迹已延伸至藏东南、四川等地。

这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更证明了绿色发展的可复制性:当每一份社会力量都成为生态保护的 " 毛细血管 ",可持续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从金钱豹出入的长江源森林,到百鸟栖息的河口湿地;从黄河奔流的壮阔峡谷,到澜沧江蜿蜒的生态廊道——它们或许地处不同流域,海拔迥异、生境万千,却始终以水流为脉络,以生命为纽带,隐秘而深刻地相连。

这些宏大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何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正是发源于三江源的江河血脉、涵养水源的高原湿地森林、支撑万物生长的流域环境,以及无数默默守护它们的环保力量,将雪山与大海、人类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紧密联结为一个生生不息的 " 生命共同体 "。

广汽丰田与所有守护者的努力,本质上都是在守护这种 " 共生关系 " ——让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呼吸找到平衡,让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的理念,从高原森林延伸至江河湖海,最终汇入 "地球生命共同体" 的统一。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雪山 黄河 东海 青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