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前天
转发这条鲶鱼,你也可以逆流而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89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鲶鱼会攀爬瀑布

2)蜗牛改进黏液,对抗农药

3)超级蜥蜴耐受铅污染

4)让海星变得黏糊糊的凶手

5)拥有超长生殖器的狼蛛

6)蝙蝠也会拥抱贴贴

会攀岩的鲶鱼

鲤鱼跃龙门可能是个传说,但鲶鱼是真的会爬瀑布。

鲶鱼向上爬 | 参考资料 [ 1 ]

这是一种学名为 Rhyacoglanis paranensis 的鲶鱼,俗名叫大黄蜂鲶。在巴西南部的一个瀑布,研究者和当地人首次录下了这样的一幕:成千上万条橘黑相间的鲶鱼紧贴着岩面,张开胸鳍与腹鳍,配合身体的摆动,一点点向上攀爬,硬是越过了 1~4 米高的瀑布

大黄蜂鲶一起攀爬瀑布 | 参考资料 [ 1 ]

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这些鲶鱼的集体攀岩活动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白天最热时分,鱼群会躲在岩石下或阴影处避暑,等到日落前后降温了才一起开爬。它们并不像甲鲶科鱼类一样带有吸盘式的口唇,研究者推测,它们是靠鳍和身体的小幅推进来逐渐向上爬的。 它们的攀爬技术甚至不局限于岩面,任何在飞沫区保持湿润且有水膜的表面,都可能被它们利用起来——连研究者留在附近的塑料桶上,都有鲶鱼沿桶而上。

连水桶都成了它们向上爬的通道 | 参考资料 [ 1 ]

这些鲶鱼为什么要爬瀑布呢?它们在野外比较稀有,目前人类对它们的生活了解甚少。但研究者观察到,爬瀑布的鱼群中雌性和雄性都有,且大多已经性成熟;爬瀑布的时间又恰逢雨季,与同河段其他洄游鱼类的繁殖季同步。因此,研究者猜测,鲶鱼很可能也是为了繁殖而上溯,到上游更平缓的水域产卵。

杀不死的蜗牛

为了对抗农药,蜗牛改造了自己的黏液。

比萨茶蜗牛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如今却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作为入侵物种,它们不但啃食作物,还会趁机进入收割机,污染粮食,已经成了很多国家在农业上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但近年来,比萨茶蜗牛对农药的抗药性在上升,农药变得时灵时不灵。

比萨茶蜗牛 | tato grasso / Wikimedia Commons

最近,科学家发现了比萨茶蜗牛对抗农药的武器——黏液中的一种蛋白。许多有机磷农药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从而影响动物的神经系统。但蜗牛黏液中的这种蛋白与乙酰胆碱酯酶相似,它们在黏液中就能与有机磷分子结合并将其分解,等农药真正接触到目标部位时,威力已经被削弱,没法对蜗牛造成致命影响。

比萨茶蜗牛已经在很多国家泛滥 | Enrique Íñ iguez Rodr í guez ( Qoan ) / Wikimedia Commons

更巧妙的是,这些蜗牛最爱到处溜达、寻找伴侣和产卵的繁殖季节,原本是它们最容易被农药杀死的时候。但它们在这个季节会大量分泌这种蛋白,让农药失效;而到了非繁殖期,它们的黏液中几乎没有这种蛋白。换句话说,蜗牛把宝贵的解毒资源用在了最重要的时候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蜗牛抗药性的机制,人们可以借此开发新的方法来对抗蜗牛,保护农作物,比如使用与乙酰胆碱酯酶无关的生物来源杀虫物质。这同时也提醒我们,更好的防治需要轮换药剂、错峰用药,降低选择压力。

耐铅污染的蜥蜴

一群生活在新奥尔良的蜥蜴,竟然进化出了耐铅污染的超能力。

就是它——沙氏变色蜥 | Nosferattus / Wikimedia Commons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活在新奥尔良的沙氏变色蜥,其体内的血铅水平刷新了迄今所有野生脊椎动物的记录。在铅污染严重的地区,它们的平均血铅达到每分升 955 微克,调查中血铅浓度最高的个体甚至飙到每分升 3192 微克。然而,在如此高的血铅浓度下,它们的行为和体能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要知道,铅是光谱神经毒素,几乎没有安全剂量,对于人类儿童来说,哪怕接近或低于每分升 3.5 微克的血铅浓度,都可能导致智力下降和长期的认知及行为问题。

为了找到沙氏变色蜥可以承受的铅含量上限,研究者做了 60 天的喂铅实验。结果发现,它们不仅能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保持机体功能,就算把铅剂量调大到常见脊椎动物根本撑不到的区间,它们也安然无事。当血铅浓度达到每分升 10600 微克,也就是野外平均水平的 10 倍以上时,它们的体能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新奥尔良土壤的铅浓度分布 | 参考资料 [ 3 ]

通过转录组分析,研究者发现,高暴露和低暴露区的沙氏变色蜥在少数基因的表达上出现了差异,而且这些基因与金属离子稳态和携氧能力相关,这也许是它们耐铅能力的来源。这也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线索——如果能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复制这种耐受能力,可能可以为铅污染提供新的防护方法。

黏糊糊的海星

让海星 " 融化 " 的真凶终于找到了。

从 2013 年起,20 多种海星集体出现了一种神秘的现象:先是皮肤溃烂,接着手臂扭曲、自动断落,最终整只海星化成了一滩黏糊糊的物体。在过去 10 年里,无数海星因此死亡——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向日葵海星,它们的数量暴跌超过 90%,估计超过 50 亿只海星死亡,已经被 IUCN 列为极危物种。有时潜水者在海底看到海星时,它们已经变成了一地零散的棘刺和黏液,甚至没有成型的尸体。

变成一团浆糊的向日葵海星 | Grant Callegari / Hakai Institute

学界怀疑背后的凶手是一种病毒,但一直没能确定。直到最近,研究者终于把黑锅从病毒头上摘下,找到了真正的凶手——一种名叫 Vibrio pectenicida 的弧菌。 他们从野外向日葵海星样本的体腔液中分离出了这种弧菌的 FHCF-3 菌株,注射到健康海星体内,结果海星出现了全部的症状并最终死亡。研究者由此确认,这种弧菌便是导致海星大规模死亡的一个致病因子,并且可以单独致病。

海星能保护海草森林 | Bennett Whitnell/Hakai Institute

弧菌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它的 " 亲戚 " 里有能感染人类肠道的霍乱弧菌,也有能让珊瑚、贝类集体生病的成员,现在它们被证实也能让海星变成一团浆糊。更重要的是,海星是紫海胆的天敌,一旦海星大量死亡,海胆将会暴增,导致很多海带森林崩塌,影响整片近岸生态系统。接下来,研究者会评估不同海星种群的易感性,尽快寻找保护方法。

超长生殖器的狼蛛

最近,研究者发现了 4 种新狼蛛,它们的雄性个体拥有破纪录的超长生殖器

这些狼蛛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角。它们的生殖器长到不得不给它们单独开辟一个新属,命名为 Satyrex ——研究者把希腊神话里半人半羊的神 "Satyr(萨堤尔)" 和拉丁语 "rex(王)" 拼到了一起,强调它们在雄性特征上的王者地位。

Satyrex 属中体型最大、最凶猛的 S. ferox   | 参考资料 [ 5 ]

蜘蛛没有哺乳动物意义上的阴茎,雄性蜘蛛的生殖器官是一对异化的触肢。大多数雄性狼蛛的触肢是头胸部长度的 1.5-2 倍;而 Satyrex 狼蛛中个头最大的 S. ferox,雄蛛的触肢可以达到 5 厘米,是头胸部长度的 4 倍。这种狼蛛最长的腿大约 14 厘米长,触肢的长度都快赶上长腿的一半了,确实比例惊人。

A、B 是其他狼蛛 (Monocentropus balfouri   ( A ) ,Monocentropus lambertoni   ( B ) )的触肢,C-F 是新发现的 Satyrex 属的 4 种狼蛛(S. ferox   ( C ) ,S. arabicus   ( D ) ,S. speciosus   ( E ) ,S. somalicus   ( F ) )的触肢 | 参考资料 [ 5 ]

为什么这些狼蛛有着超长触肢呢?研究者认为,这既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吸引雌性,而是它们进化出的防身武器。许多狼蛛雌性在交配后会把上门的雄性吃掉,雄性可能就靠着超长触肢让自己和雌性保持安全距离,在保证完成精子转移的情况下,尽量不被雌性当点心吃掉。这个设想也呼应了 S. ferox 的行为特征——它们极具防御性,稍微受到打扰就会高举前足,摆出威胁姿势,并摩擦前足的毛发发出嘶嘶声。

拥抱家人的蝙蝠

凶狠的肉食性蝙蝠,私下也会和家人拥抱打招呼、分享食物。

美洲假吸血蝠是新大陆体型最大的蝙蝠,翼展可以达到 1 米,咬合力强大,主要吃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常被认为是独来独往的杀手。但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拍摄了美洲假吸血蝠长达 3 个月的家庭日常,揭开了它们的温柔一面。

抱成一团的蝙蝠 | Marisa Tietge

研究者在哥斯达黎加的一片树林中,找到了一个住着蝙蝠四口之家(蝙蝠爸妈和 2 只小蝙蝠)的树洞,于是将红外感应相机固定在距离它们 2 米处。他们在视频中发现:先回家的蝙蝠会把一侧翅膀环住刚飞回来的同伴,像打招呼一样贴靠几秒,再并排休息;在入睡时,它们会紧紧依偎在一起,用翅膀包裹着旁边的家人,还会互相梳理毛发和低声交流。

蝙蝠之间还会主动传递猎物。有 12 段视频记录到一只蝙蝠叼着猎物回巢,另一只迅速靠近,发出叫声并从侧后方贴近猎物的头;在 92% 的情况下,带饭者会很快地主动放开猎物,由对方接手,而且一般是父母把猎物带给孩子。这样的行为有利于让小蝙蝠的饮食逐渐从母乳过渡到肉食,也能让它们熟悉捕猎技能。

蝙蝠和家人传递猎物 | Paulo C. Ditzel  

参考文献

[ 1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fb.70158

[ 2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323380

[ 3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25017839

[ 4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797-2.epdf

[ 5 ] https://zookeys.pensoft.net/article/162886/

[ 6 ]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321338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参考资料 [ 1 ]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蜗牛 比萨 攀岩 大黄蜂 污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