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9小时前
理响广东|文沁湾区:文明新风润南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期主讲人】杨基炜,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向上向善、刚健朴实,这八个字既是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新时代广东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对 "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 这一现代化命题的深刻回应。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将 " 向上 " 的奋进与 " 向善 " 的道德、" 刚健 " 的意志与 " 朴实 " 的作风融为一体,孕育了广东人开放包容、实干笃行的务实传统,催生了广东 " 敢为天下先 "" 杀出一条血路 " 的开拓精神,培育出海上丝路 " 和合共生 "" 合作共赢 " 的商贸智慧,成为岭南人民开拓进取、和衷共济的精神力量。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肩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既是广东的历史担当,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这些年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在价值引领、制度构建、实践浸润、技术赋能等方面逐渐形成立体化培育体系,让文明的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营造崇德向善、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文明实践 · 浸润千家万户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广泛培育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中央在 2018 年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目的就是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2018 年,广东有两个县入选首批试点县。一个是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是惠州市博罗县,两个试点各有特色。乳源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优势,组建 " 金鸪鸪 " 瑶乡文艺宣讲队,探索出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之后,像珠海市的 " 音乐党课 " 是把弘扬主旋律正能量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沉浸参与的文艺活动中,成效显著。

博罗县则是探索出公益创投大赛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建设体系。他们是以文明实践基金为支撑,先是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群众需求调研活动,精准编制 " 需求清单 "。之后开展公益创投大赛,定向命题孵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配备专家智库团队,动态化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效,并且通过专项支持培训、定向督导等路径赋能项目建设和团队成长。

项诗婷(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解员):我们博罗一直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实现了县镇村三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把文明实践阵地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像博罗现在全县实名注册的志愿者已经多达 24 万了,总共有 1895 支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队伍。我们是将这些志愿服务队伍归编成了 " 党员先锋号 "" 群众博字号 " 以及 " 青少年复兴号 " 三个大的矩阵,来开展我们的文明实践活动。这边可以看一下博字号的一些服务队伍,比如 " 博艾 " 就是主要传承中医健康的服务项目,像 " 博仁 " 就经常开展一些文明乡风、好家风传承的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在去年 11 月底率先成立了全省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合会,更好地管理统筹我们全县的这些队伍,也是更好地去服务群众、去帮助群众。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孵化了 260 个精品项目,已经开展了 6 万多次的惠民活动,经常性开展活动的镇村比例已经达到 100% 全覆盖。

目前,广东全省共建成 2.8 万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镇村三级全覆盖。为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广东延伸打造科普馆、博物馆、数字体验馆、红色研学基地等 2.4 万个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推动 1.4 万个文明单位、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文艺院团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 100 多万场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截至 2024 年底,全省注册志愿者超过 2300 万人,占全省人口超 18%,志愿服务队伍超 13 万支,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 9 亿小时。广东也持续创新,将志愿服务与 " 百千万工程 " 紧密结合,组织大中专学生成立 " 百千万工程 " 突击队,动员青年学生奔赴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创新开发契合自身专业、适用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志愿项目,不仅为地方发展注入人力智力,也有助于提振广东青年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文明乡风 · 吹拂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广东借鉴浙江 " 千万工程 " 成功经验,在 2022 年提出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即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

这五项行动互为表里。村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既会影响人的生活体验,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通过解决小切口问题,改变农村 " 脏乱差 " 现象,打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风貌协调的美丽乡村,不仅能赢得农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更能有效激活他们振兴乡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移风易俗方面,我们也作出很多有益探索。比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构建 "15 分钟文明实践圈 ",把优质内容送往田间地头,广泛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当中。又比如,营造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馆、非遗工坊等,增强大家对自己的村庄历史、乡土文化的自觉自信,传承先辈精神,延续乡村文脉。

另外,我们的很多老祠堂也在近些年焕发起了新活力。例如,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成立了 " 祠堂说理 " 调解工作室,利用祠堂的庄重氛围和文化传统,成功调解了许多邻里纠纷,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典范。还有潮州市堤头村的 " 八德公祠 ",是八姓族人合建的祠堂,在那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讲述先辈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故事,也向后人传承永睦友善的文化。

还有一些几百年前因历史恩怨形成的 " 世仇村 ",也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介入和调解下,实现了 " 百年大和解 "。" 睦邻友好 " 的匾额高悬在他们的祠堂上,见证着这些乡村从过去仇恨对立到现在携手发展的历史性转向,也见证着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在乡间蔚然成风。

网络文明 · 澎湃正能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文化传播与价值观形塑的重要场域。作为互联网大省,广东充分发挥技术和制度优势,不仅通过立法规范与技术监管,有力遏制 " 流量至上 " 问题,还创新传播机制,发挥群体示范效应,将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理念巧妙融入网民日常生活。

在净化网络环境方面,广东针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低俗直播等问题,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明确平台主体责任,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用的网络综合治理新格局。这些有力举措有效压缩不良文化生存空间,营造了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方面,广东建立 " 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 创新机制,将主流价值观融入新兴传播形态。比如,南方日报、南方 + 策划的 " 县委书记打擂台 ",成功带动全省干部群众热议 "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营造出 " 百舸争流千帆竞 " 的热烈氛围。" 南粤好网民 " 典型选树活动,积极鼓励广东网络达人创作传播主旋律正能量优质作品,借助其影响力带动更多网民参与文明实践当中。这种 " 流量 + 正能量 " 模式,打破传统宣传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互动性和故事化表达,让主旋律内容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

广东的 " 破立并举 " 策略,既破除网络空间的失序乱象,又建立正向价值传播生态,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有效传播载体和广泛群众基础,推动更多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文化传播参与者,促使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从 " 被倡导 " 向 " 自发生成 "" 自觉践行 " 转变。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现在在网络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也在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

面向未来,广东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要进一步发挥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活跃、市场化机制成熟的核心优势。比如在价值引领上,推动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优质的文化产品当中,让主旋律正能量进一步突破圈层、直抵人心;在制度创新上,探索建立湾区道德银行积分体系,将志愿服务、诚信经营等善行量化存储、跨城通兑,增强湾区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技术赋能上,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一站式文明实践数字化平台,整合高品质文化资源与文明实践服务,并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及个性化推送,更好地精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们坚信,广东的文化发展必将以 " 向上 " 聚力、以 " 向善 " 润心、以 " 刚健 " 启新、以 " 朴实 " 筑基,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丰润的精神滋养,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篇章。

总策划:侯小军

总监制:金强

统筹:王萍 江海燕

编导:郭昊奇 曹晓静

摄制:罗文琛 余展雯

视频校对:梁洁萍

美编:林若韫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广东 志愿服务 基金 广东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