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学的时候班里男同学还挺多的,咋一到大学,身边就全变成女生了。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大学中的男生,越来越少了。
根据教育部官网最新发布的 2022 年统计数据,2022 年我国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为 467.9 万人,其中女生 294.7 万,占比 63%,男生仅 37%。毕业生方面,2022 年我国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为 471.6 万,其中女生 260.6 万占比 55%。
相关话题 " 本科男生录取人数降至 1/3" 的话题也曾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关注。有网友评论," 男孩危机 " 体现在教育上了?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校园越发 " 阴盛阳衰 " 了,男生们上大学的机会正在越来越少。
事实到底如何?我们通过数据来一探究竟。
━━━━━
大学中 " 阴盛阳衰 " 了吗?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2 年普通本科招生 467.9 万人,其中女生 294.7 万,占比 63%,男生仅 37%。
在普通本科招生数上,女生已经连续 14 年超过男生,到 2022 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中女生的比例甚至达到 63%。这意味着,每 63 位女生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对应的只有 37 名男生,比例近似达到 2:1,呈现出 " 阴盛阳衰 " 的局面。
从招生数据看,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上女生比例确实高于男生。但该数据仅统计的是普通本科的录取情况,并未将专升本、学制等多重因素考虑在内。如果从在校生的数据看,男女生的比例其实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我们仍以 2022 年的数据为例,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约为 1966 万人,其中女生人数为 1040 万人,占比 52.90%。
从 2013 年至 2022 年本科在校生男女比例的变化趋势上看,很难说明中国大学教育出现 " 阴盛阳衰 " 的现象。从教育部历年的数据来看,普通本科在校生女生占比从 2013 年的 51.78% 攀升至 2018 年的 53.99%,此后又逐年回落至 2022 年的 52.90%。
而且从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情况来看,女生的比例也没有呈现出 " 压倒性 " 优势。2022 年硕士在校生约 310 万人,其中女生占比 52.89%;博士在校生 55.6 万人,女性占比 41.91%。
综合数据来看,我国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男女比例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在硕士、博士在校生中,女生比例还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此前曾表示,2022 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 2903.3 万人,比 2021 年增加 122.5 万人;占在校生的 50.0%,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总的来说,女生在高等教育方面录取率高,在校生占比上升是近年来女性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的体现,但以此数据来作为判断高校 " 阴盛阳衰 "" 男孩危机 " 的依据,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
在各教育阶段,男女比例都较为 " 均衡 "
我们再将受教育阶段下拉看看,可以发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女生占比相对男生略低。数据显示,2020-2022 年,小学阶段女性占比在 46.67% -46.86% 区间,初中阶段为 46.43% -46.49%。
进入普通高中阶段,性别占比呈现新变化。2020 年普通高中女生占比达 50.41%,后续年份虽有波动,2023 年为 49.5% ,但整体而言,还是保持在较为均衡的水平。更多女生用努力来打通向上受教育的通道。
从初中阶段 " 男微超 " 到普通高中 " 女渐增 ",有着生理发育节奏的差异。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黄花春表示,女生发育更早,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整体来看,女生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都比同龄男生更强。而目前中小学的教育选拔机制,十分注重考查阅读与表达能力,若缺乏额外引导和教育,男生的成绩就容易落后于女生。
同时,教育环境越发公平多元,普通高中的升学导向与职业高中的技能培养路径分化,让更倾向于通过学历提升突破发展局限的女生,在普通高中的竞争中更具主动性。
━━━━━
越来越多女生通过努力,走进更好学府
那为什么会有 " 本科男生录取人数降至 1/3"" 大学中的男生越来越少 " 这样的话题出来呢?
很大原因是因为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的录取比例。从 2022 年各地的录取比例来看,除全国平均性别比快逼近 2:1 之外,不少省份的数据更呈现出了 " 阴盛阳衰 "。
云南招本科生 12 万名,其中 10 万女性,2 万男性;广西招本科生 14 万名,女性 10 万,男性 4 万;内蒙古招本科生 6 万人,女性 4.6 万,1.8 万男性;还有河南、山东、重庆、贵州 …… 这几个出了名的高考大省,本科招生性别比都低于 50。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国才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较多,受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较小,因此供女孩上学也比较普遍。张桂梅校长在云南成立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15 年来已帮助 2000 多名来自丽江贫困地区的女生走出山区,进入大学。
北京、上海虹吸效应较强的发达城市,男女升学比率相对平衡,差不多男女各一半招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 · 戈尔丁指出,当教育资源向女性开放后,他们表现出的优异不是偶然,而是 " 消除了原先扭曲的因素之后,自然的结果 ",在存在性别不平等、传统观念影响的地区,女孩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出路,从而在升学中表现突出。
但录取人数并不能和所有在校人数画等号,因为在高校接受教育阶段,会受到专业、学制以及学生的个人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录取的女生多并不代表高校中就 " 阴盛阳衰 " 了。
进入高校的女生是越来越多。我们用出生年推算,2022 年进入高校的学子们,大致出生在 2003 年、2004 年,这时的出生男女性别在 120 以上。这意味着,从出生到进入高校,女生付出了更多努力,从出生人口不占优势,在一步步迈向高等学府的道路上," 淘汰 "" 优化 "" 分流 " 成千上万男生,一路杀出包围圈,用勤奋努力换来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从近些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看,失衡状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女生在数量上的竞争压力相对减小。
这一变化为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宽松的人口基数环境,使得更多女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女生群体在升学竞争中的 " 数量劣势 " 逐渐淡化,而随着社会对女性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家庭和学校对女生学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进一步释放了女生在学习上的潜力。
未来,随着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均衡、评价体系的多元完善,以及社会对性别平等认知的深化,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升学率数字的变化,更是每个孩子都能挣脱环境与观念的束缚,凭借自身潜力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某个性别在数字上的领先,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