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珍妮
8 月 20 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 2025 年智慧医疗专项立项项目,入选研究项目 44 个。项目研究周期为三年,每项资助额度最高不超过 200 万元,参与企业资金投入不少于 1:1 配套。
基于医疗大模型的糖尿病临床辅助诊疗决策系统研制及应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AI 赋能 AR 智能导航脊柱内镜手术系统研发及应用拓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基于多组学数据和智能体协同的乳腺癌辅助治疗决策系统建立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基于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的国家医学中心中医多模态数据模型的中医辅助诊断智能体研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基于 AI 的皮肤专科临床试验智慧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实践(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基于 AI 垂类大模型和数字人技术的外阴疾病诊疗全流程管理助手(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老年患者围术期快速康复一体化智能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的构建及应用(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
人工智能驱动的多模态实时影像融合辅助导航系统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的开发和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糖尿病足全病程管理的个案智能诊疗决策系统建设(上海市同济医院)
基于医疗大模型的儿童过敏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多智能体协同赋能的胸部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平台(上海市胸科医院)
孕产妇保驾护航 " 数字人 " 构建与应用研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多模态融合的 " 针药复合麻醉 " 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面向元宇宙的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医学教培研究(同济大学)
多模态大模型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降期疗效评价及转化决策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融合中医辨证与 AR 引导的具身智能艾灸康复机器人研制与临床验证(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基于 RAGFlow 与 DeepSeek 模型的胰腺肿瘤患者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智能脑机接口交互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研发与临床研究(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
基于垂类大模型的数字人助手构建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上海市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
基于多模态特征自适应融合与增强现实的冠心病介入手术智能辅助平台构建及应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握持式智能消化内镜机器人系统(上海市同仁医院)
罕见病临床决策辅助诊断知识库及决策系统的研究验证(上海市儿童医院)
老年居家照护元宇宙智慧培训平台构建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基于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儿童遗传性肾病临床试验子系统构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听力与言语残障智慧诊疗体系的研发与应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银屑病智能辅助诊疗与病程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以 AI 技术构建医院运营管理 " 智能体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面向功能障碍患者精准导诊与陪诊的具身智能大模型研究与应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
前列腺癌辅助诊疗多模态大模型研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基于 Al Agent 的妇科肿瘤智能诊疗与质控管理一体化平台构建与验证(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主动脉夹层智能诊疗决策系统研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女性下生殖道上皮内病变智能诊疗辅助决策系统研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胃肠疾病多模态大模型及辅助诊断应用系统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基于大语言模型与生物传感的主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
基于多模态分子影像的多组学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精准诊断体系和预警体系的构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基于显带编码的染色体核型智能分析仪器研发(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临床试验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研发及虚拟临床试验探索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人工智能驱动的泛癌致病新靶标识别及其创新药物研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基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口腔医院智慧管理平台研究与示范应用(上海市同济口腔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儿童重症肺炎早期预警与辅助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基于上海健康云平台构建名中医智能体问诊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
开放伤感染预警 - 电刺激修复智能闭环调控器件研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于多模态健康大数据的可穿戴智能听诊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基于人工智能的脊柱外科智慧手术辅助系统研发及应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医疗是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且技术需求迫切的重要领域,伴随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相关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步展现出巨大潜力与价值。
从可穿戴设备助力家庭健康管理,到 AI 智能影像、虚拟手术间提升诊疗水平,再到 " 智慧医院 " 优化患者就医体验,高新技术深刻变革了医疗模式与诊疗技术,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2024 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四大领域共 84 个 AI 应用场景。上海市随即出台《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 — 2027 年)》,提出以 " 通专融合 " 技术范式推动医学大模型和智慧医院建设,为医疗 AI 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
市场预测显示,到 2025 年全球 AI 应用市场规模将达 1270 亿美元,其中医疗领域占比超 20%。目前,我国 AI 技术已在应急救治、远程会诊等场景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2025 年至 2027 年期间,中国医疗科技的增长幅度预计会减缓,不过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仍将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同时,中国智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42.3 亿元,2026 年至 2027 年有望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当前,医疗大模型正被探索应用于疾病预测、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药物发现等细分领域。不过,医疗大模型也面临准确度、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医学伦理等挑战。
就上海来看,今年年初,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协同创新与应用联盟成立,并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语料库、" 浦医智捷 " 医疗大模型及首批大模型医疗示范应用项目等成果。
6 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奉贤院区正式启用," 元宇宙医院 " 雏形显现。例如,在前沿 " 元宇宙医学 " 手术案例中,医生佩戴 AR 眼镜即可查看患者所有体征信息,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术前规划;手术中,医生操控摇杆,手术机器人即可实施手术。
与此同时," 元宇宙手术室 " 正逐步融入上海多家医院的日常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联影公司联合发布了 6 款基于 AI 大模型的医疗智能体,推动未来医疗模式转型与场景智能化升级。目前,中山医院已建成智能化的介入 " 元导管室 ",AI 智能体、介入手术机器人等设备已投入使用。新华医院儿童心脏中心基于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大血管增强 CT 的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研发了相关算法,成功构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 3D 和 4D 模型,为深入理解儿童先心病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多个省市也在积极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6 月 29 日,广东医科大学成立全国首个 AI 医学院,该学院在网络空间中构建,是基于鸿蒙生态的医学智算中心和人工智能底座上的 " 虚实融合 " 数智医学院。
目前,AI 医学院已经引入 " 智肾 " 慢性肾脏病大模型、" 福星 " 儿童肥胖大模型、" 同济 · 木兰 " 女性肿瘤大模型等超 20 个垂类大模型和 10 个大数据资源,并与 20 多家 AI 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企业构筑 AI 医学创新生态,链接全球 22 个公开数据库。
7 月 10 日,全国首款鼻咽喉医疗 AI 大模型发布会在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目前,该模型已在重庆、北京等多地三甲医院投入使用,病例诊断准确率达 90%。其采用端侧模型设计理念,经反复优化计算,以小参数模型实现了超越百亿参数大模型的视频分析能力,可通过对大量病例数据的学习分析,敏锐捕捉鼻咽喉肿瘤早期细微特征,为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8 月 9 日,湖北省召开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宣布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在光谷成立。发布会以实物展示与成果发布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了陈氏胰肠吻合术、宫颈癌基因诊疗、脑机接口等十余项突破性医疗技术,涉及外科创新、精准诊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8 月 13 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 10 部门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 " 人工智能 + 医疗健康 "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提出到 2027 年,全面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打造以安诊儿医疗大模型为核心的医疗智能体集群,培育 50 个以上高质量行业语料库和专病专科模型,突破转化 10 项以上医学 AI 核心技术,并面向公众、医生、医院、科研、产业、政府等六大领域建设 100 个以上医疗健康重点场景。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