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摘自《舍得:星云大师的人生经营课》。
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131 篇深度好文:7661 字 | 20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现在的年轻人,太难了。
就业难,高学历在激烈竞争里,也难找到满意工作。星云法师讲,条件不够、本领不足,人家当然不接受你 ,年轻人要学有专长,靠勤劳诚实、认真正派赢得机会。可现实中,努力似乎总追不上期望。
情感乱,和父母有代沟,朋友联系少,爱情也不稳定。法师提醒,感情不能盲目,尤其年轻人思想未成熟,"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 很可惜 。恋爱不能太随便,要互相尊重,保持距离,深入了解再做决定。但当下,快餐式爱情盛行,心总悬着。
未来迷,选工作迷茫,应对变化焦虑。星云法师说,人生无常,要在等待时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心怀善念,让步中求和谐 。可面对不确定性,年轻人还是容易慌。
星云法师活近百年,历经无数人生起伏,对苦难、迷茫的见解,是宝贵指引。他的话,像束光,穿透迷雾。
他如何用智慧,帮年轻人破局?答案在这篇文章里。
一、用好零碎时间
有个徒弟以为自己学艺已成,自信满满地来向老师告辞。
老师拿出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石头,问:"满了没有?"
徒弟回答:"满了。"
老师就把一些细小的碎石放进去,再问:"满了吗?"
徒弟说:"满了。"
老师又握了一把沙子放进去,问:"满了吗?"
徒弟迟疑了一下,仍说:"满了。"
最后,老师加入一碗水,问:"满了没有?"
与求知一样,时间也是没有满的。
我十二岁出家之后,就进入佛学院念书。我的同学都是高头大马的成年人,在年龄上、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难的还是面对艰涩的佛学名相,让我最为头痛,每次上课我都是在如聋若哑、不知所云中苦苦捱过。
有一天,海珊法师大概看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功,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啊!"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般,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数十年来,分秒必争,不但学业得到迅速进步,甚至许多心愿、事业也都是在零碎的时间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时间"这句话也就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语之一。
其实,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岁高龄,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将时间分割成零碎片断。
例如,我们有时需要吃饭,有时需要睡觉,有时需要处理公务,有时需要办理私事。为了吃一餐饭,就得花时间去想菜单、买菜、洗菜、烹煮、洗碗。
即使自己不动手,上馆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时间走上一段路,还要找座位,点菜单,等着侍者将饭菜端来。为了睡觉,我们得时常打扫房舍,整理床铺,有时候躺下来,还会辗转反侧,无法立即成眠。
吃饭、走路、睡觉,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愿要做的事情,却是每个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们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将每天吃饭、睡觉、走路、上厕所、洗澡的时间全部扣除,还剩下多少时间呢?
即使人生还有数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无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瘁的老年,真正能够发挥智慧,奉献社会的时间还剩多少呢?所以人生的时光,少得有如水中之泡,实在是太有限、太短暂了。
既然"时间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项事实,懊恼无用,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进而善用它,将它转化为一股激励向上的力量,实现我们的理想,创造我们的事业,集合诸多零碎的时间成为整体人生,如此也就庶几无愧于难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当中,光是为了等车子、等客人、等上课、等开会、等吃饭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后来我发觉: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学习等待却是一种至高的艺术。
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时守信的习惯之外,也喜欢利用等待的零碎时间,计划做事的先后程序,考虑人我的彼此关系,甚至思考文章的内容铺排、佛学上难懂的名相,或回忆读过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来,不但培养我集中意志的习惯,也增进我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的能力。
由于我懂得利用零碎时间订计划想办法,所以,无论是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坐轮船,无论要花费多少钟点,路程多么曲折辗转,我不但从未感到时间难捱,反而觉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
我常常自豪地告诉别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铺,汽车、飞机是我的餐厅,一本书和膝盖是我的书桌,一支笔是我所有的动力。"过去几十年,我南来北往,乃至国内外来回,一点都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觉得零碎时间也不够用。
直到现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飞机,就赶紧阅读书报杂志,恨不得一口气全都看完,以至于到达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经中所谓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么奥妙的哲理。
原来,听闻不足,必须补于思考;思考不足,必须补于实践。而思考的训练、修行的实践,都必须靠永恒持续地精进不懈,其中零碎时间就是我们用功的最好时刻。
我在佛学院就读时,为了遵守海珊法师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时间",无论是扫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维观察,或者替常住或别人设想,因为身体虽然劳动,头脑却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我看起来好像整天做事,没有读书,但总能考得高分,令人羡慕。
五十多年前,我刚来台湾的时候,每天清晨为寺院拉车采买用品,一路上,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陪伴着我,让我忘却了是非人我、称讥毁誉,每天悠游在法海之中,因此无论什么难事加身都不觉得辛苦。
后来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交车或火车上,一根根的电线杆、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为我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念珠,飞扬在宇宙虚空之中,偶尔竟也能到达"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发现诸佛菩萨在我内心的深处,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鸟叫虫鸣里彰显无遗。
近三十年来,法务倥偬,但在坐困卧眠的零碎时间里,诸佛菩萨的圣容仍在我脑海里盘桓不已,诸佛菩萨的圣号仍在我耳际中荡漾回旋。我始终觉得: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零碎时间,就好像画满一纸的国画,缺少了生命的张力与美感。
今日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操作简易的机械虽然取代了程序繁复的手工,但奇怪的是——人类的忙碌却未见其减,反见其增;人类的快乐则未见其增,反见其减。
究其原由,不外是因为许多人一味地忙于比较、计较,以至于将自己逼到精神的死角里去,社会的乱相也因而频生不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提炼自己的思想,提升心灵的悟达,则不但个人能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整个社会也能臻于幸福美满的境地。
二、"我以为"
宋国与齐国结下了仇怨,宋王害怕齐国来攻,召人来修筑武苑。歌手癸也在征召之列,他在工地边干活边唱歌。筑墙的人听到癸的歌声,整天卖力工作也不感到疲倦,工程进度大为超前。宋王召见癸加以赏赐。
癸对宋王说:"我的歌唱技巧是老师射稽教的,射稽的歌声比我更好听。"宋王立刻又把射稽召来,请他在工地上唱歌,以激励士气。可射稽唱歌时筑墙的人并不觉得减轻疲累。宋王对癸说:"你说射稽的歌唱得比你好,我看不见得。"
癸回答:"王啊,您不能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唱歌时筑墙的人一天只能筑四板,而我的老师唱歌时进度却是一天八板;我唱歌时,所筑的墙的硬度能让长矛戳进五寸;我的老师唱歌时所筑的墙,长矛只能戳进二寸……"
人有一句自我诿过的口头语"我以为"。做错事了,不肯认错,就说"我以为"。例如买错东西,把廉价的物品高价买进,就说:"我以为那是个古董。"
"我以为"是假设之辞,"我以为"往往与事实差距很大。看到一个人经过,就大叫"有贼"。别人问:"贼在哪里?"他说:"我以为那个走路的人就是小偷。"
"我以为"是推卸责任之词,钢刀把人头杀下来了,他说"我以为"刀不快;毒药把人害死了,他说"我以为"那是安眠药。"我以为"是一句诿过而有严重后果的语言,"我以为"误尽天下多少事。
"我以为"台风不会来、"我以为"不会淹水、"我以为"打他一拳不会怎么样、"我以为"他会游泳不会淹死,其实统统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以为"是一种执著,也是一种推诿。受寒着凉了,一直咳嗽不好,"我以为没有那么严重";一句话让人痛苦怀恨,"我以为这句话是跟他开玩笑的";晚上没有关门,小偷进来把东西偷走了,彼此怨怪"我以为你会关门";早上起来急于要上班,但没有早餐吃,互相"我以为你会煮饭"。
因为不肯认错,互相"我以为",所以造成父母、子女、妯娌之间多少的人我是非,争执不休。
很多事情的成功,也要"我以为":"我以为"你们都休息了,所以把饭菜煮好;"我以为"你们忙着加班,所以把家里打扫干净;"我以为"你们不在家,所以帮你们巡视安全。
"我以为"你的父母来了,所以送一道菜来结缘;"我以为"你即将参加高考,所以买一本书供你参考;"我以为"快要下雨了,所以把房屋修好;"我以为"快要过年了,客人会很多,所以家里多备办一些糖果,以便待客。
"我以为"有时候会让人出乎意外地欢喜,有时候也可能让人大失所望。因此,凡事不要"我以为",应该用事实根据,用科学方法去判断问题。
"我以为"是虚妄猜测之辞。家庭里,办公室内,有许多的争执发生,都是"我以为"所引起的。可见,"我以为"有时可以用在得当的地方,有时候则会有反效果。所以,奉劝世人在讲话时要字斟句酌,如"我以为"这句话千万要三思而说!
三、心动,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得法后辗转至广州法性寺。一日,风吹旗幡,幡随风飘动,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反驳说是"幡动",二人争论不休,于是六祖走上前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这则著名公案告诉我们:如果心能定静,就不会随外境的变动而执著于或风动或幡动等小见小得的分别知见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一切万象本可随心所现、随心所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不但无法静定、无法转物,反而随着外境的变动团团转。
你有金钱、物质,那金钱、物质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美貌、爱情,那美貌、爱情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名位、权势,那名位、权势也可以买动你的心。我们的心常会被金钱、爱情、名位、权势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只要区区几百元几千元,心意就动摇了,仿佛他的心正标售着几百几千的价格一般;有些人纵使受到几百万几千万黄金美钞的"银弹攻势",而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
我们常听说"人穷志短",其实人穷何以必然志短呢?如果我们的心自有主人,这句话就该改写成"人穷而志不短"。话虽如此,我们的心若不修养,就难以把持,所产生的力量也是薄弱不堪的。
《晋书广传》记载:乐广曾经宴请一位好友吃饭喝酒,分别后那位朋友却久久不再和他来往。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
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晃动,当时虽然厌恶得心里起疙瘩,但碍于你做主人热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请了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浑身难受,茶饭不思!"
乐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他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想不出一个所以然。
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然吓一跳:杯中果真有一条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乐广急忙再把朋友请来,让他坐在那个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是不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不要慌!"
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哪里去了呢?这张弓就是上次造成蛇影的罪魁祸首!"朋友恍然大悟,这时他肚子一阵绞痛,一吐却真的吐出一条小蛇来。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会从无中生出有来,所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曾经有人做一个实验,想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在狱中找到一名死囚,对他说:"你已经被判死刑,砍头或枪毙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
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上床,接受对方的安排。死囚的两眼被蒙起,手臂上扎了一针后立刻就听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声音。
旁边有人不时在他耳边说:"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1/5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在你的血已抽出4/5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
最后,这位死囚脸色发白,惊恐而死。实际上他的血一滴也没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来水声,而他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实的景象,所以他完全被自己内心的作用吓死了。
苏东坡曾作了一首诗偈,自许为震古铄今,因为掩不住自得之喜,急忙叫家丁火速划舟送给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心想他一定会大赞特赞。
苏东坡偈中题的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谁知佛印禅师看完后一语不发,只批了"放屁"二字,就叫家丁带回。
接到回报的苏东坡瞪着"放屁"二字,直气得三尸暴跳、七孔生烟,连呼家人备船。小船过了江,眼看佛印禅师正站在岸边笑迎。
苏东坡憋不住一肚子火,冲前就嚷:"禅师!刚才我派家丁呈偈,何处不对?禅师何以开口就骂人呢?"佛印禅师哈哈大笑:"我道你真是‘八风吹不动,怎么我一句‘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呢?"
佛教中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种最常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境风称作"八风",苏东坡虽以为自己的心不再受外在世界的毁誉称讥等所牵动,不料还是忍不住小小"放屁"二字的考验。
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则心会随物转;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都可随心而转。"一切唯心造",若能本着清净心来看一切,一切就都是净土。
所以《维摩诘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曾对法达比丘开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是说诵经责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人自性,便能转经功德而受用不尽,否则徒然口诵心不悟,诵念千百遍而反被经法机境所转,愈自迷乱本心罢了!
《楞严经》也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民国初年,圆瑛法师在北京天坛讲解《楞严经》,天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每天讲两小时,每讲完一小时便休息十分钟,休息时大家可以自由发问。
当年的北京是个学者辐辏、名流辈出的文化大都会,当时在座听讲者中就有一位信奉唯物论的教授,他问:"你每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认为不合真理。我们讲唯物的,一切都要拿出证据才可确信。你既然说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么现在不要讲理论,我要你用事实从心中变出一匹马来!"
圆瑛法师一听,对方要自己像魔术一般事实上变出一匹马来,这怎么能呢?但他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第二天会把答案挂在牌上,你要看我变马,请你明天来看牌。"
圆瑛法师当时并非胸有成竹,因此当天晚上整夜想不出也睡不着,一夕辗转反侧,直到天渐破晓、鸡已嘶啼,忽然情急智生,疾呼侍者取牌来,当下挥毫:"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
大画家赵子昂擅长于画马,他为了画百匹马天天研究马的形态、动作、神情等。由于过度入神,有一天他睡眠中真魂出窍,变成一匹马。
他的夫人准备上床休息,掀开帷帐,见床上赫然横着一庞然大物,顿然吓昏。夫人倒地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赵子昂,他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睁开眼,连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马啊!"赵子昂回顾床头,心想:床上哪里有马?刚才明明是我在睡觉嘛!
日后想,才明白:一定是自己天天想马,一切唯心,因此自己就变成一匹马了。所谓"物随心转",赵子昂画马变马这件事历史上也记载着,圆瑛法师便引用这个故事拿去挂牌。
侍者一看牌中所记,欣喜非常,直道:"我们的法师实在有大智能啊!"旁边另一侍者却说:"真侥幸!还好对方要求的是变马,要是说变牛,又如何变得出呢?"圆瑛法师一听,大声道:"回来!回来!再把这话说一遍,须知画马既能变马,画牛又焉能不变牛呢?"
由上可知,世间一切皆可从心而变现,只看我们的心是否由自己做主,是否能静定不迷,是否能包容广大而巨细靡遗,即连一微尘、一芥子也不以为小,纵是大千世界也不以为大。
人们常对所爱者说:"你是我的心上人。"其实,不只所爱者是我们的心上人,所有一切世上的人、一切世上的物,都应该是我们的心上人、心上物。
四、修身与修心
深山的古寺里有一个修行的老和尚,魔鬼想来破坏他的道行,就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他面前想恐吓他。
老和尚一看,说道:"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又用更慈和的口吻说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然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怪物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魔鬼看那老和尚还不怕,于是又变成一个没有手的怪物。
老和尚平静地说:"没有手也很好,以后就不会去打牌,不会乱打人了。"魔鬼这样那样地变来变去,老和尚都无动于衷。最后魔鬼干脆变一个只有上半身、没有腿的怪物。
老和尚看了,又说道:"没有腿也好,没有腿就不会乱跑,以后也不随便上酒家、跑舞厅了。"
修身,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等。记得我年轻时,有一次害咳嗽,喉咙发不出声音,不能讲话。因为在佛教里久了,所以很多事情比较能够看得开、放得下,心里想:哑巴是世界上最不会造口业的人,做个哑巴也好。
又有一次,我害了风湿症,约有一个月躺在床上不能动,医生也说必须要将腿锯断,否则很危险。
有人很替我挂念,可是我心里想:锯断也无所谓,省得在外面东奔西跑,可以安心在家里读读书、看看经、写写文章,也是一样啊!对于怎样修身,怎样修眼,怎样修耳,佛法里都有很好的指导。
我15岁在戒场受戒时,老师特别训练我们,叫我们眼睛不准乱看。因为那时还只是个小孩,有时候听到外面有一点动静就举眼要看,老师马上一个巴掌打下来,一边还骂道:"看什么呀!这里有哪一样东西是你的?"
我心里就想:"不错啊!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啊!"有时候嘴巴好讲话,有什么事情总是喜欢建议、饶舌,才开口,又是一个巴掌打下来:"你讲什么?这里是什么地方,有你讲话的资格吗?"心里一想:"不错啊!这里是佛堂,怎么能轮到我讲话呢?"
因此,一再限制自己,不要乱看,不要乱说。后来我干脆不讲话,噤语了。我有大约一年不讲话的经验,这中间我获益很大。现在回想起来,感到过去老师对我的严格打骂,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一个人除了修身,还要修心。我们的心好像盗贼一般,难以捉摸,难以把握。人把一个如同盗贼般的心养在家里,专门破坏好事,说起来未免太危险了。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
常听到有人埋怨,怪别人不肯听自己的话。其实,最不听话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翻来覆去,心猿意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把握住吗?所以要修心,令心能听自己的指挥。
一个人身体上有老病死诸苦,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身体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晓,而心理上的贪嗔痴则不易对治。
举个例子: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
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儿开放时千娇百媚,但是,当它凋谢时却枯萎不振。人的贪欲亦然,要这样要那样,如同花朵开放般,而即使你拥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归属于你,你又能怎么样呢?
"良田千顷,日食究竟几何?""大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贪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样,害人又害已。蜜蜂咬人,咬过之后自己也不能活。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凡事常发脾气,最后还是自己吃亏。发牌气的嗔恨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使问题越弄越糟。
愚痴并不是没有知识,有时候很聪明的人也是愚痴,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生病了以后,就变成了痴。愚痴如同糠一样,糠把白米遮盖了。
一个人如果愚痴,即障碍了真正的智能,智能不生,无明频起,对于世间的真理则不能了解。
身心的修行分为上中下三品。最下者为"身行道而心不随",表面上伪装得很慈悲,嘴里说得很动听,态度也表现得很亲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样,其实心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所谓"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杀盗邪淫",这是最下等的。
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随",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内心却很慈悲,真正很有道德。身心皆行道,内外致,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