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管理学 前天
资治通鉴:领导用错人,后果有多可怕?职位越高,危害越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说到 " 汉奸 " 的鼻祖,很多人都会提到汉文帝时期主动投降匈奴、为匈奴带路、针对汉朝、成为汉朝祸患的中行说。

中行说为什么要背叛汉朝,为匈奴效力呢?

他又做出了哪些危害汉朝的事情?

最终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中行说的故事。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作为领导一定要警惕用错人。

尤其是在关键岗位上,如果用错了人,后果会更加严重。

中行说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用错人的问题。

公元前 174 年,匈奴老上单于继位。

按照和亲政策,汉文帝决定派一位宗室公主嫁给老上单于,同时派宦官中行说作为公主的随从,辅佐公主在匈奴站稳脚跟,并影响匈奴对汉朝的外交政策。

但是,中行说并不想去匈奴那样的蛮荒之地忍受苦难,加上路途凶险,他担心自己一去就再也回不到中原了,于是恳请汉文帝换其他人去。

然而,汉文帝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中行说无奈,只能接受高层的决定,不得不前往匈奴。

但是,中行说临行前,放下狠话:" 非要让我去也可以,等我去了之后,总要让你们看看我的厉害!"

不过,没人把中行说的话当回事。

一个小人物说几句狠话,谁会真正重视呢?

高层领导自然也不会在意。

中行说应该算是有点能力,但是,对庞大的帝国来说,也不过是一个大号的蝼蚁罢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中行说到了匈奴后,立刻投靠了老上单于,很快成为其宠信和倚重的大臣。

这也成为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 " 汉奸 " 典型,有人称他为汉奸的鼻祖。

当然,中行说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那么,中行说站到汉朝的对立面后,对汉朝究竟造成了哪些威胁呢?

《资治通鉴》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中行说到达匈奴后,发现匈奴人非常喜欢汉朝的衣服和食物。

他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劝说老上单于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强调饮食和服饰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消除匈奴人对汉朝的盲目崇拜和迷恋心理,提升匈奴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决抵制汉文化对匈奴的侵蚀。

同时,中行说还建议老上单于仿照汉朝的官方做法,统计匈奴的人口、牲畜等各方面资源,以便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

在跟汉朝的外交上,中行说更是扭转了匈奴对汉朝的态度,使两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汉朝,匈奴采取了傲慢的外交策略,将自身置于主导地位,跟汉朝针锋相对。

匈奴大单于给汉文帝的国书中自称 " 天地所生,日月所至匈奴大单于 ",这种自大的态度让汉朝在外交上频频受挫。

为了挽回面子,汉朝接连派出使者向老上单于陈述汉文化的强大,希望匈奴能够学习汉朝,不要愚昧而不自知。

然而,在这种场合,中行说总是亲自上阵,对汉朝使者进行冷嘲热讽,同时极力赞扬匈奴文化的强大与合理性。

中行说的口才相当出色,经常让汉朝使者哑口无言。

如果仅仅是在外交和文化方面抵制汉朝,那也罢了。

但是,中行说并不满足于此,他除了在文化外交方面对匈奴进行改造外,还在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想到自己当初发过的誓言,中行说经常引导匈奴南下进犯汉朝,让自己成为汉朝最大的祸患。

汉文帝因此整天焦虑失眠。

那么,中行说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劝说老上单于加大对汉朝边境的侦查力度,派出骑兵四处寻找汉朝防守空虚的地点,并利用秋收之机派出大量匈奴骑兵进行侵扰。

匈奴骑兵频繁入侵汉朝边境,进行烧杀抢掠,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粮食收成。

尤其是在秋收时节,匈奴利用汉朝边境防守薄弱的时机,派出大量骑兵进行侵扰,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中行说对汉朝非常了解,他在帮助匈奴时不断协助他们侵犯汉朝的时候,可以说屡屡得手。

史书中还记载,中行说为了帮助匈奴抵御汉军的反击,甚至对汉军采取了生化战争。

他曾派遣匈奴骑兵,将一些病死的牲畜埋在汉军进军路线的水源上游。

这导致汉朝将士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不是拉肚子,就是战斗力下降,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由此,汉朝军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对匈奴作战时难以取得好的成果。

可见,中行说这个反派人物到底有多可怕。

中行说背叛汉朝后,一直死心塌地地为匈奴单于献计献策,成为汉朝边境最大的祸患。

公元前 161 年,老上单于病逝,新上任的单于依然重用中行说。

至此,关于中行说的历史记载便戛然而止,他的最终结局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可以说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那么,中行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威胁,成为汉朝边境的大患呢?

这在很大程度上跟领导的用人有关。

咱们聊一聊这段故事中的用人问题。

第一,能力和意愿的问题。

一,中行说之所以被派去辅佐汉朝和亲公主,这个差事必然要求能力过硬。

如果没有能力,去了之后被匈奴人吓住,无法影响匈奴对汉的国策,那就毫无意义。

因此,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必须由有能力的人担任。

中行说能力很强,这毋庸置疑,但是,能力只是成事的一个方面。

二,这个人选必须是亲近汉朝的。不能去了之后就投降匈奴了,处处跟汉朝作对,很显然,中行说成为了这样的人。

能力强,亲近汉朝,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然而,中行说虽然能力没问题,但他对汉朝可不亲近,他的态度和意愿却明显存在问题。

偏偏汉文帝却强行派遣中行说前往匈奴,作为和亲公主的随从。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用人失误。

第二,能力和态度的问题。

中行说有能力,但是,没有意愿,甚至,心怀报复。

他在临行前还放下狠话,要报复汉朝。

这样的人一旦获得机会,必然会成为巨大的隐患。

事实证明,中行说确实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狠话,而汉朝也为这次用人失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至于为什么会派中行说去,极有可能是因为这种苦差事通常不会安排给有关系、有背景的人。

往往是那些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缺乏人脉、又备受打击排挤的人才会被派去,因为大家都知道去了之后很难再回来。

而有能力但没有背景、也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往往就成了这种任务的 " 最佳人选 "。

但是,这样的人,真的是心甘情愿去吗?

当然不会,这也导致了他们意愿不强,最终因为这样的用人失误,让自己承担了严重的后果。

第三,用人的问题,往往是制度的问题。

用错人,不仅仅是领导个人的问题,更可能是用人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如何避免领导用错人?

很大程度上,领导用人往往依赖主观判断,而主观判断本身就容易出错,因为领导也是人,身上也有人性的弱点。

当领导处于高位时,用人决策往往容易陷入主观判断的误区。

这种判断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规范的流程和标准,容易导致用人失误。这种现象古今皆然。

而用人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

用人机制过于依赖领导个人意志,而非制度规范,缺乏科学、标准的用人流程,必然会导致用人错误。

所以说,领导在用人时必须格外谨慎。

用错一个人,不仅无法成事,反而可能坏事。

尤其是在关键岗位上,用人失误的后果将更加严重,可以说,位子越高,危害越大。

你觉得是这样吗?

观看更多《资治通鉴》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点账号头像,进入主页可见)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