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汽车芯片正从辅助控制单元,跃升为支撑整车智能化的 " 底座 "。其应用范围从动力控制、底盘域、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域延展至整车中央计算平台,构建出一个高算力、高安全、高可靠的硬核体系。在全球芯片巨头如英伟达、高通、英飞凌等持续加码的同时,华为、比亚迪、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本土企业正快速崛起,推动国产替代加速落地。伴随整车架构向中央计算与域控制器转型,汽车芯片的产业链格局正被深度改写——既要求企业具备底层架构的创新能力,也考验其在生态构建、算法适配和大规模交付上的综合实力。
在这一背景下,盖世汽车基于对全国汽车供应链的系统梳理,尝试描绘当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版图,解析关键玩家的布局与突围路径,洞察这条 "算力动脉 " 背后的驱动力量。
根据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5 年 8 月,全国范围内与汽车芯片相关的规上企业数量为 14215 家,涵盖车载 SoC 芯片、计算芯片以及存储芯片等多个分类及其集成方案提供商。累计注册资本总额达到 29313 亿元人民币,显示出该赛道的高技术壁垒和和资金门槛。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汽车芯片相关企业同样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五大区域合计占比超过 55%,构成国内汽车芯片产业的核心版图。
广东省在全国汽车芯片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 3,189 家企业(22.43%),是国内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深圳、珠海等地凭借强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封测能力,形成汽车芯片的全链条生态。南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正在规划建设 " 万顷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 ",致力于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创新生态,涵盖车规 MCU、DCDC、显示驱动芯片、传感器等关键芯片的示范应用。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 2025 年 1-6 月功率器件(驱动)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比亚迪半导体以 1,742,539 套、27.8%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深耕功率器件与车规级 MCU,为集团新能源车型大规模自供。同时,粤芯半导体作为广东本土自主创新的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实现 12 英寸芯片量产的企业,为区域产业链提供重要支撑。
江苏拥有 2,420 家企业(17.02%),无锡、苏州、南京集聚了从上游晶圆到中游设计的完整产业链。华润微电子依托 IDM(垂直整合制造商)模式,覆盖功率半导体全环节;高通在无锡设有封测与研发中心,是其在中国的重要布局之一,专注于 5G 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 2025 年 1-6 月座舱域控芯片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高通以 74.9% 的份额、超 310 万颗装机量稳居榜首,凭借技术积累与生态优势领先行业。
浙江以 991 家企业(6.97%)位列全国第三,主要集聚在杭州和宁波,在模拟芯片、功率模块和控制 IC 领域表现活跃。士兰微不断加码车规级 IGBT 和 MOSFET 布局,并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提供配套,在今年 1-6 月功率器件(驱动)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中位居第三。斯达半导体总部位于嘉兴,专注于以 IGBT 为核心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同一排行榜中排名第五,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上海拥有 793 家汽车芯片相关企业(5.58%),位列全国第四。虽然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其研发层级与国际化程度较高,已成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重要创新中心。代表性企业包括芯原微电子,凭借 IP 核授权和定制芯片设计能力服务多家车企及智能驾驶 Tier1;德州仪器、英飞凌等跨国巨头也在车规级 MCU 领域持续突破,与多家自主和合资车企展开合作,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链,吸引了众多芯片企业入驻。2025 年 3 月,嘉定区嘉宝智慧湾林润路及汽车芯片设计产业园二期项目开工,芯炽科技、睦星科技、章鱼博士、佑嘉智行等头部企业已相继入驻,涵盖车规级芯片与自动驾驶系统等细分领域。
山东以 763 家企业(5.37%)位列全国前五,依托潍坊、青岛等地的制造业基础,正加速向车规级芯片封测和模组化方向拓展。代表性企业包括歌尔股份,其在 MEMS 传感器和声学器件领域具备领先优势,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车载麦克风、压力及惯性传感器,为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提供支持。芯驰科技与山东本地产业园区展开合作,在车规级 MCU 和自动驾驶 SoC 方面加快产业化布局,推动本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升级。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园则依托青岛高新区,专注于汽车电子及车规级芯片设计、封测和应用,正加快构建完整的区域汽车芯片产业链。
从企业性质分布来看,民营企业占比 92.92%,反映出政策引导下产业链自主化的推进成效。尽管外资企业(3.08%)与合资企业(2.38%)占比不高,但其在高端芯片设计、先进制程技术等领域仍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例如高通在 2025 年 1-6 月座舱域控芯片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中位居第一,约占据 74.9% 的庞大份额,AMD ( 超威半导体 ) 紧随其后,占据 6.5% 的市场份额,领先市场。这种 " 民企主导、外资互补 " 的格局,既为国内产业链提供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也在高端市场形成技术协同的可能性。
从企业成立的年限来看,成立超过 15 年的企业占比 29.43%,多为行业奠基者,在车规级芯片认证、工艺积累等方面具有深厚底蕴。如中芯国际成立于 2000 年,持续深耕车规芯片制造,其 8 英寸晶圆厂已实现车规级 MCU、电源管理芯片的规模化量产,2024 年出货总量超过 800 万片,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为 85.6%,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晶圆代工厂。
成立 5-10 年的企业占比 30.74%,这类企业正处于技术转化与规模化量产的关键阶段,其发展质量将直接影响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代表企业如地平线,是国内首个实现车规级 AI 芯片前装量产的企业,截至目前,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已突破 800 万套,定点车型超过 310 款,是国内车规级芯片技术创新的领头羊。
近 5 年成立的企业占比 20.39%,这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期高度吻合。例如成立于 2021 年的星云智联,专注于数据中心通信互联架构、智能网卡芯片和 DPU 解决方案的研发;2022 年成立的辉羲智能创导 " 数据闭环定义芯片 ",依托高性能低功耗的智能辅助驾驶芯片,与产业共建数据闭环生态。它们聚焦于智能辅助驾驶芯片、车联网通信模块等新兴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快速切入市场。
从细分领域供应商来看,上游的芯片原材料、设备与设计企业构成供应链基础。芯片原材料企业以 4722 家、33.22% 的占比成为产业基石,代表企业包括信越化学、SUMCO 等国际巨头与沪硅产业、立昂微等本土企业;芯片设备企业 1387 家(占比 9.76%),上海微电子、北方华创等企业正加速光刻机、蚀刻机的国产替代;具备核心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企业 123 家(占比 0.87%),包括国芯科技、华大九天等。
中游芯片企业呈现 " 多赛道并行 " 的竞争态势。
MCU(803 家,占比 5.65%)领域,代表企业包括恩智浦、英飞凌、瑞萨、比亚迪半导体、芯驰科技、国芯科技、曦华科技、北京君正、芯旺微等。这一领域仍由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等企业垄断高端市场,其车规级 MCU 通过复杂工艺构筑技术壁垒,但比亚迪半导体今年推出了 32 位 M4F 内核 MCU,通过集成多核架构与 RISC-V 指令集,将单车 MCU 用量从 300 颗压缩至 200 颗以内,直接推动行业技术迭代,芯旺微的 KungFu 内核 MCU 在今年年初出货量已突破 1 亿颗,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与量产进程正在全力加速。
车载 SoC 芯片(215 家,占比 1.51%)技术门槛高,是智能辅助驾驶和座舱的核心,代表企业包括英伟达、Mobileye、AMD ( 超威半导体 )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华为、芯擎科技、芯驰科技、联发科、紫光展锐等,竞争尤为激烈。
功率芯片(1286 家,占比 9.05%)领域的企业数量较多,反映出电动汽车对功率半导体的刚需。代表企业包括英飞凌、富士、罗姆、科锐、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体、中车时代、士兰微等。
ADAS 升级和车内体验的优化驱动存储芯片(805 家,占比 5.66%)市场持续扩大,目前市场的头部供应厂商有三星、美光、海力士等外商,同时本土企业如长江存储、长鑫科技等也在加速创新。
通信芯片(1211 家,占比 8.52%)领域,随着智能汽车渗透率提升叠加汽车对网络速度要求信数增长,未来以太网节点芯片的要求将大幅增加,车载以太网物理层 PHY 片市场将高速增长。目前以太网芯片市场高度集中,博通、美满、瑞昱、TI、高通、微芯六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超 90%。国内车载 PHY 芯片企业较少,主要有裕太微电子、景略半导体、昆高新芯、鑫瑞技术等。
此外,信息安全芯片(175 家,占比 1.23%)领域的代表企业,包括紫光同芯、天津国芯等。驱动芯片(661 家,占比 4.65%)领域,包括英飞凌、德州仪器、北京君正、纳芯微电子等。传感器芯片(680 家,占比 4.78%)领域,包括安森美、豪威科技、迈来芯等。电源芯片(697 家,占比 4.90%)领域,包括德州仪器、安森美、ADI 等。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国内大部分车规级芯片产品均取得不错的进展,不同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从不到 5% 到 50% 左右,特别是功率半导体、计算控制芯片等领域较为突出,但整体上还面临产品线覆盖、工艺能力不足制造端短板等突出问题。汽车芯片整体市场将保持增长,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
从珠三角的创新集聚,到长三角的产业协作,再到全国范围民营企业的主体深耕,中国汽车芯片产业正在政策、市场与技术革新的同频共振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集群活力与创新潜能。这条不断壮大的 " 算力动脉 ",尽管在高端工艺、全链条掌控和国际巨头竞争中仍面临挑战,但本土企业在功率器件、车规 MCU 及部分计算芯片领域的加速突破,已然为 " 国产替代 " 写下了关键的注脚,并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发出越来越清晰的中国声音。
本文洞察基于 " 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系统 " 的实时分析与持续追踪,我们致力于为行业提供前沿洞察。若您对电驱动供应链有更多洞见或需补充数据,欢迎联系我们。
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系统覆盖全球 39 个国家和地区,汇集超过 10,000 款车型的销量数据,提供 7,500 多款车型的、ADAS 和智能座舱配置及供应商市场份额信息,方便用户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系统还收录了全球 100+ 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资料,包括营收情况、战略布局、产品信息、客户关系、工厂分布、财报数据和专利信息等深度内容,涵盖超过 25 万家国内外汽车配套供应商,为行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和洞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