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 8 月 22 日报道,昨天,vivo 终于抛出了 MR 头显大招 vivo Vision 探索版,正面硬刚苹果。
vivo Vision 探索版
智东西第一时间深度体验了这款对标苹果 Vision Pro 的重磅产品。
智东西记者现场体验 vivo Vision,来源:智东西
苹果 Vision Pro 初代销量遇冷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其高价格、大重量、缺乏内容的三个核心问题一直饱受诟病,那么后来者 vivo 能否补齐这些短板?今天部分答案已经揭晓。
vivo Vision 探索版
首先,vivo Vision 探索版(后文简称 vivo Vision)在显示效果、观影沉浸感、3D 内容的观看体验方面都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比肩苹果 Vision Pro,甚至在游戏方面有一定兼容性上的优势,各类 PC 上的 3A 大作都可以串流到头显上游玩,这是 Vision Pro 所不具备的。
Steam VR 游戏《地铁:觉醒》
并且重点是!真的很轻!比苹果 Vision Pro 的佩戴体验有明显提升,并且配件都真的很贴合国人脸型,不压脸,不勒头。
相比之下其主要提升空间是在系统交互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流畅性方面,当然,其交互的流畅度已经达到了相当可用的水平,延迟较低。
滑动操作
但偶然的误触、小 "BUG" 还是在我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作为一款软件系统仍在优化中的产品,我们期待其在最终正式发售时能给我们更多惊喜。
大家最关心的价格方面,有业内人士透露,vivo Vision 搭载的两块屏幕成本较高,总体价格很难控制在万元以内。
vivo Vision 还有哪些关键体验亮点,vivo 这款 MR 大招能否真正成为 Vision Pro 的最具性价比平替?我们将带你一文看尽。
一、外观设计科技感拉满,轻量化身材内藏乾坤,舒适度上大分
任何电子产品,外观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此次 vivo Vision 可以说第一眼就能很容易抓住你的眼球。
其颇具科技感、未来感的设计非常有 " 头号玩家 " 的感觉,但是头显整体看上去要明显比 Vision Pro 更 " 苗条 "。
头显前部的玻璃护罩并非完全圆润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棱角,玻璃后正面的六颗摄像头从正面看并不是非常显眼,在特定角度下可以明显看到。
vivo Vision 侧前方视角
正面底部还有两颗摄像头,一共 8 颗。此外正面还集成了一些传感器。
底部摄像头
尽管正面的玻璃面罩在开机后有一些隐约的灯光效果,但其并不像 Vision Pro 那样有显示屏,并不具备显示功能。
这客观来说可以减轻不少重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的结构复杂度。
头显整体为银灰色配色,做工质感方面还是不错的。机身材质为 XXX,在具有金属质感和色泽的同时,可以降低重量。
头显前部主体上方有排风口,内置有风扇,将内部热量带出,整机的发热并不高,在体验了二十分钟后面部并没有感到有明显热量传递过来。
在头显右侧腿部的上方,有一颗旋钮表冠,我们可以通过按下来返回主界面,也可以旋转来调节沉浸度,跟 Vision Pro 的旋转表冠操作逻辑类似。
表冠旋钮
头显后方是两个绑带,可以调节松紧,头显左腿后部有一个磁吸式充电接口,外置一个移动电源,头显可以依靠电源充电使用,也可以插电使用。
磁吸充电接口触点
接下来是重点的佩戴体验,在佩戴前,你需要手持 vivo Vision 扫描你的面部,系统会根据你的面部数据匹配适合的面罩型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面罩是真正适合国人,真对亚洲人脸型设计的,所以佩戴时的贴合度会明显更好。
面罩
扫描测量好后,选择适合面罩就可以佩戴了,vivo Vision 一上头,我就能明显感觉到要比苹果 Vision Pro 轻很多,头显在头部的贴合度也比较高,面部、鼻部都没有感觉到有明显压力,整机的重量分散比较平衡。
在整个佩戴的 20 多分钟里,我可以完全沉浸在内容中,几乎没有因为佩戴不舒适而调整头显导致 " 出戏 "。
值得一提的是,在镜片适配方面,vivo Vision 同样支持用户验光后定制适合自己度数的处方镜片,所以戴眼镜的用户都不用担心了。处方镜片是通过磁吸的方式固定的。
处方镜片已经通过磁吸方式固定后的状态
整体来说,vivo Vision 的佩戴舒适度和外观设计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可以说初见体验是大大加分。
二、现实世界还原逼真,手势交互眼动追踪配齐,交互流畅但误触 BUG 仍待优化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戴上头显后在体验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感受。
vivo Vision 作为一款 MR 头显,支持沉浸度的 " 无级调节 ",也就是我可以通过旋转表冠来切换现实外界画面和虚拟背景,并且这个切换过程是渐变的、无级调节的。
沉浸度调节
vivo Vision 的视频透视(VST)效果还是不错的,现实外界的还原度比较高,画面比较清晰,给人的第一感是非常真实。
VST 透视效果
并且画面在移动的过程中延迟很低,非常灵敏,这样可以很好地减弱 3D 眩晕感,也会让你在观看外界环境时有很高的 " 安全感 ",因为任何 " 风吹草动 " 都可以被清晰、低延迟的反映在头显屏幕画面中。
vivo Vision 支持眼动追踪和手指操控,我们可以通过轻轻捏合食指和大拇指(类似 OK 手势)来完成 " 确认 " 操作,通过目光的移动和注视来调整光标的选择(并没有虚拟光标),或者通过捏合拖动来调整窗口大小。
拖拽调整播放画面尺寸
在眼球和手势校准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系统对手势的识别是非常灵敏的,眼睛所看的位置可以被较为准确的追踪到,并且手眼配合时,我可以感受到延迟比较低,整个操作的过程是比较流畅和灵敏的,这对体验非常关键。
眼动追踪和手势识别校准,眼睛看到对应圆圈后手指捏合即可完成一次校准
在主界面,我的眼睛注视到哪个应用,对应的应用就会在图标上有一些 " 动态 " 反馈,让你感知到它被选中了,同时应用下的中文名字会高亮显示。选中应用后我双指轻触就可以确认进入。
交互操作
不过 vivo Vision 对手势的识别比较灵敏,且范围比较广,我不论是把手放在腿上,把手横向侧伸,还是在面前高举,头显都可以追踪识别到我的确认手势。
不过有时检测算法会过于灵敏,或者说还不够精准," 误触 " 的情况会偶有发生,我在滑动、翻动页面时,有时会因为被 " 误判 " 确认手势而开启了相应的应用或内容。
三、单眼 4K 级显示细节精细,3D 内容沉浸感拉满,敦煌飞天舞者 " 直扑眼前 "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 3D 内容的沉浸式体验了。
现场我首先重点体验了 vivo Vision 的视频应用,视频观影也是 MR 头显目前最核心、最主要的使用场景之一。
从视频播放效果来看,vivo Vision 的屏幕清晰度是比较高的,这两块独家定制的 Micro OLED 屏幕据了解也是 vivo Vision 整机最昂贵的部件。
单眼 4K 的分辨率与苹果 Vision Pro 看齐,画面基本上没有毛刺感,物体边缘都比较清晰。
屏幕的亮度也控制的比较好,可以比较好地呈现色彩,在一些明亮场景中画面比较清晰鲜艳,不会觉得亮度不足。
在观看传统 2D 电影、视频时,整个体验的沉浸感是不错的,我们可以通过旋转表冠让自己沉底沉浸在虚拟背景中,电影画面放大在中央,体验类似巨幕影院。
沉浸式观看电影
在观看 3D 内容时,画面可以呈现出不错的立体感,我可以明显感受到物体的前后关系,并且画面的清晰度依然有一定的保证。
3D 舞狮视频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 " 敦煌飞天 " 的 3D 视频,类似苹果 Vision Pro 当年演示片中非常火爆的 "3D 恐龙 "。
影片开头会有几片花瓣飘落,而我可以用手去虚拟 " 触碰 " 这些花瓣,与之交互,让花瓣腾飞起来,交互的流畅度较高,体验不错。
在视频中,角色还会飞到你的眼前与你进行互动,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仿佛角色真的从舞台走到你的面前,人物的面部和肢体细节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
在 3D 内容显示方面,3D 空间视频和空间照片自然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vivo X200 Ultra 的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拍摄空间照片和视频,然后用 vivo Vision 来观看,生态闭环。
打开手机上的空间视频
vivo 现场准备了不少 3D 照片和视频素材,从实际效果来看,立体感是比较突出的。
观看 3D 空间视频
比如在吹泡泡的 3D 视频中,泡泡会有吹到面前的感觉,在一些植物、花朵的 3D 照片中,花朵会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在一些 3D 人物视频和照片中,人物主体也会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有更强的立体感。
此外,vivo Vision 还可以沉浸式观看一些全景照片,整个画面就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在眼前,我们可以自由环视。
全景照片
还有一些 3D 沉浸式风景欣赏的场景也可以带来空间感十足的视角。
3D 风景游览
当然,游戏也是 3D 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游玩了一款节奏音游,随着节奏击打飞来的彩色节奏块,游戏是非常考验延时的应用,从实际体验来看,我并不需要有明显的预判,基本上可以按照音乐节奏敲打,在游玩过程中可以基本忽略延迟的存在,手势识别的灵敏度还是比较高的。
节奏打击类游戏
在游戏部分,vivo Vision 支持 PC 游戏的串流显示,头显可以直接化身空间虚拟大屏,我仍然可以使用键盘鼠标、游戏手柄来进行游戏。
连接 PC 进行游戏
一些经典 PC Steam 平台上的大型游戏都可以通过 vivo Vision 的虚拟大屏游玩。
用 vivo Vision 玩 PC 端的《鸣潮》
当然,一些原生的 VR 游戏也可以直接在 Steam VR 里游玩。
在游戏体验方面,vivo Vision 的体验显然是要优于苹果 Vision Pro 的。
在整个体验的过程中,vivo Vision 的高流畅度、低延时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这是影响 MR 头显体验非常重要的方面。
当然,这也是 vivo Vision 与 Vision Pro 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地方,苹果通过自研芯片实现了超低延迟,这种硬件与系统的打通是其独特优势。
结语:vivo 闯入 MR 赛道,智能穿戴 AI 眼镜与头显 " 双线并行 "
从产品目前的展示效果来看,vivo Vision 并不是一部 " 原型机 " 一样的试水产品,而是在软硬件的完成度上基本已经达到了大规模量产开售的水平,不过其在软件系统和应用生态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并且产能的提升、成本的控制都会是后续 vivo 要考虑的。
如今在智能穿戴领域,AI 眼镜和 MR 头显长期并行,两者主打的场景并不相通,AI 眼镜主打全天候佩戴、AI 智能陪伴随身伴侣,而 MR 头显则负责提供极致的沉浸式视觉体验,核心把 3D 空间内容呈现和 3D 空间交互体验做扎实,相应会牺牲一定的成本、重量和续航体验。
随着未来更多玩家入局,以及 AI 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智能穿戴领域必将涌现出更多令人期待和兴奋的产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