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管理学 08-22
资治通鉴:领导选人用人,除了德行和才能,还有更重要的因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很多领导选人,要么德行,要么才能,德才兼备最好,如果非要二选一,一定是德行为先,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用人策略。

能力差一点,德行稍有不足,其实都不算是大问题。

但是,如果你想成就大事,选人用人时一定要看重对方做事的态度和意愿,这才是领导因人成事的基础。

如果你选用的人态度不端正,意愿不强,无论你想做什么事,都会变得异常艰难,甚至他们还可能从中作梗,导致事情无法顺利推进。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可以说是一段用鲜血换来的历史教训。

汉文帝时期,匈奴的老上单于即位,汉朝继续推行和亲政策。

汉文帝派遣宗室中的一位公主前往匈奴和亲,同时还派出了燕国人宦官中行说,作为公主的重要随从,辅佐和亲的公主。

但是,问题是,中行说这家伙并不愿意前往匈奴。

毕竟,匈奴是野蛮的异族,环境恶劣,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哪怕只是作为公主的随从,去到那样的地方,也是去受罪的,恐怕在匈奴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但是,没人在意中行说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意愿,哪怕相对普通人来说他是一个大人物,他的不同意见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被强硬回应,必须去!

中行说最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果,但是,他的态度始终很消极,内心极其不情愿。

中行说临走放下狠话:如果非要让他去,今后一定会与汉朝为敌,成为大汉的祸患。(必我也,为汉患者。)

这种小人物吹牛皮的话,自然没有人信,小人物说几句狠话,也没有人当回事。

就这样,中行说跟随和亲的公主来到了匈奴。

到了匈奴后,中行说很快就投降了新上任的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对中行说非常宠信和器重,把他当作座上宾和重要谋士。

最终,中行说彻底站到了汉朝的对立面。

有人说,中行说是中国 " 汉奸 " 的鼻祖,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

其实,中行说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汉朝内部被排挤,虽然有能力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边缘化,所以,才不得不走上这样的道路。

其中的是非问题,咱们不多议论,也别提什么大局不大局,在汉文帝看来,中行说可以被牺牲,应该为大汉做贡献,但是,中行说未必这么想!

从成事的角度,管理的角度来说,你要选人用人,要想拿到结果,自然不能用这种意愿很差的人。

而中行说成为了匈奴新单于的重要谋士,也成了汉朝的一大祸患。这是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可惜的是,汉文帝本想通过和亲来跟匈奴保持边境和平,但是,由于选错了人用错了人,最终不仅没有实现战略目标,反而弄巧成拙,让中行说成为了汉朝的重大隐患。

这正是选错人、用错人的典型教训。

《资治通鉴》中也提到,中行说作为和亲公主的随从,本应辅佐和亲公主,在匈奴站稳脚跟,并肩负起维护汉匈关系的重要使命。

然而,他却摇身一变,站到了汉朝的对立面。

用一些人的说法,中行说成了 " 汉奸 "。

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用人失误。

这个错误在于,用人时只考虑了才能,却忽视了所用之人的态度和意愿。

咱们做一些总结。

01  态度往往能改变结果

当了领导,你会发现:一个员工想把一件事做好,受制于他的能力;但是,如果他不想把一件事做好,绝对不会受制于他的能力,哪怕他的能力很差,也很容易把事情搞砸。

所以说,态度决定了一个员工能不能把事情做好。

一件工作,他或许做不到九十分,但是,如果态度好,做个七八十分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如果态度不好,能力再强也是零分,甚至是负分。

因此,领导在选人用人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员工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否认同?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遇到问题能不能主动解决?遇到挫折是畏首畏尾还是积极进取?

好的态度才能带来好的结果,不好的态度,结果绝对好不到哪儿去。

02  做事的意愿,决定了结果的好坏

什么是意愿?

意愿指的不是他能不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他是否愿意主动去把这件事做好,是否有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想法。

也就是说,他想不想干,是不是愿意去干,是不是能够充满热情和主动性,这一点很关键。

如果领导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忽略了员工对工作的意愿,比如说,这个人不认同、不认可,或者根本不想干这项工作,那么你还能指望他把事情做好吗?

甚至有些人对这项工作感到厌恶、讨厌,那你所期望的结果,大概率是不会出现的。这就是工作意愿的重要性。

如果他不想干,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表面上看着在干活,但工作始终没有进度,拖拖拉拉,效率低下,还让你无话可说。这其实就是选错了人。其二,他不想干,讨厌做这件事,结果就是工作敷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最后,这件事可能什么都不是,让你哭笑不得。本来十拿九稳的事,最后只做到了六七十分。你说他干得好吧,不好说;说他干得不好吧,至少及格了。

比如说,你请了一个月薪一万的员工,结果他只干出了月薪六千的结果,你心里肯定不痛快,他自己也不痛快,这就是工作意愿不强带来的问题。

其三,如果他非常讨厌、厌恶你的安排,你非要让他干,他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强行安排他去做,他很可能会消极对待,甚至故意搞破坏,把事情彻底搞砸,给你带来一堆麻烦,最后还得让你背黑锅、擦屁股。

所以说,我们领导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意愿。

03  能力是关键,直接决定结果

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好的第三个关键是能力。

也就是说,他想干这件事,愿意干这件事,但是,他的能力是否足以支撑他把事情做好?

对于能力强的人来说,如果你安排他去做一件他感兴趣、愿意投入的工作,他很有可能会把事情做得非常出色,甚至超出你的预期。

但是,如果你有一项重要任务,这个人虽然态度很好、意愿很强,但是,能力却不足,你让他勉强去做,他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结果要么是事情做得一般,让你勉强接受;要么就是他自己先坚持不住,自己可能会崩溃。

很多时候,并不是有了态度和意愿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能力同样非常重要。能力不强,也很难把事情做好。

所以,领导在选人时,首先要看的是工作意愿,意愿强不强;其次看态度,态度是否端正;最后再看看能力,是不是匹配。

按照这样的模型去选人用人,你要想成事,大概率能取得不错的结果。

意愿和态度不仅决定了结果的下限,也能辅助能力,提升结果的上限。

因此,作为领导,在选人用人时,必须重点关注以下三点:态度、意愿和能力。其中,意愿绝对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你觉得是这样吗?

观看更多《资治通鉴》解读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点账号头像,进入主页可见)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