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 08-22
看了vivo Vision发布会,我们似乎发现了「华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ZOL 中关村在线原创行业观点】8 月 21 号,vivo Vision 终于发布了。

作为一个非常前沿的品类,整场发布会,vivo 并没有强调生硬的参数,更多展示了 vivo Vision 能给用户带来哪些体验,而他们又为了用户体验下了多少功夫。

vivo Vision 产品综述 | 图片 ( 2 ) | 参数 | 报价 | 点评

这个从东莞起家的品牌,好像一直这样:即便布局前沿科技产品,也会将用户的使用体验放在重要位置,试图在技术创新与 " 人用着舒服 " 之间找到平衡。

1vivo Vision:治好了我的 " 颈椎焦虑 "

在体验 vivo Vision 之前,我对 MR 设备的印象还停留在 Vision Pro 上——体验绝对是颠覆性的,但 " 压脖子 " 的重量和 " 望而却步 " 的价格,实在让普通用户难以上手。

还记得第一次上手 Vision Pro,功能还没体验完(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忍不住摘下来揉脖子,后来看数据才知道,它光机身就有 600 多克,长时间戴着跟挂了瓶大瓶矿泉水在头上似的。

但 vivo Vision 一上手,第一感觉就是 " 轻,真的太轻了 "。不到 400 克的重量,戴在头上时几乎没什么压迫感。在体验去全程完后摘下头显,脖子没有像以前那样发紧——要知道,以前试其他品牌的 MR 设备,40 分钟就得找地方歇会儿,不然颈椎根本扛不住。

根据 vivo 产品线总经理洪沂介绍,vivo Vision 在中框部分用了航空级复合金属材质,并且采用中框风扇一体化设计,让重量减轻,强度提升,散热效果提升。

此外," 为了实现轻,我们连面罩的透气孔都没放过,100 多次的结构仿真,上百次的人因验证,才找到稳定性和减重性的平衡,为我们成功减掉了 5 克。"

可以说 vivo Vision 398 克的重量,是蓝厂 " 一克一克抠出来 " 的结果。

除了 " 沉 ",Vision Pro 的 " 贵 " 也是绕不开的坎——近 3 万元的售价,让很多想尝鲜的用户望而却步。而这次 vivo Vision 虽然没公布最终价,但胡柏山明确说 " 有望降到 1 万元左右或低于 1 万元 ",这个价格直接把 MR 设备从 " 有钱人的玩具 " 拉到了 " 大众尝鲜 " 的范围。

另外,在体验的过程中还有个细节特别戳中我:vivo Vision 准备了 100-1000 度的近视夹片配件,不用像其他设备那样戴着眼镜再套头显,避免了镜片起雾、视野受限、挤压面部空间的问题。vivo 总能抓住那些 " 别人没在意,用户却头疼 " 的小痛点。

2vivo Vision 背后,是蓝厂的大布局

今年 3 月博鳌论坛上,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演讲时表示,近日 vivo 已经成立 "vivo 机器人实验室 ",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当时不少人以为是手机厂商的 " 跟风跨界 ",直到这次 vivo Vision 发布,才看清这背后的完整逻辑—— MR 头显和机器人,根本不是两个孤立的产品,而是 vivo 打通 " 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 " 的两步关键棋。

胡柏山表示,vivo 不做机器人的 " 手脚 ",只聚焦 " ‘大脑 " 和 " 眼睛 ",让机器人可以 " 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

具体来看,vivo 机器人的 " 大脑 ",是 2023 年就推出的蓝心大模型 BlueLM,现在 AI 团队已经有 1000 多人,能让机器人 " 听得懂需求、给得出回应 ";而 " 眼睛 ",就是 vivo Vision 这套成熟的视觉系统—— Micro-OLED 屏幕的高清显示、VST 技术的实时空间计算、1.6° 高精度眼动追踪,这些能让 MR 头显 " 看清虚实场景 " 的能力,直接就能复用到机器人身上,帮它 " 看到物理世界 "。

就像胡柏山在博鳌说的,MR 头显 " 孵化器 ",vivo 做机器人,不是从零开始。

比如手机影像十年积累的传感器技术、算法能力,能让机器人的摄像头更精准识别家居环境;MR 设备的低延迟传输技术,用到机器人远程操控上,医生戴着 vivo Vision,就能通过机器人给病人做诊断甚至做手术,画面同步快到 " 所见即所得 "。

更关键的是,vivo 选的赛道特别 " 聚焦 "。明确把机器人业务定在消费级市场,瞄准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这些跟用户生活贴得近的场景。胡柏山在博鳌提的 " 既能干好活,还能很懂你 ",其实就是把手机 " 为人服务 " 的逻辑,延伸到了这条赛道——手机记着你的作息偏好,机器人就能根据你的习惯提前准备好热水;MR 头显能帮你沉浸式办公,机器人就能在旁边帮你整理文件,三者凑在一起,或许就是个未来完整的 " 智能生活闭环 "。

而且 vivo 走的是 " 渐进式 " 路线,不是一上来就搞 " 全能机器人 "。博鳌时就说要 " 沿途下蛋 "。这种节奏,跟当年做 Hi-Fi 手机、折叠屏手机时一模一样——不抢 " 第一个发布 " 的噱头,而是先把技术落地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场景里,再逐步迭代。

现在再看,vivo Vision 更像是机器人业务的 " 前置体验官 "。它验证了 vivo 在空间计算、视觉交互上的技术能力,也让用户提前适应 " 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和设备互动 ",等后续机器人产品推出时,用户不用再重新学习操作逻辑,技术也能直接复用——这并不是 vivo 的临时跨界,而是 30 年技术积累的 " 水到渠成 "。

3 所有技术的终点,都是 " 让人更自在 "

在 vivo Vision 发布会的后半场,vivo 宣布了影像技术战略、影像文化生态的全新布局,无一不在践行 " 用户导向 " 这一核心价值观。

发布会里,vivo 影像副总裁于猛谈及,当下用户对影像的需求早已不止于 " 拍清楚 ",多元场景下的高质量拍摄、影像安全、健康关联,甚至跨设备的便捷交互,都是大众期待被满足的诉求。顺着这一思路深挖,vivo 的技术布局便有了清晰脉络。

vivo X200 系列的火爆便是例证,销量达到前代同期的 1.9 倍,在演唱会设备租赁领域市场份额超 50%,还成为春晚新媒体直播技术合作伙伴,凭借高画质、快速对焦、超级防抖等特性,站稳了专业影像与大众需求融合的脚跟。而在这背后,vivo 并不满足于手机影像的现有成绩,而是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健康领域。

基于对基层医疗影像需求的洞察,vivo 计划把 X200 系列成熟的长焦微距技术,与专业医疗光学深度结合,推出便携式专业裂隙灯。

在许多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高效、精准的眼科检查设备,白内障等常见眼科疾病的筛查,对当地居民而言颇为不便,往往要奔波数十公里才能完成。

这款便携式裂隙灯,配备 5000 万像素高清成像系统,能够精准捕捉眼底细节,将专业眼科检查的 " 门槛 " 大幅降低。更值得称赞的是,vivo 计划将其作为公益产品,免费供给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真正把先进影像技术,转化为解决民生痛点的实用工具,实实在在地为基层医疗影像需求 " 买单 "。

回望 vivo 过往产品,从助力听障用户日常交流的 "vivo 听说 " 功能,到解决日常拍摄画面模糊问题的微云台相机,再到如今聚焦家庭服务、养老场景的机器人布局,每一步都紧紧围绕用户日常生活需求。

可以说在 vivo," 用户导向 " 绝非一句空洞口号,而是贯穿从产品研发构思,到落地应用的全过程。研发头显前,调研用户佩戴舒适度痛点;筹备医疗设备前,深入了解基层医疗需求;布局机器人前,细致梳理家庭场景缺失环节。

恰似 2009 年推出青花瓷手机,并非盲目跟风 " 中国风 " 潮流,而是期望让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重焕生机;如今 vivo 的每一项产品创新,同样是先精准洞察用户真实需求,再以技术为笔,书写解决问题的答卷,这正是 vivo 产品能够持续赢得用户信赖的关键所在。

4 写在最后

长久以来,vivo 秉持着沉稳节奏默默深耕,但如今,情况似乎有了变化。在 MR 领域,vivo 作为苹果之外首个推出对标产品的主流手机厂商,攻克了行业 " 沉 " 与 " 贵 " 两大痛点,重塑大众对 MR 设备的认知。在机器人领域,vivo 聚焦 " 大脑 " 与 " 眼睛 " 核心技术,构建起独特的技术优势。

vivo 此番 " 抢先 " 并非偶然。过去 30 年,vivo 在 Hi-Fi 手机、微云台相机、屏幕指纹识别、5G 信号优化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与宝贵的用户洞察经验。如今,vivo 将这些沉淀融会贯通于前沿赛道,厚积薄发,底气十足地在前沿赛道 " 领跑 "。

这或许就是 vivo 下个十年的开篇信号:从 " 满足用户期待 " 进阶为 " 引领用户期待 ",从 " 敢为人后 " 转变为 " 勇做先锋 ",值得期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vision vivo 技术创新 航空 胡柏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