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I 已经足够聪明,可以当心理咨询师?
流言:AI 现在已经非常厉害,情商很高,能够洞察人们的心理,可以用于心理咨询工作。
真相:这种说法不符合当前技术发展现状。尽管 AI 在情绪识别、基础心理疏导等领域展现了潜力,但在应对复杂心理问题时存在局限。研究显示,面对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时,AI 回应适当率仅为 45%-60%;而在识别自杀意念等危机信号时,准确率比人类治疗师低 13 个百分点。
人类心理咨询师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信息建立信任关系,而 AI 仅能处理语言文本,难以捕捉深层情感线索。此外,AI 带来的伦理风险同样突出,可能因算法偏差加重病耻感,捏造错误疏导理论,且存在隐私泄露隐患——用户分享的自杀倾向等敏感信息可能被不当使用。因此,目前 AI 只能作为心理咨询辅助工具,人类咨询师才能主导深度共情、危机干预等核心环节。
来源:科学辟谣
2. 基孔肯雅热可能人传人?
流言:多家媒体发布基孔肯雅热患者需要隔离,说明这种病可能人传人。
真相:这是对 " 隔离 " 的一种误解。基孔肯雅热本身不会通过人际直接传播,但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在人际间传播。患者发病后血液病毒载量高,当白纹伊蚊叮咬患者后携带病毒,经体内繁殖后再叮咬他人即可导致传播,因此需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不过这个隔离措施的重点是防蚊,包括安装纱窗、使用蚊帐、配备驱蚊产品,避免患者被蚊虫叮咬后造成病毒传播。
如果身处蚊虫多、有基孔肯雅热发病的地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个人防护。除安装纱窗、蚊帐,使用合格驱蚊产品,减少户外暴露风险外,外出时可穿着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尽量避开植被茂密、积水较多的低洼区域。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链清晰,治疗上虽无特效药但以对症支持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对基孔肯雅热无需过度恐慌,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防控工作尤其是灭蚊、防蚊工作,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
来源:科学辟谣
3. 南极磷虾油保健有奇效,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流言:南极磷虾油是" 万能神油 ",能改善大脑功能、保护心脏、增强免疫力、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
真相: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南极磷虾油是从南极磷虾提取的油脂,富含 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如 EPA、DHA)和虾青素(强抗氧化物质),其中 Omega-3 对心血管、大脑健康有重要作用。但心血管疾病预防需基于充分科学证据,通过干预降低发病风险。保健品宣传时,常将 " 磷虾油含 Omega-3" 等同于 " 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夸大了成分与实际功效的关联,属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虽批准 Omega-3 与心脏健康的健康声称(指食物或食物成分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建议或说明),但磷虾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证据尚不充分。美国心脏协会也指出,仅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可适当补充,普通人群无足够证据支持其预防作用。磷虾油作为营养补剂,适当食用无妨,但无法替代药物预防或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他如保护关节、抗癌等功效也无依据。人们因恐惧心血管疾病风险,易受 " 天然 "" 高效 " 保健品宣传影响,产生 " 补充剂能治病 " 的认知偏差。
4. 被蛇咬伤,可以用嘴吸出蛇毒?
流言:被毒蛇咬伤后,可以用嘴吮吸伤口,将蛇毒吸出,减少毒素蔓延。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蛇咬伤后用嘴吸出蛇毒是影视剧中频繁出现的错误急救方法,存在严重风险。施救者口腔若有破损或溃疡,毒液可能会通过口腔黏膜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反应。而且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无法有效清除已进入血液的毒素,还可能加重伤口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被咬后立即停止活动,用清水冲洗伤口;尽可能拍摄蛇的照片以帮助医生判断蛇种,匹配抗蛇毒血清;尽快前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治疗。预防蛇咬伤需注意:避开 10~15 时、19~21 时蛇类活跃时段,远离石缝、溪流边等栖息地;遇蛇保持 2 米以上距离静止后退;户外穿高帮鞋、长裤,夜间用照明工具探路;出行前查询目的地医院血清储备。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5. 咖啡灌肠可以排毒、减肥?
流言:咖啡不仅好喝,咖啡液灌肠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进而排毒减肥。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咖啡灌肠排毒减肥不仅没好处,还可能存在健康风险。一方面,从灌肠液的选择、体位摆放、插管深度,到液体温度、操作节奏、术后监测,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规范,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尤其对于肠梗阻、术后恢复、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灌肠更是被明确列为禁忌。正因为专业性强、风险高,灌肠在医院里都属于慎用措施,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适用时的备选方案,更不适合在家里随意模仿。
另一方面,人体本身就拥有完善的代谢系统,能有效清除体内废物,不需要 " 排毒 "。频繁进行咖啡灌肠可能带来诸多风险,如引发肠道菌群失衡、肠道感染、穿孔、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与其相信这种 " 偏门 " 做法,不如回归基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科学运动,这才是保障身体健康与控制体重的正确做法。
来源:科学辟谣
6. 鸡蛋表面很脏,需要清洗后保存?
流言:想想鸡蛋从哪儿出来的,就知道鸡蛋表面很脏,买回家需要清洗后才能长期保存。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根据。鸡蛋表面可能携带粪便等污染物及致病细菌,但其蛋壳表面的胶质层(壳外膜)是天然保护屏障,能阻隔细菌并延缓水分蒸发,有助于延长保存时间。若清洗鸡蛋,会破坏这层保护膜,导致细菌更易侵入蛋内,反而加速变质。
母鸡生蛋与排泄共用泄殖腔,蛋壳易沾染污染物,但胶质层的存在已能起到防护作用。商超售卖的鸡蛋可能经清洗处理(如美国、日本等),但商家会通过控制水温、涂矿物油等方式替代原有保护膜;欧洲鸡蛋通常不清洗,依赖天然保护层。家庭保存时,无需自行清洗,选择表面较干净的鸡蛋(可能已商业处理)即可。食用前彻底煮熟可杀灭细菌,避免交叉污染。网传说法误将 " 表面脏 " 等同于 " 需清洗保存 ",忽略了天然保护层的存在及清洗带来的风险,不可取。
关于科学领域流言榜
由中国科协发布,每月组织专家召开榜单评审会,综合时效性、危害性等标准,甄选出热点流言进行特别解读,并全网推送。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学习强国 " 学习平台
支持平台:微博辟谣、头条辟谣、腾讯较真、网易健康、头条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学辟谣: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评审专家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
阮光峰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委会委员
汪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 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陈鹏 南开大学传播系 副教授 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 天津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
本文由 " 科学辟谣 "(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科学辟谣,你也能给流言迎头痛击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