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姚婷婷
在三十周年之际,vivo 用仅 398 克的混合现实头显 vivo Vision 探索版,把 " 戴得轻、看得清、用得久 " 写进中国 MR 设备的第一行标准。
轻巧只是 vivo Vision 探索版最基础的特性,在小小的一副头显设备里,vivo 还集成了双目 8K 超高清显示、时延低至 13 ms 的人体无感交互,以及全新流畅的 OriginOS Vision,能够支持 PC 投屏、PCVR 串流等。
据市场咨询与研究机构 IDC 预测,2025 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为 1280 万台,同比增长 26%;其中中国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为 275 万台,同比增长 107%。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消费电子领域的新风口,更预示着人机交互范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此背景下,vivo 的入场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虚实融合赛道上的独特思考——它不简单追随全球巨头的技术路线,而是以本土化需求为锚点,回到用户本身,让科技第一次以 " 无感化 " 的姿态融入东方人的面孔与日常场景,重新定义 MR 设备的存在价值。
对 vivo 而言,vivo Vision 的意义远不止于企业产品线的一次延伸,它身上还带着清晰的战略印记,是其构建 " 手机 + MR + 机器人 " 全场景智能生态的一次关键落子,也是 vivo 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拆解,以及对行业演进规律的独特理解。
瞄定用户痛点:MR 市场的 " 中国答案 "
"MR 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8 月 20 日,在 vivo 会客厅 -vivo Vision 探享会上,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如是形容 MR 的战略价值。
2023 年,苹果 Vision Pro 的 " 横空出世 ",让 MR 设备大规模地进入了公众视野。但这款头显并未获得预期的销量,创新力不足、内容封闭、佩戴不适等,都成为了桎梏其发展的因素。更何况,国际巨头的产品设计多基于西方用户的使用习惯,往往难以满足中国用户对面部贴合度、内容适配性、交互直觉性的需求。
在国内,多家互联网大厂也是 MR 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不过对这些公司而言,MR 的侧重点更多是切入内容和流量的入口,而非独立体验。
如何让 MR 设备真正摆脱 " 极客玩具 " 的标签,既突破技术瓶颈、又贴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场景需求?似乎尚未有一个解决方案。
这也是 vivo 在 MR 领域探索的初衷。事实上,vivo Vision 探索版的创新,恰恰始于对用户体验痛点的系统性破解。
vivo 在轻量化与佩戴舒适性的这一行业瓶颈上,做出了最直观的本土化突破。vivo Vision 机身重量仅 398g,大幅领先于苹果 Vision Pro 的 600g,可以称得上是 MR 设备的 " 轻量化里程碑 "。
为了让 MR 设备从 " 尝鲜品 " 变成真正可长时间佩戴的 " 日常工具 ",vivo Vision 还在更复杂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上下了功夫。通过 4 款适配国人面型的遮光罩、8 款磁吸泡棉以及双环绑带,vivo Vision 将重量分散到额头、颧骨等多个支撑点,避免单点压迫;同时采用航空级铝合金等轻量化材质,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少冗余重量。
轻量化的机身不代表硬件性能的打折,vivo Vision 探索版在硬件上采用 Micro-OLED 屏幕,双目都能达到 8K 超高清分辨率,相当于在每只眼睛前各放了一台 4K 显示器,为超高清内容显示的身临其境提供了硬件基础。
同时,不同于海外产品多依赖复杂手柄的操作逻辑,vivo Vision 探索版采用 " 眼动 + 手势 " 的零外设交互,大大压缩学习成本。
时延是 MR 设备的 " 生命阈值 ",从动作到画面延迟一旦超过 20 ms,大脑就会产生眩晕,图像与现实错位,沉浸感瞬间崩塌。vivo Vision 探索版采用低延时 VST 算法,13ms 超低延时达到人体无感的程度,与真实世界快速同步。
此外,vivo Vision 还支持 PC 桌面镜像、PCVR 串流,与高性能的 PC 连接,用户可以访问 PC 端庞大内容库,并将 PC 上的 VR 沉浸大作串流到 vivo Vision 中畅玩。
除了自身的技术研发外,vivo 还吸纳了许多生态合作伙伴,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拥抱开放标准,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共同完善内容生态。
此次 vivo Vision 探索版并不面向消费者销售,而是开放了十几二十家体验店让用户体验,收集用户的建议。" 只有当产品达到‘黄金标准’时,才是我们应该卖给消费者的产品。" 胡柏山强调," 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太着急,要循序渐进。有了好的硬件体验基础,生态才会形成正循环,产业就会起来。"
不止于 MR:构建全场景智能世界
vivo 的 " 野心 " 不止于 MR,它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 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 AI、影像和 MR 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 - 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胡柏山表示。
在 vivo 战略蓝图中,MR 与手机、机器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满足用户 " 需求三角 " 的有机整体。其中,手机作为 " 随身大脑 " 处理核心计算,MR 作为 " 数字分身 " 拓展虚拟交互,机器人则作为 " 物理替身 " 完成现实任务。这种多终端共生,本质是对人与数字世界、物理世界连接方式的重新定义。
MR 是对手机场景的延伸与补充。过去 30 年,屏幕介质从电视到手机的迭代,核心是 " 设备更贴近用户 " 的进化,而 MR 的出现让这种 " 贴近 " 更进一步:用户用手机拍摄的空间照片 / 视频,可通过 MR 设备实现 180 ° 沉浸式回看,让回忆从 " 平面浏览 " 升级为 " 场景重现 ";手机投屏功能更打破小屏限制,将手游、影视内容投射为 120 英尺巨幕,实现 " 口袋里的 IMAX"。MR 不是手机的替代者,而是通过 " 沉浸式大屏 + 空间交互 ",填补手机在娱乐、办公场景的体验空白。
而对于机器人而言,MR 又充当着 " 眼睛 " 和 " 大脑 " 的存在。
近年来,具身智能赛道热度持续攀升。研究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超 9700 亿元,到 2030 年将达到 1.55 万亿元。在各类机器人赛道中,家庭机器人堪称技术攻坚的 " 珠穆朗玛峰 " ——相比工业机器人固定的作业流程、商用机器人标准化的服务场景,家庭机器人面临非结构化环境(随时变动的家居布局、多样的物体形态)、模糊化指令(自然语言歧义、表情动作的隐含需求)以及高安全门槛(与老人儿童近距离接触,对 " 零碰撞、零噪音、零学习成本 " 的容错率要求极高),技术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
vivo 在 MR 赛道所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实际上为其进军机器人产业打好了 " 地基 "。MR 的毫米级空间建模能力,可为机器人提供实时环境地图;眼动与手势识别技术,能让机器人精准理解人类指令;甚至 MR 的多任务处理逻辑,可直接复用为机器人的任务调度算法。正如胡柏山所做出的判断:" 基于 vivo 在影像、AI 等 MR 关键技术领域的积累,MR 可以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来满足家庭机器人的场景发展 "。
如今,vivo 已正式成立机器人 Lab,聚焦孵化机器人的 " 大脑 " 和 " 眼睛 "。MR 只是机器人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vivo 还将基于 AI 大模型和影像领域的十年技术积累,让机器人不仅能 " 看见 " 场景,更能理解需求、预测意图、实时决策,从而在家庭等复杂环境中提供自然、可靠的服务。
从 MR 到家用机器人,是 vivo 锚定下一个十年的战略选择。这不是追逐热点,而是 vivo 对家庭场景长期需求的深刻回应。家用机器人是一条需要跨越技术、场景、生态多重关隘的未来长赛道,vivo 正在通过渐进突围、沿途下蛋,打造技术 - 产品 - 场景的正反馈闭环:以 MR 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10-15 年推出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家用机器人。
vivo 的底气:长期主义下的能力圈突围
vivo 敢于布局 " 手机 + MR + 机器人 " 的全场景生态,并非基于空想,而是源于其 30 年积累的 " 能力圈 " 与 " 战略定力 "。
正如胡柏山所强调:"vivo 的能力在于用户洞察、场景识别包括黄金标准的定义;技术端,我们在影像能力、AI 大模型等 MR 关键技术领域也有深厚储备。" 这种底气不仅支撑着 vivo 自身的发展,更为行业提供了从 " 单点创新 " 到 " 系统突破 " 的演进思路。
在影像方面,vivo 自研的 VCS 仿生光谱、蔡司 APO 镜头和微云台防抖等技术都能被移植到 MR 或机器人的 " 眼睛 " 上;AI 方面,vivo 是布局最早、力度最大的手机厂商之一,并在去年发布了全新 AI 战略 " 蓝心智能 " 和自研的蓝心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可识别多种方言、拥有 3 万亿 token 预训练,将成为 MR 场景理解与机器人任务规划的 " 超级大脑 "。
此外,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河操作系统等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 MR 及机器人产品提供了有力的后盾。
同时,vivo 还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与研发储备提供保障。超 500 位 MR 领域研发人员、163 项 XR 专利申请,为技术突破注入持续动力。而长期服务大众市场的经验,让 vivo 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精准而敏锐 。
更重要的是,vivo 不是 " 孤军奋战 ",在其深层文化价值观中根植着开放与合作、推动产业共融。
胡柏山认为,对于 MR 领域那些绕不开的关键技术,必须集中资源投入研发。不过,仅靠单一企业的力量显然不够,在整个生态体系中,vivo 聚焦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将优势发挥到极致。例如,在机器人领域,vivo 专注于核心 " 大脑 " 的研发,而 " 小脑 " 等分支部分则交由合作伙伴完成;在 MR 领域,vivo 同样遵循这一思路,将资源集中于能做到极致的环节,其余部分则通过联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进。这种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策略,既发挥了自身在算法、软件生态上的优势,又规避了全产业链布局的重资产风险,为行业提供了一种轻量化的发展范式。
也因此,vivo 总是能获得穿越周期的定力。MR 与机器人都是以十年为单位的长赛道,vivo 的策略始终锚定 " 做正确的事 ":从电话机到智能手机,再到智能终端生态,始终聚焦 " 与个人紧密关联的家庭场景 "。这种一致性让技术积累形成复利效应,每一步探索都为下一步铺路。
" 我们始终围绕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 " 胡柏山展望," 未来家庭机器人是 vivo 要做的,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MR 在这里找到了未来机器人结合的方向。"
vivo 的路径证明,行业的突破不一定需要颠覆式的革命,通过技术复用、生态协同、需求聚焦等方式也能实现系统升级。当三十而立的 vivo 以 vivo Vision 为起点,向 " 手机 + MR + 机器人 " 的全场景智能世界迈进时,它不仅在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产品形态,更在诠释中国科技企业的成长哲学——以用户为锚,以能力为基,用长期主义对抗不确定性,方能在变革浪潮中始终立于潮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