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环到走下坡路,开启高管 " 大换血 "。
文 / 每日财报 张恒
近日,万向信托管理层再现重大调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函件显示,已核准鲁伟鼎万向信托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根据履历,担任公司董事长前,鲁伟鼎还兼任万向信托监事长。鲁伟鼎为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之子,他不仅是万向信托的实控人,也是 " 万向系 " 目前的掌舵者,现任万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生人寿董事长、万向三农集团董事长、万向信托监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鲁伟鼎 " 一把手 " 任职资格获批,是万向信托 13 年来掌门人首次调整,前任董事长为自 2012 年正式履职至今已有 13 年之久的肖风。介绍显示,肖风从事相关经济工作 30 余年,曾任深圳市证券管理办公室处长、博时基金副董事长兼总裁,是我国基金行业最早的参与者和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区块链技术的领军人物。
可以想见,长达如此之久才更换帅位,预计将会对万向信托经营发展和战略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从光环到走下坡路,
开启高管 " 大换血 "
在此前房地产市场敞口不断向上的高光时期中,凭借独特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模式和资本加持,万向信托曾一度创造亮眼业绩,在行业内快速打响了知名度。2020 年,公司营收首次达到至高点,为 15.67 亿元,紧接着在 2021 年净利润也冲至最高峰,达到了 7 亿元,在业内信托公司排名中位置不断跃升。
然而,这艘看似稳健的货轮,近年来却遭遇业绩滑铁卢——营收连年下滑、利润暴跌至亏损。
数据显示,万向信托营业收入已从 2020 年最高点逐年下降至 2024 年末仅有的 1.83 亿元;净利润更是从 2021 年的最高位开始连年暴跌,已经在 2023 年及 2024 年陷入了连续亏损局面,分别为 -2.03 亿元、-0.47 亿元。
业绩持续下滑,万向信托开始向管理层 " 动刀 ",开启了一场声势浩荡的密集人事换防。2024 年 8 月,万向信托第一届监事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独立意见,指出公司存在 " 重大亏损及大额减值事项 ",并要求对管理不当或内控缺失等问题追责。两个月后,高管启动调整。
2024 年 11 月— 12 月,万向信托相继解聘了斯伟波、余勇文、陈浩等 3 位副总裁职务,以及陈浩董事会秘书职务。其中,斯伟波、余勇文任职超过 7 年,陈浩刚上任不到一年就被撤。
直至 2025 年初,万向信托新的副总裁和董秘陆续到位。今年 1 月 16 日,浙江金融监管局核准王波、李元龙担任万向信托副总裁的任职资格,同时核准谢赟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
昔日辉煌似乎笼罩上一层厚重迷雾。是什么让这家曾高歌猛进的 " 优等生 " 陷入发展困境?如今鲁伟鼎担任万向信托董事长后,又将如何带领公司实现转型突围?
风险暴露,资产质量恶化
回顾发家史,万向信托成立于 2012 年,虽是民营资本控股,但股东来头不容小觑。根据股权结构,万向信托控股股东为万向控股,持股比例 76.50%,其他股东包括浙江烟草投资、北京中邮资管、巨化集团、浙江金融控股,分别对应持股 14.49%、3.97%、2.86% 和 2.18%。
由于信托行业发展初期设立,信托公司的主要发起人大部分是地方国资及大型央企,所以在依托于主要股东传统业务路径和覆盖面极广资源的背景下,信托公司通常比较偏好于优先推广多元化业务。
而万向信托与众不同,从开业之初就坚持押宝重仓房地产业务经营,与奥园、金科、佳兆业、祥生等知名房地产商形成稳固合作关系,专门针对这些企业旗下项目公开发行了诸多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迅速扩大了市场覆盖面。
2017-2019 年,万向信托信托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业的金额逐年走高,分别为 427.64 亿元、569.28 亿元、679.49 亿元,所占当年总信托资产的比重分别达 22.49%、35.32%、50.78%。
然而,在房地产信托业务快速扩张之后,弊端也很快显现,万向信托资产质量快速恶化。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具有资本回收周期长、对于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极为依赖,以及易受市场预期影响等特点,那么,极度依赖房地产业的信托公司前期业务风险暴露可能会比较慢,利润释放比较充分。
而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周期,风险便浮出水面。随着信托到期给付、价值兑现压力集中释放,加速了风险的积聚与暴露,这就会导致信托公司坏账大幅飙升,最为直观的指标就是不断攀升的不良贷款率。
截至 2024 年末,万向信托自营资产不良率达 37.71%。回顾前几年,2019 年其自营不良率才仅为 9.11%,2020 年升至 14.69%,2021 年进一步上涨至 42.90%,2022-2023 年更是一路分别攀升至 68.19%、78.75%。虽然 2024 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反映出万向信托在资产运营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挑战。
不断膨胀的坏账,持续吞噬着公司的利润,而为了覆盖风险,万向信托公允价值损益 + 信用减值损失连续多年处于高位。数据显示,2022-2024 年,其公允价值损益分别为 -5.76 亿元、-0.54 亿元、-7.57 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 7.23 亿元、4.53 亿元、45.63 亿元。
由此计算,万向信托 2024 年这两项损失合计达到 53.2 亿元,几乎完全抵冲了当年信托资产 53 亿元的营业收入,成为侵蚀信托业务净利润最直接的因素。
由于资产质量快速恶化,万向信托开始主动收缩规模、加强了风控。其信托资产总额已从 2020 年的 1074.06 亿元逐年压降至 2024 年末的 639.32 亿元,其中投入到房地产业的资产金额下降得更加明显,由同期的 624 亿元减少至 286.1 亿元,占比由 58.1% 降至 44.75%,但即便如此,其投向房地产业的资产占比仍然较高。
在规模收缩的背景下,万向信托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呈现明显下滑。2024 年,营业收入为 1.83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37.57%;净亏损 0.47 亿元,较 2023 年末的亏损 2.03 亿元有所收窄。
今年上半年,根据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万向信托实现营收 0.49 亿元,同比骤降 57.6%;净利润则由上年同期的 -0.07 亿元转为盈利 0.37 亿元。
从前期万向信托较为激进的投向房地产商业模式来看,随着大额信托计划逐步到期,公司还可能继续面临坏账的风险,未来 1-2 年或许还将有 " 阵痛期 ",即资产规模持续缩水和长期盈利能力进一步削弱。
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象可循。要知道,自 2023 年起,万向信托违约事件不在少数。据市场公开报道,多位万向信托投资人反映投资的万向信托产品出现延期停息情况。据悉,万向信托彼时出现延期的产品多达数十个,累计金额或达数十亿,延期产品中,地产类项目涉及佳兆业、金科等房企,其中多数投向三四五线城市房地产项目。
接下来,万向信托如何实现业务增长,便显得尤为重要。
身处业务转型关键期,突围不易
在信托行业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了尽快摆脱对房地产业务依赖,促使经营业绩回归正轨,近几年万向信托开始走上一条多元化变革之路。
首当其冲的就是给信托业务 " 减负 " 和 " 换赛道 "。一方面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主动压降房地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重点聚焦自身具备优势的慈善信托业务,发挥所长,同时加速转向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这些 " 新赛道 "。
在慈善信托业务上,万向信托不断探索创新,综合运用金融资产投资和影响力投资,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长期的、可持续的慈善模式。目前,万向信托在慈善信托领域居全国首位,2023 年其新增规模、新增数量及历年备案总规模均为全国第一。截至 2024 年末,公司累计存续慈善信托 231 单,累计存续规模 15.18 亿元。
与此同时,万向信托一直坚持 " 小而美、小而精 " 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家族企业和私人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其家族信托业务不仅涵盖专业化法律财税服务、运营管理服务,同时还积极与外部专业团队合作,提供符合委托人家庭情况的教育、慈善、艺术等个性化服务。数据显示,2023 年万向信托家族信托管理规模较 2022 年增长约 76%,新增规模较 2022 年同比增长约 220%。
此外,为加快业务转型,万向信托还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标品投资类产品体系,包括各类单一策略的组合产品、不同风险等级的多策略组合产品、公募组合、私募组合、短期理财、纯债集合、收益凭证以及单一 TOF 产品等,并推出底层投资类 REITS、摊余成本法核算的产品。
一系列改革措施持续深入推动下,万向信托业务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根据信托资产分布,除了房地产业务规模持续压降外,相对应的则是其投向基础产业、证券市场、实业及金融机构的规模在加强。
根据历年年报披露的数据,万向信托投向基础产业资产总额从 2022 年末的 40.08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末的 66.28 亿元,占比由 4.49% 上升至 10.37%;同期投向实业的资产总额从 99 亿元上涨至 132.2 亿元,占比从 11.09% 提升至 20.68%。
不过,万向信托转型之路也并不好走,更大的冲击来自外部。中信信托、英大信托、江苏信托等实力强劲的头部信托势力,早已不满足于只做单一业务的生意,纷纷下场布局多元化。它们利用自身的股东资源、资本和客户数量优势,会对万向信托形成了 " 降维打击 "。
要知道,在慈善信托业务、家族信托业务等赛道上,均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且布局力度持续加大。
比如,中信信托利用数字化赋能公益慈善,创新 " 双首单 " 模式,以科技提升公益效率。数据显示,2024 年,中信信托新增慈善信托备案 4 单、金额 5.9 亿元,累计规模突破 16.49 亿元,行业第一。
而江苏信托则是不仅精准对接国内用户养老需求,落地首单特殊需要信托产品,而且还针对国外高净值客户在财富传承、子女教育、养老规划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落地首单外国授予人信托,促进家族信托业务快速发展。
此外,信托业相关政策趋严也会让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近日,中国信托登记发布新的信托登记业务指南,自 2025 年 9 月 1 日起,将执行新的信托预登记审查标准。对于资产管理信托,信托公司应当落实组合投资要求,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
对此,有业内专家解读为:" 传统非标信托的单一融资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伴随着市场成熟和监管收紧,这种模式的风险集中、流动性差等弊端日益凸显,也推动信托行业逐渐向分散化、标准化、净值化转型。"
因此,结束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本质上是信托行业从 " 类信贷中介 " 向 " 真正资产管理机构 " 的转变,促使信托公司行业生态重构,将倒逼信托公司创新业务模式,推动其回归资产管理本源,这一转型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来看,随着信托市场竞争加剧及政策持续引导行业回归本源,万向信托若延续收缩规模的打法,其市场份额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一个积极的方向在于其转型步伐已经加快,且如今头顶太多光环加身的鲁伟鼎开始掌舵,势必会持续进行大规模改革,打一场万向信托的 " 翻身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