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鸟哥笔记
互联网发展至今,若要找出一个大家都在用的拉新方法,那就是送鸡蛋。
不少头部互联网企业也参与其中,表面上看,发鸡蛋的成本低,能满足短期下载量的考核指标(CPA、ROI),但地铁口、菜市场拉来的用户留存率偏低,长期价值(LTV)薄弱,真实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可为何人们仍愿意投入其中?
因为这是一个看破不说破的秘密。当下互联网品牌的增长手段极其有限,从流量角度来看,网民数量和设备数量不再快速增长,不能像过去一样,靠低成本的预装就收获海量用户了——而曾经这么玩的巨头们,正通过核心功能入口接入第三方开发的微型程序,形成覆盖社交、支付、餐饮等多用途的超级应用(SuperApp),进一步蚕食流量场景。
增长游戏难度拉满,而指标要求高,执行人员只能诉诸 " 送鸡蛋 " 这类扭曲行为。
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正在互联网企业里奏效:" 当一个指标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指标。" 慢慢地,这家公司的用户增长部门只为曝光数 / 下载数工作,而非为企业带来高质量用户而工作。
有人说,用户增长当然要为指标负责,心智 " 种草 " 是品牌部门的事。
可惜品牌部门也有曝光 KPI。为此,描绘一个大而美的理念,落地一场热热闹闹的品牌活动,可以快速积累泛人群(即使后续无法转化),这比长期渗透数千个兴趣圈层、生活场景、垂直人群要轻松地多——但很显然,后者才是真正能走进用户心智的方式。
如何破开增长的系统化困境?
心智,才是增长的永恒战场
数字世界的表层看,红利似乎已然殆尽,但从现实人心的深处听,需求进化永不停歇。
年轻人追逐的 CCD 相机复古潮、打工人搜索的 AI 提示词秘籍、宝妈们分享的育儿神器测评……每天涌现的新兴趣、新场景、新消费决策,仍在催生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
图源:小红书《互联网种草用增白皮书》
用户增长需要一场变革:只有跳出过往 " 唯量化 " 的增长思维,不再把 " 人 " 视为一个数字,而是去感受人群背后的生活、情绪、共鸣之处,才能重新走上可持续增长之路。简而言之:
放下流量执念,深耕心智场景。
展示数据,只能证明广告呈现在了用户手机上,不能反映用户大脑里是否因此信任你。而从下载到付费,从新用户到老用户的长期关系里,信任才是最具商业价值的。
那么,一段信任关系是从何建立的?
Step 1 用理解,找到增长空间。
人总是爱偷懒的,喜欢将一个又一个生动具体的人,抽象为一个「群体」标签去理解。
比如一些企业会说,我们的客户是 " 白领女性 ",若要再具体一些,则是 "28-35 岁,一二线城市,白领女性 " ……
无论简洁或复杂,这始终是把消费者视为刻板印象的集合体,而从中能找到的市场需求,其实非常少,试问:
白领女性需要什么?精致的、稀缺的、有品味的……除此之外呢?
品牌永远不可能打动一个虚构出来的人。
其实,广告和人工智能有一个相似的核心:Context(上下文 / 语境)。女性不会想着 " 我是白领 " 就去买些什么,但会在上了一天班后,想要有治愈感的沐浴体验——在某种情境下,她对某种情绪和内容产生偏好,这远比身份标签真实的多。
这些语境,已经能被平台所涵盖,企业也应随之进步,善用平台工具去 " 理解人 ",就能 " 找到人 "。
比如小红书就有独特的「人群反漏斗模型」,企业可通过平台数据洞察,首先锁定核心人群,再逐渐扩大范围," 从人群基础画像、消费偏好、内容偏好、兴趣分布等多维度描绘生动具体的人。"
图源:小红书《互联网种草用增白皮书》
在核心人群得到验证后,算法可以进一步放大——下班后需要疗愈感,而在聚会时、户外运动等情境中,还有许多具潜力的生活方式人群。有对人的理解,破圈的可能性就非常多。
在执行中,小红书灵犀功能还可以呈现用户决策路径,根据不同场景下的决策环节与周期,品牌可以研究出合适的广告布局。
Step 2 用内容,影响心智。
一句话、一个梗、一个画面让你心有所感,正是故事的美妙开始。
然而在「理解人」之后,更大的问题来了:
诚然在平台的帮助下,企业能理解海量消费者了,可面对多元的对话语境,如何高效地输出内容呢?有没一些结构化、精细化的方法体系?
在产品和人群之间,还需要「买点」作为桥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内容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把握好「产品 × 买点 × 人群」三者的结合,这也是当下头部互联网企业普遍在实践的事。
互联网已经不是野蛮生长的时期了,盲目通投的代价太大,可行性太低,找准「内容策略」是有效测试与投放的前提。
比如柠檬轻断食,锚定‘生活化减脂’精准切口,锁定易碎打工人、美丽女大等 7 大细分人群,通过‘早八水肿脸’‘奶茶瘾’等场景内容种草,实现易碎打工人渗透率提升 15%、美丽女大渗透率提升 22%。(数据来源:小红书灵犀平台,2024 年 11 月 1 日 -12 月 30 日)
又比如小象超市,面向自己在家调配酒水的 " 颜控调酒师 ",在小红书上发布 " 足不出户 Get 同款,高颜值夏日特调小甜酒 " 的生活攻略,即让用户有所收获的同时,也认同了 " 足不出户 " 的便利性,从而转入 App 中下单配送酒水。
连接「产品 × 买点 × 人群」的内容策略,是保障预算 ROI 的最优解。
Step 3 用匹配,赢得信任。
最后,如何获得消费者信任?
可以先排除错误答案:网络上,人们常常吐槽弹窗广告、抖一抖广告、挡住影视剧播放的广告……虽然这些广告的触达率很高,但很显然,并不能获得消费者真正的信任。
打断用户的行为预期,就会招致反感,所以像公交站的站牌广告,就没有人去吐槽其 " 打扰 " 了——等公交时确实无事可做,没有特别好,但至少不算错了。
而正确答案呢?呼之欲出了:
要匹配 Ta 的行为预期,让好内容带来增长。
更具体的说,能被一个人信任的前提,是和 Ta 同频,能「匹配」到 Ta 当下的生活和情绪状态,和对的人,在对的时间,讲对的话。
比如,当小红书用户在消遣娱乐的语境中,企业可以做软植入内容,把 " 种草 " 积累潜在客户、或提升产品口碑作为投放目标,让用户在浏览中自然看见并产生购买。小红书还可以通过付费行为进行数据分析,提升算法模型效率。
到了用户搜索攻略等有明确需求和痛点时,提供解决方案,此时多路径引流用户到端转化,不仅不会使人反感,反而可以建立更深层的用户关系。
找准市场,用内容影响用户并建立信任,增长自然发生。
以「闲鱼」为例,闲鱼最初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闲置交易平台,本来,这是一个很难积累口碑的赛道,毕竟 " 二手 " 意味着有各种神奇状况,惊喜总是与混沌相伴。
但在小红书上,每日 600 万 + 新增笔记中,一篇爆款小红书图文《人类对闲鱼开发度不足 1%》出现了。人们开始交流各种超出传统二手交易的 " 神奇 " 用法:
承接热潮,闲鱼持续发力,闲鱼打造,实现口碑逆转。与 " 种草 " 同步的是,新用户大幅涌入,用户增长效率也大幅提高。
在用 " 种草 " 的方式做用增的过程中,各类闲鱼神奇用法也被老用户开发出来,人们意识到 " 二手闲置 " 能在许多场景发挥其价值,长期用户价值(LTV)显著攀升。
单客价值提升,企业也就更敢于投入,形成一个正增长循环。
种草用增,要改变 " 标准 " 与 " 方法 "
那在互联网企业里,如何把传统增长模式升级为「种草用增」?
第一步,要打碎「品牌」和「增长」之间的部门墙。
各自为战时,总能找到一个高效完成指标的方法,但企业未来是要基于用户语境、提供个性化内容的,这是一个灵活且不断变化的工作流,无法分解成两个固化标准。
若能合并为一个「种草用增」部门,就能统一服务于品牌经营战略。尤其在产品推广的不同阶段里,种草和用户增长都需要灵活调整,理论上可以双方一起多开会协同,但事实是,不同部门间就是各有立场,难以协调。
种草用增部门,就可以摆脱分散的 KPI 局限,综合多个指标,尤其要重视小红书上衡量用户长周期价值的「黄金三角」——一细分人群渗透率、NPS、LTV。
今天任何一款互联网产品,都需要不断 " 破圈 ",本季度产品和推广一起打透某个人群,下个季度又有新方向,那么细分人群渗透率便是一个重要指标,反映进展,衡量品效。
在个性化时代里,如果还局限在泛人群标签中,转化和留存很难起量,也很难反映真实的用户心智渗透情况。
NPS,也即口碑。大家都知道一个东西的口碑如何,会决定你后续还买不买,以及会不会跟朋友推荐。但过去传统增长部门、品牌部门,都停留在各自的局部指标中,有曝光就好、有下载就行,很少会重视这些动作导致的口碑会怎样。
是时候把 NPS 也作为参考指标了。
LTV,即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这是考卷的终极评分。
以往人们默认为,营销要服务于产品,但营销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H2H),营销其实是产品的起点。营销端需要评估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才能具有生意经营视角,为结果工作。
结语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互联网营销相关的负面热点:
大数据杀熟、抖一抖弹窗、货不对板的广告素材……喧嚣声背后,掩盖着整个行业的急功近利。
人们讨厌的不是广告,而是被当做流量利用,一不小心," 我竟然贡献了停留和点击!"
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本就难以长期增长。
即使在商言商,唯利是图的说,在算法可以理解语义,平台工具和方法论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为何还要死守旧版本的游戏玩法呢?通过数据理解人、通过内容影响人、建立信任赢得人,不仅用户获得更好的内容与体验,企业也能建立长期主义的增长体系。
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数字,而是那些真实的生活瞬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