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季度收入增长带来了毛利润绝对额的显著提升,而这部分增长绝大部分转化为了净利润的提高,使得公司净利润较一季度有了明显改善,并再度实现 GAAP(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季度盈利。" 日前,禾赛科技 CFO 樊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采访时,对该公司二季度的财报表现如此评价。
8 月 15 日,禾赛科技(纳斯达克:HSAI)公布了 2025 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该公司本季度营收达 7.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 50%,并实现净利润 4410 万元人民币。这是继 2024 年首次实现四季度及全年盈利后,禾赛科技再度实现上市后的单季度盈利。
禾赛科技 CFO 樊鹏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谈及车市价格战及行业竞争时,樊鹏表示,虽然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但竞争压力仍会部分传导至供应链端。"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力配合车企客户,支持他们在竞争中健康发展。" 他同时强调,激光雷达行业的竞争格局相对友好," 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厂商并不多 ",这与几十家车企激烈竞逐的市场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当前热议的 60 天支付账期政策,樊鹏回应称:" 作为供应商,我们非常欢迎这项倡议,也期待客户能将其落到实处。"
盈利背后的增长逻辑:机器人比车载业务更具潜力
继 2024 年首次实现四季度及全年盈利后,禾赛科技于今年二季度再度实现上市后的单季度盈利。樊鹏向记者表示:" 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 50%,主要得益于客户需求提升和客户规模的扩大。" 官方数据显示,2025 年前六个月,禾赛科技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 54.7 万台,同比增长 276.2%,已超过 2024 年全年的交付总量。
不过,拆解财报后可以看到,在激光雷达出货量大增的背后,该公司二季度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45.1% 下滑至 42.5%。对此,樊鹏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包含部分高毛利的技术服务费收入,而本季营收结构回归正常水平,毛利率环比一季度保持稳定且略有提升。
此外,利润的增长也受益于有效的费用管控。樊鹏补充道:" 今年起我们持续推进费用管理,全年总费用绝对数较去年同期稳中有降,符合年初预期。随着销售规模扩大和毛利率保持稳定,我们能够将相对固定的费用摊薄至更多产品中,从而降低单台激光雷达所分摊的费用,推动单台利润改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层面对 " 具身智能 " 和 " 智能机器人 " 的关注,机器人正在成为激光雷达厂商业绩增长的 " 第二曲线 ",落地场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禾赛科技在机器人领域交付量为 9.83 万台,同比增长 692.9%。
面对这一趋势,樊鹏明确表示:" 从长期维度来看,我们认为机器人业务必然是比车载业务更具潜力的战略布局。" 目前,禾赛科技在机器人领域的差异化路径已清晰呈现:一方面,聚焦于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场景,例如割草机器人、物流 AGV 车辆等;另一方面,积极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方向。
当被问及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与机器人业务高速增长能否持续时,樊鹏认为应区别看待:"ADAS 已进入规模化交付第四年,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每年超过 200% 的增速未必能够持续;而机器人业务因去年四季度起消费级产品放量、基数较低导致增幅显著,目前正处于规模化起点。" 对于产能情况,他表示,禾赛科技基于 4 至 6 个月订单可见性推进投产计划,下半年两条新产线将投运,资源供给不是瓶颈。
降价基本触底,L3 阶段离不开激光雷达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激光雷达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产品价格也呈现出持续下探趋势。以禾赛科技为例,禾赛 ATX 激光雷达相较上一代产品价格降幅 50%,在大规模出货的前提下目前已下探至 200 美元。面对这一价格走势,樊鹏表示,公司近年来持续投入研发更新的技术及器件方案,目标是在维持甚至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至于未来激光雷达的价格走势,樊鹏认为目前市场需求是否仍需要进一步降价已不再明朗。在他看来,当前价格已不再是多数车企的负担,车企是否选用激光雷达更多取决于技术路线选择,而非单纯价格因素影响。" 行业已基本完成阶段性降本任务,未来重点将是在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求平衡。" 他表示。
至于降价对盈利的影响,樊鹏坦言,降价确实对收入构成压力。销量快速增长部分被单价下降所抵消,例如今年公司在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营收增速为 50% 左右,远低于销量增幅。但他同时强调,企业需在定价与规模之间找到平衡,确保通过销量增长来弥补降价影响,最终实现总收入提升。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禾赛科技并不抗拒价格下探——只要能推动更多用户使用激光雷达,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收入仍可实现增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曦 摄
当前,激光雷达的搭载已覆盖 10 万到 30 万元的不同价位车型。不少消费者关心,不同价位车型所搭载的激光雷达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技术差异。对此,樊鹏向记者表示,公司并未按车型价格区分激光雷达产品," 我们只是提供不同型号供客户选择,但只要选用的是禾赛 ATX 系列,无论最终装在什么价位的车上,其核心性能与售价都没有本质区别 "。
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光雷达快速上车的同时,智能驾驶行业技术路线的分化日益凸显。对此,樊鹏指出,从多家车企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 使用更多、更好的激光雷达能够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 " 是基本没有争议的事实。
实际上,车企真正的犹豫在于投入产出比——在投入较高成本搭载激光雷达后,能否真正实现产品溢价或销量提升才是关键。在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中,单颗激光雷达就能显著提升智驾安全性和提供更好的体验,而在 L3 级和 L4 级方案中普遍倾向于采用多颗激光雷达,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樊鹏看来,L2 级辅助驾驶和 L3 级自动驾驶对安全的要求存在本质差异。L2 级仍以驾驶员为责任主体,系统不足时可依靠人工干预弥补,而 L3 级允许特定场景下完全交由车辆控制,因此必须具备更高阶的感知和安全冗余。"L2 阶段没有激光雷达也能实现,但有它会表现更优;而在 L3 阶段,没有激光雷达的方案我们认为是不合格的。" 樊鹏称。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