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 " 十四五 " 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 " 十五五 " 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五年,是影响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的重要节点,也是迈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站在历史交汇点上,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难题。
2024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 30%,明显超过美国的 11%。但我国制造业产值利润率偏低,去年为 7%,全球平均值是 1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 12% 到 15%。其中,汽车行业利润率仅 5%,2024 年我国 3000 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不如日本丰田 900 多万辆汽车的利润。
究其根本,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导致附加值偏低,难以通过技术溢出和价值链攀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持续增长动能。这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背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做得还不到位。
生产性服务业来自制造业并服务于制造业,贯穿了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也沟通、连接、促进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协同发展。
而纵观全球高附加值的终端装备,40% 是制造本身产生的价值,60% 却是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在内的服务产生的价值。例如苹果公司,没有一家工厂、也不生产任何一部 iPhone,却能拿走整个产业链 75% 的利润,靠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 GDP 的增长极,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0-50%,是 GDP 板块中最大的板块。
但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仅为 28%。高层智囊团就明确指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 " 十五五 " 至 2040 年期间需重点突破,以支撑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这意味着," 十五五 " 时期,我国将首次把 " 生产性服务业 " 提升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同等的高度。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十五五 " 时期,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只是 " 配套 ",而是与先进制造业并列的支柱产业。预计到 " 十五五 " 末,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有望从目前的 28% 提升至 35%,再造一个 " 中国制造 "。
01
十五五期间,地方政府如何发力 " 生产性服务业 "?
围绕 " 建体系、补短板、促融合、强要素 " 四大任务,规划思路已清晰体现在国家前期研究、部委调研和地方 " 十五五 " 思路中,可归纳为 " 一条主线、三大方向、六大工程、八类业态 "。
国家层面的战略蓝图已经绘就,构建路径也清晰明确。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地方层面的精准施策与高效执行。面对 " 十五五 " 开局的历史机遇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地方亟需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摆上核心议程,探索符合本地禀赋的落实路径。那么,地方该如何破题,推动国家战略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于 27 年产业研究和产业规划的深厚积淀,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地方政府可以围绕 " 摸家底、挖需求、调业态、育企业、促招商 " 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发展框架:
1. 摸家底:构建产业基础数据库,明确发展坐标
核心思路—— " 摸家底 " 是前提,奠定决策基础。
全域数据普查与资源禀赋评估:开展覆盖全域的专项统计调查,精准摸清本地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规模(营收、增加值)、十大类别业态分布、空间布局、从业人员结构、服务半径;并系统盘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资源,全面评估资源禀赋。
对标分析与定位:建立 " 产业地图 " 和 " 需求热力图 " 数据库。与先进地区(国内对标城市、国际标杆区域)进行量化对比,明确本地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效率上的差距与特色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和区域分工,科学确定本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赛道、特色领域和阶段性目标。
2. 挖需求:构建 " 制造业—服务业 " 需求耦合机制
核心思路—— " 挖需求 " 是导向,牵引服务供给。
建立 " 链长制 " 下的供需对接平台: 在重点产业链 " 链长制 " 框架下,定期组织 " 制造业 - 服务业 " 专场对接会、沙龙、闭门研讨会。由链长牵头,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痛点,引导制造企业发布真实、具体的服务需求清单。
需求清单化与动态管理:将收集到的显性和隐性需求进行汇总、分类、提炼,形成动态更新的《重点制造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清单》,明确需求类型、紧迫程度、潜在规模和服务标准要求。清单向本地及潜在的服务提供商精准推送。
打造应用场景 " 试验田 ": 在本地优势产业领域或特定园区,开放政府项目、国企项目或遴选龙头制造企业作为 " 试验田 ",为创新性生产性服务提供首单、首试、首用机会,降低服务商市场进入门槛。
3. 调业态:构建 " 传统升级 + 新兴培育 " 双轮驱动格局
核心思路—— " 调业态 " 是核心,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业态智能化、高端化改造: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传统物流、商贸、基础性商务服务等企业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向智慧物流、供应链集成服务、高端商务咨询等方向升级。 推动本地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
新兴业态重点培育与引进:聚焦国家战略方向,紧密围绕 " 十五五 " 明确的重点方向(如数字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及工业软件、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结合本地 " 摸家底 " 结果和 " 挖需求 " 清单,确定 2-3 个最具潜力的新兴主导业态。
4. 育企业:构建 " 链主引领 + 专精特新 " 企业梯队
核心思路—— " 育企业 " 是主体,壮大产业根基。
建立企业培育库:基于 " 摸家底 " 数据和成长性评估,建立分层次的企业培育库。重点遴选和扶持本地在关键生产性服务领域具有引领能力的 " 链主 " 企业。给予 " 一企一策 " 支持,鼓励其开放资源和能力,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中小服务商,构建本地化服务生态。大力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服务特色鲜明的 " 专精特新 " 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精准的政策辅导、市场对接、融资对接、人才引进服务。
强化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服务模式创新。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给予必要的 " 观察期 " 和 " 发展空间 "。
5. 促招商:构建 " 精准靶向 + 生态共建 " 招商体系
核心思路—— " 促招商 " 是抓手,注入发展动能。
绘制招商精准画像:基于 " 摸家底 "(缺什么)、" 挖需求 "(要什么)、" 调业态 "(重点发展什么)、" 育企业 "(需要什么伙伴)的结果,精准绘制招商地图。明确招商目标企业类型(如:缺失的关键环节服务商、新兴业态的头部企业、能赋能本地 " 链主 " 或 " 专精特新 " 的生态伙伴、高端功能性机构如研发中心、区域总部)。
构建 " 生态招商 " 模式:招商重点从单纯引进单个项目,转向引进能补链、强链、延链,并能融入、共建、提升本地产业生态的关键节点企业。强调本地已有产业基础、应用场景、配套服务、政策环境等综合生态优势。同时,综合利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系统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和质量。
02
标杆城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生态
结合 " 摸家底、挖需求、调业态、育企业、促招商 " 五个维度举措,在此通过深入剖析一些优秀案例,期望能够为地方政府具体贯彻落实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一些启示:
北京
北京是典型的服务业主导型城市,也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
一是发挥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研发等优势领域。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具备较强的服务全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二是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持续增长。在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将 " 服务贸易 " 打造成北京新名片的同时,积极探索数字贸易、文化贸易等新业态发展模式。
三是以集群效应推动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例如在金融和商务服务领域,朝阳区中央商务区、西城区金融街等集聚区发展较为成熟。在软件研发外包领域,形成了中关村海淀园、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聚集区。
深圳
目前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向服务经济过渡阶段,制造业也正处于从 " 生产型制造 " 向 " 服务型制造 " 跨越的转型期。深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经验有:
第一,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若干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高质量龙头企业,建设了若干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及世界级 " 灯塔工厂 ",形成了一批引领型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
第二,先后发布《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修订版)》等一批法规政策,通过优质空间引进集聚新型研发、设计、营销、大数据服务等产业要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朝着高端方向迈进。
第三,着力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验证与检测、认证认可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渐形成本土化、平台化的服务效能,持续发挥平台的产业辐射作用,在行业标准、技术验证等方面不断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武汉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以 " 中国软件名城 "" 世界设计之都 "" 区域金融中心 " 等为标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一是强链补链: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 12 大领域,实施 " 两业融合 " 试点,培育 6 大标杆产业集群。
二是数字赋能:建设 " 万兆城市 " 算力底座,推广 BIM 技术,打造 " 数据要素 × " 场景,推动工业大模型、元宇宙等新业态。
三是载体升级:升级 58 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武汉软件新城、经开区智谷文化产业园等 10 个创新先行区,发展楼宇经济形成特色集聚。
四是制度保障:试点取消工业设计外资股比限制,设立 20 亿元专项资金,推广供应链金融、数据资产质押,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深度聚焦 " 十五五 " 国家战略方向,依托 27 年产业研究积淀、覆盖 6000+ 细分产业的庞大数据库及丰富的产业规划实操经验,为地方政府提供 " 十五五 " 规划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产业链精准招商等核心服务。我们通过专业的产业地图绘制、资源禀赋评估、精准招商策略制定及企业培育路径设计,助力地方构建清晰的发展蓝图与高效的实施路径,赋能地方把握历史机遇,将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跃升战略落到实处,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瞻经济学人 APP 产业观察组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