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侃见财经
近日,7000 亿公募巨头华安基金迎来重要人事变动:
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学华卸任党委书记职务,由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预计未来将出任董事长。
作为已经掌管华安基金 11 年的核心人物,朱学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统计,朱学华治理下的华安基金,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接手时的 600 亿元出头一路飙升至 2025 年超过 7000 亿,11 年时间规模增长超过 6400 亿元。
朱学华的离开,让华安基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据侃见财经观察,作为 " 老五家 " 的华安基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换帅,但每一次换帅之后公司都会进入 " 动荡期 ",尤其是 2007 年到 2013 年期间,华安基金曾两度换帅,期间公司遭遇了核心管理层出走、投研与营销体系等困境,一直到 2014 年朱学华临危受命出任董事后,华安基金才开始重新平稳发展。
当下,正值华安基金关键时刻:此前华安基金母公司国泰海通证券才刚刚完成合并,其也面临着与海富通基金的合并问题。
虽然在规模上拥有明显优势,但鉴于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三张牌照,其中社保牌照尤为稀缺,且牌照主体名称不得变更,这意味着 " 海富通 " 名称保留概率更大,而华安基金则面临着被吞并的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安基金却毅然选择换帅,这背后是否有什么深意?换帅之后,华安基金又能否更进一步?
" 换帅 " 或将再掀波澜
1998 年 6 月,中国公募基金业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公募机构正式挂牌成立。
其中,在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投资信托总部总经理韩方河的带领下,华安基金成为首批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2001 年 9 月,华安基金发行并成立的华安创新成为业内首只开放式基金,这只基金开启了中国公募基金万亿规模时代。此后几年,华安基金又多次走在行业前列,例如首创开放式指数基金、发行国内第一只货币基金以及率先推出 QDII 基金等等。
在一系列创新驱动下,华安基金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 2009 年时其已拥有近 800 亿资产规模、客户超 600 万,位列行业第八。
然而,势头正盛的华安基金,却在 2006 年被按下了暂停键——当年 10 月,华安基金突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韩方河因涉嫌个人违纪,正在接受调查。次年,韩方河被判定受贿 400 多万元以及共同操纵股价,两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 18 年。
随着韩方河锒铛入狱,华安基金步入后韩方河时代,没想到这也是华安基金 " 动荡期 " 的开始。
2007 年," 救火队长 " 俞妙根接任总经理职务,彼时正值 A 股大牛市阶段,华安基金的管理规模顺势超过了 1000 亿元大关。局面逐渐稳定,华安基金开始从全球海选总经理,有海外工作背景的李勍获任总经理。然而,由于李勍毫无公募经验,其上任引发内部强烈反对,任职期内爆发高管离职潮:首席投资官王国卫、副总经理李炳旺、董事长俞妙根等元老集体出走,投研与营销体系几近瘫痪。
内部动荡下,华安基金选择再度换帅——拥有上海国资背景的朱学华,临危受命出任华安基金的董事长。
朱学华掌舵期间,华安基金在产品创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华安黄金 ETF 成了亚洲最大黄金 ETF,华安德国 30(DAX)ETF 开启了欧洲投资的新模式,张江光大园 REITs 更是成为首批公募 REITs 的标杆产品。除产品创新外,朱学华治理下的华安基金,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接手时的 600 亿元出头一路飙升至 2025 年超过 7000 亿,11 年时间规模增长超过 6400 亿元。
如今,在时隔 11 年后,华安基金再度 " 换帅 "。据报道,近日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学华卸任党委书记职务,由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预计未来将出任董事长。资料显示,徐勇早年任职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后历任太平洋人寿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长江养老总经理,2022 年 " 空降 " 招商基金任总经理,经历横跨政、保、基三界。在其管理下的招商基金,规模一度增长超过 1000 亿元。
当下,其实正值华安基金的关键时候:此前华安基金母公司国泰海通证券才刚刚完成合并,根据 " 一参一控一牌 " 新规,其控股的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必须整合。从规模来看,华安基金拥有规模优势,但鉴于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三张牌照,其中社保牌照尤为稀缺,且牌照主体名称不得变更,这意味着 " 海富通 " 名称保留概率更大,华安基金则面临被吞并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安基金其实应该以稳为主,但此时却选择 " 换帅 ",这让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7000 亿背后的多重压力
华安基金之所以选择在此时 " 换帅 ",或许更多的还是从业务上进行考量。
实际上,虽然在朱学华治理下的华安基金规模一直增长,但其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权益类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在 2015 到 2021 年期间,华安基金的权益类业务曾有过短暂爆发。
当时,为了振兴权益类业务,华安基金不惜对投研团队进行 " 大换血 ",先是引进了饶晓鹏、胡宜斌担任基金经理,并提拔了研究员蒋璆、李欣、崔莹升任基金经理。此后,其自己一手培养的王斌、陈媛、张亮等也开始管理产品,另外还引入了实力老将万建军。
随着权益投资团队逐渐壮大,再加上行情的支持,华安基金的权益类业务开始爆发。从业绩来看,Wind 数据显示,自 2019 年至 2021 年,华安基金旗下 39 只基金收益率超 100%,其中 19 只超 200%,7 只超 300%;而从规模变化来看,2021 年华安基金的混合型基金规模最高达到 1838.97 亿元,混合型基金在各类资产中的规模仅次于货基,占总资产比重为 31.33%。
然而,随着 2021 年白马股行情触顶,没有了行情的助力,华安基金的权益类业务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从业绩来看,据 Wind 数据显示,2021 年至 2024 年间华安基金混合型基金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 13.57%、-15.26%、-11.42% 和 6.09%,在业内排在第 34、58、96 及 70 名。据媒体统计,虽然 2024 年来 A 股市场明显回暖,但华安基金仍有不少基金处于亏损状态,截至 8 月 12 日,在 157 只有统计的混合型基金产品中仍有 42 只净值亏损在 20% 以上,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面对萎靡不振的权益类业务,华安基金调整了重心,将聚焦点转移到固收类业务上。2020 年 10 月,朱学华引入华夏基金副总张霄岭任总经理,试图通过发力固收业务扭转颓势。此后,包括邹维娜、吴文明、魏媛媛、张陈杰等人的相继加入,华安基金迅速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固收战队,从规模来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规模分别为 1379.7 亿元和 3038.58 亿元。
目前来看,固收类业务占了华安基金全部业务的半壁江山,但这背后自然也是暗藏隐患。一方面,在业务聚焦点发生变化后,成绩好的权益类基金经理难免会选择出走。资料显示,自 2022 年以来华安基金多位实力不错的基金经理离职,例如在牛市中业绩出色跻身顶流的权益投资总监崔莹奔私,谢昌旭跳槽去了汇添富,华安基金的投研实力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 " 重固收、轻权益 " 的发展趋势,对于公司的利润端也会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在 1% 以上,远高于债券基金的 0.15%-0.3%,据媒体统计,自 2021 年以来,华安基金规模虽不断创出新高,但业绩却呈现下降趋势,营收更是三连降,从当年的 36.31 亿元下降到 2024 年的 31.1 亿元,净利润也从 10.06 亿元回落到了 9.1 亿元。
整体而言,华安基金 " 换帅 " 背后,承载着复兴权益类业务的愿景。不过,在当下头部效应越发明显的公募基金市场,仅靠 " 换帅 " 还远远不足以让其权益类业务复苏,华安基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