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名片:
王军,1969 年生于贵州省开阳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史、梁思成学术思想、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历史的峡口》《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天下文明:紫禁城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中国出版集团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年度表彰、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等。
日前在贵州省博物馆举行的 " 朱启钤先生藏民国老照片捐赠仪式 " 上,贵州乡贤朱启钤生前珍藏的 43 张近百年前的黔地照片 " 回家 "。" 朱先生是没有到过贵州的贵州人。这批照片,是先生寄托乡愁的藏品。" 捐赠促成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说。活动当天,他还应邀做客省博物馆 " 贵博论坛 ",作 " 朱启钤‘沟通儒匠’论探义 " 的主题讲座。
王军与朱启钤先生之间有着 " 隔着时空 " 的深厚渊源:他是开阳县金中镇人,与朱启钤的老家开阳双流镇相距 6 公里;他以 24 年新闻记者生涯致力于建筑历史与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代表作《城记》回眸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首都建设的历程,并穿插了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朱启钤则是这座城、这群人背后绕不开的人物;2016 年,他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院,从事古代营造制度及文化谱系的研究,试图揭示紫禁城的时空格局,进而解读北京城的价值。1925 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只包括紫禁城的后宫部分,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已于 1914 年辟为 " 古物陈列所 "(1948 年并入故宫博物院),朱启钤为倡立者。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 " 遇见 " 了先驱朱启钤。
讲座上,王军先生简要回望了 " 紫禁城 " 向博物馆转变、北京古都在近代化营建过程中,朱启钤先生所发挥的作用。继而从中国古人测量时空的 " 观象授时 " 切入,将朱启钤试图融合经学、匠学以研究营造学乃至整个文化史的高屋建瓴的学术境界,溯源至天文历法时代。
△朱启钤像
" 沟通儒匠 " 的提出
1930 年," 研究中国营造学已二十余年 " 的朱启钤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 其研究方法,在他 1930 年发表的《中国营造学社缘起》和《社事纪要》中有明确表达。" 王军说,二文明确了 " 沟通儒匠,浚发智巧 " 的研究方法,以及诸多实施计划。计划包括:一、讲求李书读法、用法,加以演绎;二、纂辑营造辞汇;三、辑录古今中外营造图谱;四、编译古今东西营造论著,及其轶闻;五、访问大木匠师、各作名工,及工部老吏,样房、算房专家。在朱启钤看来,对中国营造学之系统研究,须 " 一洗道器之分涂、重士轻工之固习 "," 宜将李书读法用法,先事研穷,务使学者,融会贯通,再博采图籍,编成工科实用之书 "。
所谓 " 李书 ",即北宋将作监李诫于 1100 年编定的《营造法式》,这是一部中国古代罕见的贯通经学与匠学的建筑巨著。朱启钤于 1918 年在南京发现此书,即将之石印出版,后又参校诸本,于 1925 年刊行陶湘仿宋刻本(简称 " 陶本 ")。" ‘陶本’出版后,朱启钤赠给梁启超一部,梁启超将该书转寄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望其珍视传承,‘俾永宝之’。" 王军说。
1930 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后,梁思成、刘敦桢加入学社,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展开大规模古建筑测绘调查,梁思成发现隋代赵县安济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等,进而释读《营造法式》大木作模数制度,溯源至唐辽建筑实物,指出其与西方古典建筑型范原理一致。王军评价说,此乃东西方建筑史之重大发现,并为朱启钤 1925 年在陶本《营造法式》序中的宏论—— " 五洲万国营造之方式,乃由隔阂而沟通,由沟通而混一,气运所趋,不可遏也 ",写下了注脚。
王军介绍说,当时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以结构技术为先导,因 " 先秦西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布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 ",而《营造法式》广记结构技术,在中国古代匠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若不率先结合建筑实测释读,研求其读法、用法便无从置喙。尽管营造学社的重点在结构技术上,但学社成员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古代经学仍景仰有加。
1943 年梁思成写竣《中国建筑史》,在绪论中将朱启钤之 " 沟通儒匠 " 发展为 " 结构技术 + 环境思想 ",指出 "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但梁思成对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并不满意,认为其仅 " 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 "," 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布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
" 梁思成这些定义了建筑平面规划的环境思想因素,皆关涉中国古代经学的核心要义。惜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他未能推进对环境思想所涉及的中国古代经学之核心要义的研究。" 王军说,时至今日,在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领域,如何 " 一洗道器之分涂 "" 沟通儒匠,浚发智巧 ",仍是待解的难题。
对经学与匠学的再认识
1930 年朱启钤提出 " 沟通儒匠 " 之时,普通教育废除经学已有 18 年,科举制度废除 24 年。王军介绍,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干,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于 1912 年 10 月颁行《大学令》,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分入文科相关门类,且史学未被列为独立学科。
" 重新认识经学、匠学,对理解朱启钤先生的‘一洗道器之分涂’‘沟通儒匠,浚发智巧’很有必要。" 讲座上,王军从狭义、广义两方面界定了中国古代经学," 狭义而言,指儒家之经典著作,至宋代定为十三经;广义而言,则包含诸子百家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乃中国古代学术不可动摇之根系与主干。"
" 中国古代匠学,乃工匠之学。" 王军认为,匠学本为经学之一部,十三经《周礼》(亦称《周官》)之《考工记》即记匠人诸作法式,这本书之后,匠学与经学逐渐分离。对此,朱启钤有这样的论断:" 窃我国营造之学,肇源远在三代。"
王军进一步将中国古代营造学溯源至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中国所在地区独立产生了种植农业,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思想体系,不断累积、演进,蔚为大观,深刻定义了营造制度。
他从考古学出发进行了诠释: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有两大重要现象,一是以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出现大规模农业剩余,其地下发现约 120 吨稻谷;二是以距今五千年的良渚遗址为代表,建造了大规模都邑和水利设施,其水利系统受益面积达 100 平方公里,筑有高坝、低坝、长堤,是人类最早最完备的水利系统之一这表明,文字诞生前,先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测定和管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且时间测定以空间测定为基础,由此形成的时空密合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与思想的基础。文字产生后,这些知识思想被载入文籍,如《周髀算经》的圆方图、方圆图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器物上可见,《淮南子・天文训》的二绳等图式在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陶盆口沿上能见到。这些图案体现的先人时空规划能力,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符。
" 测定时间和空间对于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支撑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观象授时体系,不仅独创出二十四节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而且塑造了时间与空间密合的人文观念,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 王军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可概括为 " 昼测日影,夜观星象 ""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据前者通过 " 立表测影 ",以知东西南北,进而掌握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获取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观测体系展现的 " 中 " 字象形对中国建筑乃至城市、村镇以中轴对称的 " 中 " 字型布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对应二十八宿的风水四象,与城市、村镇、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幅平铺在大地的天文图,见证了中华先人规划时间的卓越能力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此种时空观对建筑制度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时间统领空间的设计,由此形成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时空法式,在紫禁城与北京城的时空规划中有着经典体现。
" 农业生产关乎社稷与民生,相关知识思想早有记录需求。文字出现前,物件、色彩、数字等原始记事方式应运而生,如新石器时代建筑遗址以比例、开间、色彩表达文化意义。这类方式并未因文字诞生而消失,反而成为更稳定的体系,经匠人传习塑造出富含美学与文化的建筑形态。" 王军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原本混为一气的知识与思想析为百家,以至于战国时期的庄子感伤:"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也正是基于此,朱启钤看重对《营造法式》的研究,认为该书可以 " 一洗道器之分涂 "、" 沟通儒匠 ",正如他所言:" 自李氏书出,吾人然后知尚有居乎两端之中,为之沟通媒介者在。"
王军表示,《营造法式》卷一、卷二为《总释》,朱启钤称其 " 凡建筑上之通名,群书所恒用者,荟集而诠释之,以求其正确。附总例,则以说明算术定例,及当时功限格令等 ",即以名例为先导,由小学(古代文字学)、经学而入匠学。" 小学是经学的基础,《营造法式》以 " 内四十九篇 " 贯通小学与经学,进而深入探究工程制度,这是经典的治学路径。由此可见,经学研究是中国建筑史及营造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他说,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虑,朱启钤于 1925 年创立营造学会,1930 年创立中国营造学社,以《营造法式》的研究为中心,广募贤良,实地调查中国古代建筑遗存。中国建筑史研究之辉煌篇章,由此翻开。
△梁启超题识《营造法式》
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
" 朱启钤并非《营造法式》最早的发现者。" 王军介绍说,早在 1905 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大熊喜邦等人在奉天(今沈阳)已抄录了文溯阁存《四库全书》本《营造法式》。伊东忠太在 1931 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对《营造法式》作这样的评价:" 中国人既不置重建筑,故此类书籍甚少。余所知者,仅宋代编有营造法式,明代著有天工开物及现行之数种书籍而已。此数种书,不独解释困难,且无科学的组织,故有隔靴搔痒之憾。" 他甚至断言:" 研究广大之中国,不论艺术,不论历史,以日本人当之,皆较适当。"
" 如此草率的断语,当属日本学人‘解释困难’而导致的误判与偏见。" 王军说,这不但限制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深度,还对一脉相承的日本古代建筑的研究带来消极影响。相比之下,朱启钤 1918 年 " 过南京,入图书馆,浏览所及,得睹宋本营造法式一书,于是始知吾国营造名家,尚有李诫其人者,留书以谂世 "," 瞥见此书,惊异宝爱。亟以付之影印,传播始渐广 "。
王军介绍,至营造学社成立之时,朱启钤对《营造法式》之研究," 几经寒暑,至今所未能疏证者,犹有十之一二。然其大体,已可句读,且触类旁通,可与它书相印证者,往往而有。自得李氏此书,而启钤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乃愈大,发现亦渐多 "。彼时,他已能疏证《营造法式》十之八九,大体上已能句读,并触类旁通,与他书相互印证,他对《营造法式》的深入研究,为学社的学术水平提供了支撑;此外,他在研究计划中遵从由小学入经学之路径,将营造辞汇之纂辑作为先行事项,再依匠学与经学之研究体系,设法式、文献二组,延揽梁思成、刘敦桢入社执掌,开启中国建筑史研究筚路蓝缕的征程。
" 在朱启钤设定的营造学研究范畴之中,建筑史研究只是一端。" 王军说,他整理出版《三几图》(燕几、蝶几、匡几),是为家具之研究;又搜求、整理、出版《髹饰录》,是为漆艺之研究;又校刊《梓人遗制》,是为机械之研究;又编印《存素堂丝绣录》《丝绣笔记》《女红传征略》,是为织绣之研究。朱启钤认为," 夫所以为研求营造学者,岂徒为材木之轮奂,足以炫耀耳目而已哉!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生活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其相辅以彰者,在在可以觇其时代。由此而文化进展之痕迹显焉 "," 循此以读群书,将于古代政教风俗、社会信仰、社会组织,左右逢原,豁然贯通,无不如示诸掌。岂惟古代,数千年来之政教风俗、社会信仰、社会组织,亦奚不由此,以得其源流,以明其变迁推移之故 "," 总之,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之营造不可 "。
王军说,朱启钤先生 " 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 "" 研求实质之营造 " 的召唤,为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朱启钤藏黔籍目录》抄本内页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