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笼罩的安第斯山麓,百米高的蓝色桥吊巍然矗立。巨型吊臂平稳抓起集装箱,智能驾驶绿色集卡穿梭在码头间,流畅有序。8 月 15 日,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挑战计划 " 深海绿港 · 丝路赋能 " 实践团跨越 17000 公里,将思政课堂搬到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钱凯港自动化码头。屏幕另一端,三十余位师生在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广东等地,通过线上连线同步参与这堂生动的 " 大思政课 "。
2025 年 5 月 9 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与中远海运港口秘鲁钱凯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这一签约标志着校企合作迈入新阶段,双方将携手在港口建设与科技创新领域深度合作,为 " 一带一路 " 产学研融合树立典范。而此次实践团奔赴钱凯港调研学习也是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技出海助力中国方案在海外落地生根
据介绍,自从 2024 年 11 月 14 日钱凯港开港成为推动包括中秘两国在内的太平洋沿岸经济体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钱凯港一期工程将中秘海运时间压缩至 23 天,物流成本下降 20%,秘鲁蓝莓经由 " 生鲜快线 " 直抵中国超市,当地鱼粉出口量同比激增。曾被晨雾笼罩的小渔村,正被集装箱堆场的灯火点亮。
8 月 15 日,实践团就来到钱凯港,了解绿色港口建设运营现状。在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实践团师生了解到,通过创造就业、支持教育、生态保护等举措,港口正逐渐转变为当地的 " 社区伙伴 "。在 " 一带一路 " 倡议引领下,钱凯港逐渐成为共建 " 一带一路 " 的生动样本和标杆工程,为中秘合作谱写出更加宏伟的新篇章。
" 钱凯港地处太平洋东海岸,这里的长周期波浪能量强、破坏力大,给港口工程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中远海运港口秘鲁钱凯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波在授课中提到,作为中国工程师,能够参与 " 一带一路 " 项目是一种无比的骄傲,这份荣誉感支撑着他始终坚守一线。
" 向着防波堤头的方向望去,就是祖国。" 何波说,激增的货运量背后,正是海外建设者们在异国他乡克服文化差异、日夜攻坚的坚韧与担当,缩短了中秘间的航程,缩短了发展的距离。这些中国工程师让 " 一带一路 " 的宏图化作鲜活的个人故事,用汗水浇筑的不仅是跨越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更是通向共同繁荣的坚实路基。
在太平洋彼岸感悟当代青年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 2025 届博士毕业生丁时述在线上聆听了这堂大思政课,他即将入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从交大校园的探索求 " 知 ",迈向远洋航运事业之 " 行 "。他期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像那些扎根海外的航运前辈一样,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干力量,积极投身国家海洋战略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
实践团指导教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戴磊长期致力于港航绿色转型相关研究,他表示,钱凯港也是南美首个绿色智慧港口,这一港口建设彰显了中国方案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贡献 , 未来他还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绿色数智港航方面深入探索,培养更多富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 2024 级本科生臧瑷遥表示:" 本次全球挑战计划让我感受到技术驱动下全球物流网络高效协作的巨大潜力与战略意义。与钱凯港的深度交流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既有助于培养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担当,也有助于拓展全球视野,提升全球胜任力。
从上海到钱凯,从思政课堂到港口现场,这堂跨越 17000 公里的 " 大思政课 ",让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 " 一带一路 " 的广阔版图,用心灵感悟丝路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书写青春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