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名首富 " 王明旺,正准备去港交所上市。
这事儿要是干成了,他手里的欣旺达,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之后,第三家同时在 A 股和港股上市的锂电池巨头,牌面直接拉满。
作为全球消费电池一哥,欣旺达市值早已突破 400 亿大关。欣旺达动力自成立以来,IDG 资本、源码资本、深创投这些顶级 VC 排队下注,上汽、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也一拥而上,几轮下来,砸进去了 120 多亿的 " 弹药 "。
欣旺达账上数字看着养眼,但现实并不轻松:
整个行业都在打价格战,电池卖出了白菜价,导致他的产品售价一路狂跌。更要命的是,他被夹在了产业链的中间:上游的材料商要涨价,下游的车企要压价,他两头受气,一点脾气都没有。
最致命的是,账面看着风光,现金流却紧张得要死。别人欠他的钱迟迟收不回来,他欠别人的钱却得按时给,一来二去,手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再加上雄心勃勃地在海外建厂,所以处处都要烧钱。
那么,茂名首富能靠着这次 IPO,成功上岸吗?
茂名首富的锂电之战
现在,欣旺达稳居全球消费电池第一名,创始人王明旺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一跃成为 " 茂名首富 "。
《2025 胡润全球富豪榜》里,王明旺和蔡帝娥夫妇,以 115 亿元的身家,排在全球第 2295 位。
而在这次 IPO 前,王明旺和堂弟王威,分别握着欣旺达 A 股 19.60% 和 7.18% 的股份,是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地位稳得很。
" 茂名首富 " 的创业故事,要从 1997 年说起。那年,广东茂名的王明旺和堂弟王威,合伙创办了欣旺达。兄弟俩眼光够准——先杀入消费电池领域,又搭上了 ATL 这条大船,一脚踩进了苹果产业链。
有了苹果背书,欣旺达的名气一路飙升。2011 年 4 月,公司登陆创业板,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康佳、飞利浦 …… 这些国际大牌的供应链名单里,也出现了欣旺达的名字。公司也一路提速,坐上了 " 全球手机电池之王 " 的宝座。
不过,动力电池这条赛道,他们起步不算早。2008 年,兄弟俩才开始布局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模组和封装研发。
要知道,宁德时代的前身 ATL 早在 2004 年就搞动力电池了,2008 年还单独成立了动力电池事业部;国轩高科 2006 年入局,孚能科技 2009 年也跟上。
一直到 2014 年,欣旺达才算大举杀入,成立动力电池事业部,收购东莞锂威,把核心电芯环节抓在手里;还和深圳英威腾在新能源汽车上展开合作。
在这个竞争惨烈的锂电江湖,宁德时代靠技术和规模制霸,比亚迪凭垂直产业链俯视群雄,中创新航用价格战杀出一条血路,国轩高科抱住大众汽车的大腿。
欣旺达则走差异化路线,董事长王威说得直白:虽然规模不算最大,但我们押注快充技术的研发,这正是我们在市场上的独特竞争力。
2022 年,锂电市场火得发烫,欣旺达也按下了加速键,动力电池领域投资规划金额超过 500 亿元,目标产能 130GWh。
近 30 年来,这家公司一直深耕锂电池,从研发、设计、制造到销售,全链路覆盖。业务横跨消费类电池、动力类电池和储能系统,与小米、联想、理想、小鹏、荣耀等一众科技与车企保持长期稳定合作。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欣旺达在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出货量市占率高达 34.3%,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电池领域也排到全球第二,占有 21.6% 的市场份额。
资本市场融资老手
事实上,欣旺达是资本市场老手了。算上这次,这已经是 " 茂名首富 " 王明旺第四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锋了。
早在 2011 年,欣旺达就在深交所上了市;2022 年,又跑去瑞士交易所敲了一次钟,募了差不多 31 亿人民币。
但王明旺心里,一直有个结,就是旗下最烧钱的动力电池公司——欣旺达动力。2023 年 7 月,他曾想把这家公司单独分拆出来,在 A 股创业板上市,估值一度喊到 350 多亿。
但这事两年了,都没了下文。为什么?因为成绩单实在太难看。这家公司,从 2022 年到 2024 年,连亏三年,加起来亏了快 50 个亿。这样的业绩,想在 A 股上市,自然是没戏。
A 股此路不通,王明旺只能调转枪头,南下香港,再赌一把。但是,欣旺达真的缺钱吗?
你看看他的操作:今年 2 月,公司公告说,准备拿出不超过 40 个亿去搞投资理财,再用不超过 3 个亿的自有资金去炒股。从 2022 年到 2024 年,公司给股东分红就分了快 5 个亿。
又是拿 40 亿搞理财,又是发了快 5 个亿的股息,怎么看,都不像个缺钱的主。那他为什么还非要去香港融资呢?
答案有两个,一个是为了 " 名 ",一个是为了 " 命 "。
说为了 " 名 ",是因为王明旺看到了宁德时代在香港的造富神话。
宁德时代在港股的总市值已经超过 1.8 万亿港元,股价涨了超过 53%,甚至还把 A 股的股价也给带起来了。有这种榜样在前,二线的电池厂,自然都想南下香港,再造一个奇迹。
但更重要的,是为了 " 命 "。
欣旺达在公告里说,去香港上市,是为了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国内已经卷成了红海,不出海,就得等死。
这些年,锂电池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欣旺达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了 40%。全球化,就是个吞金巨兽。
欣旺达目前有 25 个生产基地在建或已投运,其中 6 个就在海外的印度、越南、匈牙利。比如,公司决定在越南投资不超过 20 亿建生产基地。
这些哪个不需要真金白银?所以,这次去香港上市,本质上,就是为了给全球化扩张,找来续命的 " 粮草 "。
欣旺达的隐形危机
如今,锂电池行业,已经卷成了地狱模式。全产业链的产能过剩,让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
欣旺达的动力电池,2024 年的产品单价已经降到了 6 毛钱 /Wh,毛利率也在不断下滑。
欣旺达的年营收虽然站上了 500 亿的高位,但这份成绩单,波动极大。就拿 2023 年来说,营收同比下滑了 8.2%,这是公司上市 13 年来的头一回下跌。
原因很简单:他自己说了不算。
欣旺达的命脉,被大客户们攥在手里。你看这数据,前五大客户一度占了公司近六成的收入,虽然现在降到了四成左右,但最大客户一家就贡献了公司 16.5% 的营收。大客户就是上帝,他们让你降价,你敢不降?
再加上上游原材料价格暴跌、惨烈的市场竞争,锂电池价格去年几乎腰斩。欣旺达的产品也只能跟着降价:消费电池的平均售价,从 2022 年的 66.2 元,一路跌到今年一季度的 46.0 元;动力电池更惨,从 1.1 元 /Wh,直接干到了 5 毛钱 /Wh。
卖不出价,利润自然难看。2023 年,欣旺达忙活了一整年,利润只有 3.31 个亿,比起前一年直接打了对折还不止。
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欣旺达的现金流,更是到了危险的时刻。
2025 年第一季度,他欣旺达账上有 107.52 亿现金,看着不少对吧?但外面有 147.26 亿的欠款等着他去收。而他自己,欠着供应商 251.66 亿的货款、131.94 亿的银行贷款等着要去还。
你算算这笔账:收回来的钱,就算全收回来,也远远不够付出去的。这就是典型的 " 资金链紧张 ",随时都可能断裂。
当消费电子的红利吃得差不多了,价格战又打得这么惨,唯一的活路就是出海。但全球化布局,就是个新的烧钱无底洞。
所以,欣旺达看似 " 不差钱 ",但在如今这种技术、价格双重挤压的惨烈赛道上,他手里的每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他需要更多的资金,去撑过这个行业的冬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