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智勇
关于 AI 将如何重塑世界,当下的讨论充满了喧嚣与迷雾。有人在渲染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奇点焦虑,有人在计算 AI 取代了多少岗位,但这些讨论往往忽略了一个更根本、更迫在眉睫的关键:AI 如果充分代表个人意志,与现行互联网的平台中心主义,正在酝酿一场不可避免的旷世冲突。
这场冲突的核心切入点,简单到只有一句话:当你的个人 AI 智能体(Personal Agent)收到的第一指令是 " 我不想看任何广告 ",而服务方平台的智能体核心目标是 " 提升广告转化率 ",会发生什么?
答案是,支撑了互联网商业的基石——广告模式,将瞬间崩塌。
因为现有模式的命脉,在于平台对信息流的绝对控制权,在于它能决定你看什么、不看什么。
当 AI 赋予了每个用户一个忠诚的、以个人利益为最高指令的 " 代理人 " 时,这种控制权便被瓦解了,上面的模式就会崩了。
而如果你的代理不听你的而听平台的,你会用它么?所以这是完全不相容的两种模式。
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市场主导权的再分配。
要理解这场冲突的颠覆性,必须先看清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底层权力结构:注意力上的权利不对称。
过去用户是注意力的供给方,而平台(所有互联网大厂等)是注意力的垄断性代理和加工方。它们通过复杂的算法,将我们零散的注意力打包成可供售卖的标准化商品——广告位。你以为你在免费使用服务,实际上,你的注意力才是平台真正的产品。
这个体系得以运转的核心在于权力不对称,也就是注意力虽然属于你,但你其实啥也说了不算:
1. 看啥的设置权: 平台算法决定了信息的优先级。你想看什么不重要,平台认为什么能最大化你的停留时间(和它的广告收益)才重要。每个平台人都能设置标签,可标签不关键,内容很关键。
2. 个人数据使用权: 平台无时无刻不在收集你的行为数据,用以构建你的用户画像,进而更精准地售卖你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单向的、用户几乎没有议价权的过程。你要不用你的体验就降级,你还不不能不用。特别诡异。
3. 价值分配权: 平台定义了游戏规则,决定了创作者、商家和用户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位置和收益。所以有人说,平台有点像税。
在这个旧秩序里,用户是 " 被看见 "、" 被分析 "、" 被引导 " 的客体。这些和免费的服务对冲。
而 AI Agent 的出现,需要拿回来的就是这种被代理的权利。
形象讲,就不再是平台代理上面这些权利,而是单独的一个个 Agent 代理每个人的权利,而指挥棒属于个人。(北大国发院侯宏老师,经常写这话题,大家感兴趣可以翻 : 侯宏文存。我这文章的目的不是写这个,还是写无人公司。)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不管面对一边的个人还是另一边的商家,其实是相对强势的。
个人智能体(Personal Agent)可以看成是更好的 Siri 或语音助手,但完成了彻底的进化,它是你在数字世界的代理人、守护者和执行官(未来机器人应该是在物理世界的这个角色)。
它的唯一效忠对象是你,它的核心原则是你的利益最大化。
当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 Agent,而每个平台也用自己的 Agent 来运营时,权力结构就从 " 注意力权利不对称 " 演变为 " 智能体上的权利对称 "。
原来你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那只能牺牲权利置换应用(过去说的免费是最贵的)。
现在你自己就能处理了,那是不是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在这种对称关系下,旧的商业逻辑会崩的,因为和过去全是反过来的:
1. 广告模式的终结:理论上除非你说你愿意看广告,否则你的 Agent 将自动过滤所有营销信息,除非发布方 Agent 能提供足够价值(例如直接付费)来换取你的 " 注意力带宽 "。SEO 和 SEM 将不再是关键词的游戏,而是 Agent 之间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协商。说服的对象从情绪化的人类,变成了绝对理性的代码。
2. " 反向 " 算法的崛起: 平台算法的目标是让你沉迷于 " 信息流瀑布 ",而你的 Agent 的目标可能恰恰相反——用最快速度从全网信息中提炼出你需要的答案。过去所有努力是让你尽可能用 App,现在则是尽可能不用 App。这将催生一个 " 效率至上 " 而非 " 粘性至上 " 的新型服务生态。
3. 数据主权的回归: 你的 Agent 将成为你个人数据的唯一守门人。它将有权决定哪些数据可以被分享,以何种形式,以及最重要的——以何种价格。单向的数据榨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基于数据的、平等的市场交易。
这场从 " 不对称 " 到 " 对称 " 的转变,其本质是一种依赖倒置。过去,我们依赖平台来访问信息;未来,平台需要通过我们的 Agent 来请求我们的许可。过去生物的人因为信息处理带宽和便利性诉求,干不了这事的。现在加上智能体,它可以了。
如果 PersonalAgent 做不到这些,那它是没用的;而如果 AI 持续崛起,那从用户的角度就肯定会这样,这是智能和计算变便宜的结果。
以电商为例就下面这样:
消费端变成智能体这事成真了,商业竞争的游戏规则也将随之改变。冲突不再发生在用户的屏幕上,而是在服务器的虚拟空间里,在无数 Agent 的交互瞬间中。这套全新的游戏规则,需要遵循我们定义的 AI 思维的三大核心要义:
1. 虚拟先行: 一个产品在触达任何真实用户之前,其背后的商业 Agent 必须先在 " 世界模型 " 中与数百万个模拟的个人 Agent 进行交互。它需要预演:我的价值主张能否突破个人 Agent 的过滤规则?我的定价策略在 Agent 间的自动议价中是否有竞争力?物理世界的市场营销,变成了虚拟世界的算法适配。
2. 规模化试错: 一个电商平台的 Agent 不再是设计一套 UI 让用户浏览,而是要生成数千种不同的 API 接口和价值证明(Proof-of-Value)协议,去试探哪一种最容易被主流的个人 Agent 所信任和接受。这场试错的成本接近于零,但速度和规模却是人类团队无法企及的。
3. 算力对冲: 企业将投入巨量的算力,去模拟和预测个人 Agent 集群的行为变迁,而不是花费巨额市场费用去购买广告位。在这里,廉价的计算成本,对冲的是昂贵的市场准入失败和用户流失的风险。未来的护城河,不再是品牌或渠道,而是你对 Agent 生态的理解和模拟深度。
我们正处在一个史诗级范式转移的开端:从一个我们作为被动接受规则的互联网顺民,迈向一个我们作为主动定义体验的互联网。
这场由 AI 驱动的冲突,其颠覆性远超任何一次商业模式的迭代。它直接挑战了过去二十年建立起来的、以平台为中心的数字经济秩序。那些试图用旧地图寻找新大陆的巨头,可能会发现自己固若金汤的城墙在新的权力范式面前毫无意义。
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圈占多少用户,而是能否赢得用户 Agent 的 " 信任 "。商业的本质将回归价值交换,只不过,谈判桌的两端,坐着的不再是人类,而是他们的智能代理。
而这种交互的频次、数据的处理量级,绝对不是现在组织形态所能承载的,最终就必然会指向智能组织和无人公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