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交通
道路是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的 " 生命线 "。8 月 10 日中午,随着最后一处钢制波纹涵管埋设完成,砂石铺上路基,车辆顺利通过,标志着阻断的省道 104 线全线打通,前往马莲滩村的救援车辆不再需要绕行 70 公里、耗时近两小时抵达,救援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确保这条救援 " 大动脉 "24 小时安全畅通、高效运转,成为兰州公安抗洪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兰州公安火速增援,从市公安局机关、交警、特警等部门调派 200 余名精干警力、60 台警车、5 辆 " 安澜铁骑 ",协同榆中县公安局,全时段、全路段开展通道保畅任务,点亮抢险救灾 " 平安灯 "!
紧急排险
争分夺秒打通 " 卡脖子 " 路段
" 您好,请出示一下应急抢险通行证件。" 在兴隆山大道入口,安宁交警大队民警徐恒军认真查验着进山车辆。作为进入灾区的第一道卡口,这里 24 小时都有救援车辆与运送物资车辆通行,徐恒军和支援警力已经连续值守 6 天,吃住都在路边搭建的帐篷。他们不仅要按照灾害抢险交通管制通告劝返无关社会车辆,还要对进入灾区的车辆驾驶员进行安全提示。
8 月 10 日 16 时,正值救援车辆通行高峰,一辆拉着装载机的半挂车陷入沙坑,情况紧急。西固分局巡逻防控大队民警司财顺一边冲向受困车辆,一边向指挥部汇报。
看着积压车辆排成长龙,司财顺急得直冒汗。这么大的车辆靠人力根本无济于事。" 后面车辆往后退,卸装载机!" 司财顺迅速冷静下来,果断采取措施 ……
随着支援警力的迅速到场,卸下的装载机从车后方助力,司财顺与其他群众在两侧推,仅用 10 分钟,车上来了,路通了。
顾不上磨破的手,司财顺和战友们立即联动公路部门,又投入到排查修缮路面隐患、指挥引导交通工作中。
" 活路标 " 矗立
尘土哨音中的坚守
不见交警,先闻哨音!兴黄公路向下 3 公里拐弯处,尘土飞扬。大个子交警郭鹏正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吹着哨子,指挥车辆有序通行,他手持的交通指挥红绿旗格外显眼。" 这段路有一定的坡度,比较危险,我和同事就充当临时‘信号灯’。" 郭鹏说,他和同事在此处已连续值守多日,用乱石堆作 " 指挥台 ",高峰时段,他们一站就是 2 个多小时。
雁滩交警大队大队长张飚介绍,受山洪影响,原有交通设施冲毁殆尽,为便于车辆安全识别通行,大队在急弯单行路段设置临时交通指挥岗,借助红绿旗指挥疏导交通,提醒车辆小心驾驶。" 我每天往返好几趟,路过这儿能第一时间看见红绿旗,这样就安全多了。" 榆中县北关村志愿者刘建伟说。由于措施得当,该路段未发生过拥堵。
" 智鹰 " 助力
空地协同畅通 " 双循环 "
"6 号点位请注意,下游两公里处,两辆挖掘机正在行进,请注意管控。"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柳沟河高速大队无人机飞手牟鑫盯着屏幕,向上游点位警力通报。
确保全路段的安全畅通,仅靠地面警力远远不够。兰州公安抽调警航无人机 " 智鹰 " 驻守关键路段点位,利用高空视野实时巡查监测路况,协同配合地面警力科学指挥,远端分流管控,畅通 " 大循环 "。
面对兴黄公路弯多路窄、车流量大、易拥堵的实际情况,兰州公安交警联合各部门力量实地踏勘、综合研判、模拟分析,通过在局部区域施行出入口分离、单向通行等措施,主动探索优化车辆通行路线,缓解交通压力。
同时,为有效引导灾区群众、救援力量主动规避危险区域,减少因不知情误入而引发安全事故,给灾后重建工作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边界,交警部门在常态化开展路面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在关键路段紧急加装 " 地质灾害区,请勿靠近 "" 救援通道 "" 灾区方向 " 等警示、指示牌,积极营造更安全的环境,最大限度服务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和灾后重建。
警民鱼水
肉夹馍里的暖流与力量
" 警察同志吃饭没?我这有肉夹馍,赶紧拿着。"8 月 13 日 12 时,省道 104 线三岔路口,一辆救援皮卡停在了龚家湾大队交警赵磊身边,司机从车窗递出两个肉夹馍,尽管赵磊再三推辞,但架不住司机的 " 强塞 "。" 注意安全啊!"" 你们也是!" 互相叮嘱中,车辆驶离,摸着热乎的肉夹馍,赵磊心里也暖暖的。
洪水无情人有情,警民同心 " 一家亲 "。在紧张的抗洪救灾现场,有许许多多这样未曾来得及记录的暖心时刻,振奋和温暖着每一位民辅警的心。
" 说实话,这几天在这执勤,晒是晒,灰也大,晚上还有点凉飕飕的,累是真累。但最让我没想到、也最忘不了的,是路上那些陌生人给的暖乎劲儿。" 交警范文选说:" 经常有过路的车停下来,摇下车窗问,‘警察同志,辛苦啦!车上有西瓜,给你们卸两个’‘水够不够?我们这有’ ……"
" 这哪是陌生人啊!感觉就像自家亲戚路过,非得给你塞点东西才放心走。" 民警王梓丞笑着说,每天清晨,都有村民提着烧好的开水壶和刚烙好的锅盔,送到他们驻扎的帐篷,群众的热心举动让他们十分感动,更让他们内心充满力量。
" 看着这里一天天的变化,看着大家齐心协力一点点把家园拾掇起来,再看着这些主动递过来的水、馍馍、菜 …… 心里头就一个想法——人心这么齐,再大的难处,扛过去就完了。" 范文选坚定地说。灾难终将过去,但这段警民同心、共克时艰的感人记忆将永远铭刻在省道 104 线的每一寸土地上。
夜幕降临,一顶顶灯火明亮的警察帐篷、一簇簇红蓝闪烁的警灯点缀在蜿蜒曲折的救援通道上,那是日夜守护的身影,也是最温暖的 " 平安信号灯 ",兰州公安正用坚守与责任,倾力守护重建家园的希望之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伊晓明 通讯员 张军扬 文 / 图
来源:兰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