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教本》。通讯员 惠清楼 摄
走进南开大学校史馆,绕过门口的展板,便可见显眼处陈列着一本小册子的复制品。" 这被认为是 1937 年日军轰炸南开学校的原因之一。"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陈鑫向记者介绍《东北地理教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在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烽火岁月中,当时的教育工作者以独特的方式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东北地理教本》这部由南开大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着手专门组织力量编写的大中小学通用教材,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为南开师生乃至天津人民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吹响号角。
" 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老校长张伯苓就注意到了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野心,并多次到东北地区考察。特别是 1927 年,他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后立即到东北考察,在大连等地目睹了日本人经营‘满蒙’、图谋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回津后,他在讲演中说‘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当年年底,他就发起成立了‘满蒙研究会’,后来改名叫‘东北研究会’,南开系列学校师生组成了考察团,多次到东北实地考察。" 陈鑫介绍,《东北地理教本》虽名为地理教本,
但师生当时从经济、工业建设、地理、农业、生物、人口情况,包括日本侵略者对东北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等不同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将考察心得、调查报告等,通过演讲、论文等方式,不仅传达给师生,也向社会发布,披露日本侵华政策。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以武力侵占东北。两个月后," 东北研究会 " 在大量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组织编写完成的《东北地理教本》正式问世。该教材从历史和现实层面,以翔实的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和各种经济资源,率先系统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学校用这本 " 南开独有的教材 " 为南开大学、中学、女中、小学开设必修课,将其列为全体学生通用必读的教科书。" 由于南开大学对东北问题的高度敏锐及深入研究,特别是这本教材的问世,日本人称南开大学为‘排日之根据地’,这被认为是日本侵占天津时重点炸毁南开大学的重要原因。" 陈鑫说。
1933 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收藏了《东北地理教本》上下册。1937 年战事爆发前夕,它与其他珍贵书籍一起,先是被转移到法租界,然后转运至越南,最后在昆明西南联大收藏。1945 年南开大学复校后,辗转运回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路战火纷飞,一些书籍不幸遗失,这本教材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2015 年 7 月,南开大学图书馆在搬迁新校区时发现了这本珍贵的原版教材,校方当即决定重印此书。2015 年 8 月,《东北地理教本》重印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是通过生动的参观调查和实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展现了南开人传承至今的强烈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陈鑫看来,如今师生学习和传承这种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要遵循南开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 " 知中国,服务中国 " 的优秀传统,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认识中国现状,踏踏实实开展学术研究、服务中国需求,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比如我们每年开展的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四同’暑期社会实践,依托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学思践悟、担当使命,通过调研知中国、通过实践服务中国,都是《东北地理教本》这本教材在当下教学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体现。" 陈鑫说,眼下,他正带领学生开展 " 百年南开爱国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 "" 学脉与文脉:教育与天津文化的互动研究 "" 教育与津派文化 " 等课题," 这都志在传承先辈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姜凝 通讯员 惠清楼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