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村位于珠海桂山岛,
昔日破旧的石屋群,
摇身一变成为美丽庭院,
岛上旅游经济持续火热。
青年力量的回归与成长,
是激活海岛内生动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 关键密码 "。
桂山岛。珠海万山 / 图
" 百名记者 · 百村纪行 "
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推出最新一期——
《桂山村:" 归雁 " 回巢兴桑梓》,
一起来了解
海岛青年与家乡双向奔赴的故事。
从珠海香洲港出发,客轮穿过港珠澳大桥的雄伟身躯,约 50 分钟后,特报君抵达桂山岛。正值海岛旅游旺季,碧海蓝天的美景交织成画,吸引着大批游客登岛。
在桂山村村委会,24 岁的后备干部吴智琛正背着相机准备出门。趁着好天气,他打算拍摄更多家乡的照片、视频素材,发布在短视频账号上。" 这是邹书记交给我的任务。" 吴智琛口中的 " 邹书记 ",正是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邹兴伦。
吴智琛拍摄村居美景。张伟宁 / 摄
"90 后 " 邹兴伦是村里的第一批 " 归雁 "。退伍后,他通过参加市里的 " 归雁计划 ",成为桂山村的后备干部。2020 年,28 岁的他从老书记肩上接过了村党总支部书记的重担。
邹兴伦(右)入户向老人宣讲预防基孔肯雅热知识。朱文 / 摄
吴智琛和邹兴伦是多年的邻居。去年 7 月,吴智琛大学毕业后,做了一个让不少同学意外的决定:回海岛工作。" 是受邹书记的影响吗?" 面对特报君的提问,吴智琛没有直接回答。他带着特报君在村道中穿行," 先看看海岛的新变化 "。
桂山村是一条 " 客家村 ",常住人口 400 余人。爱民路是村里的 " 网红路 ",拾级而上,村道干净整洁,三角梅点缀两旁。红顶彩砖的民居,像乐高积木一样从山脚镶嵌到山顶。
桂山村爱民路。珠海万山 / 图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吴智琛告诉特报君,海岛民居容易受潮腐蚀,老宅普遍存在屋顶漏雨、墙壁发霉的情况,居住条件较差,导致年轻人不愿留岛工作生活。
" 百千万工程 " 实施以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海岛风貌成了摆在桂山镇面前的首要任务。邹兴伦借着这股东风,把房屋 " 平改坡 " 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一步 " 先手棋 "。
起步并不容易。" 住了几十年的平顶石头屋,为什么要改成坡顶?"" 改造费用谁来出?" 部分村民心存疑虑。
桂山村。李建束 / 摄
" 阿叔阿婶,‘平改坡’是政府出资,不是简单改个顶,要对房屋全面鉴定,用抗风抗腐蚀性强的材料,提升稳定、隔热和防水性能,让大家住得更舒适、更安全。" 那段时间,邹兴伦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耐心给村民做工作。
邹兴伦的坚持和细致的工作赢得了信任。很快,桂山村完成了 40 多户房屋改造,昔日破旧的石屋群焕然一新,成为桂山岛的颜值担当。村民李锦权的老宅,摇身变为美丽庭院 " 依山院 ",不仅成为网红打卡点,还办起了民宿," 美丽经济 " 红红火火。
桂山村美丽庭院。梁冠贤 / 摄
村容村貌提升了,上岛的游客更多了。
邹兴伦趁热打铁,利用桂山岛万山海战遗址、烈士陵园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及妈祖诞辰、客家美食等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海岛旅游。在村 " 两委 " 推动下,桂山村还积极与港澳合作,开发 " 营地 + 团建 + 研学 " 等新玩法,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到海岛。
桂山岛文天祥广场。珠海万山 / 图
2024 年,桂山岛游客量同比增长 27.5%,旅游收入增幅达 22.21%。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智琛都看在眼里。" 作为一名‘ 00 后’,我能够下决心回到海岛,是被邹书记的那股工作劲头所感染,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去年,吴智琛通过考试成为桂山村后备干部,也成为建设家乡的 " 归雁 "。
邹兴伦鼓励吴智琛用年轻人的视角宣传家乡。于是,吴智琛自学拍摄剪辑,镜头对准夕阳渔港、热闹民宿、飘香咖啡店,通过短视频为家乡引流。" 发到网上后,很多网友都问这是哪里。" 吴智琛打开手机里的素材库给记者看,他正计划做 " 海岛探店 " 系列。
在桂山岛游玩的旅客。李建束 / 摄
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和海岛发展势头的吸引下,像吴智琛这样返乡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 邹书记,岛上旅游越来越火,我想明年不打工了,回家搞民宿,要办哪些证件?" 面对返乡青年的询问,邹兴伦记在心里。他深知,留住年轻人,光靠情怀不够,得有实打实的路径。作为镇人大代表,近几年,他提交了 7 份建议,其中《关于加强镇域民宿市场准入标准和法规政策指引,吸引外出人才归巢创业的建议》为海岛人才引进提出了 " 金点子 "。
" 归雁 " 回巢兴桑梓。
" 我是渔民子弟,知道‘看天吃饭’的苦,休闲渔业、深海养殖才是方向。我们带头搞好了,村民才放心跟。" 在村集体企业股东会上,邹兴伦坚定地说。吴智琛等年轻干部,也积极参与到各类新项目的落地工作中。
桂山岛深海养殖场。李建束 / 摄
数据见证发展:去年,桂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提升至 243 万元,纯利润达 197 万元,且增收来源多元化,从物业租赁为主的固有模式向发展文旅产业逐步转型。
采访中,特报君遇到了 98 岁的村民谭来友,说起村子的变化,谭阿婆情不自禁唱起客家山歌。她拍着手说:" 后生仔愿意回来,有他们在,我们心里踏实,老人家享福咯!"
"90 后 " 书记邹兴伦与 "00 后 " 新兵吴智琛,
海岛青年的接力棒
在悠扬的客家山歌中悄然传递。
当 " 归雁 " 成阵,
这条历史悠久的客家古村
便焕发出不竭的新活力。
桂山村的故事印证:
吸引并留住 " 归雁 ",
除了乡情召唤,
更需要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
产业空间和发展路径,
持续优化环境、搭建平台,
让他们落地生根,
更好地施展才干。
桂山岛灯塔。黎健俊 / 摄
" 百名记者 · 百村纪行 "
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最打动人心的报道,往往孕育在离炊烟最近的地方。珠海市委宣传部、市 " 百千万工程 " 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珠海传媒集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各区(功能区)支持的 " 百名记者 · 百村纪行 " 主题采访系列报道正式推出。
肩负使命,奔赴百村,我们记录的不仅是田间地头的生活图景,更是珠海推进 " 百千万工程 " 的历史底稿。我们以脚步丈量热土变迁,以镜头定格时代芳华,以笔墨书写振兴史诗,希望献给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人们。
文 / 珠海传媒集团 张伟宁
编辑 / 黄青芳 明敏 阳紫微
责任编辑 / 蓝辉龙 胡洁婷
三审 / 常立波 种筱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