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去想 " 谁能笑到最后 ",因为市场的角逐没有 " 最后 "。
虽然一边新能源车高歌猛进,但同时网友们也都在热议 "2025 年是燃油车反弹年 ",8 月 14 日,燃油车 " 反弹 " 的另一个重要佐证来了:J.D.Power| 君迪正式发布《2025 中国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APEAL)》(以下简称燃油车魅力指数),得到的结果是—— 2025 年中国燃油车行业整体魅力指数 751 分,相比 2024 年上升了 14 分," 这也是自 2020 年至今行业分数提升幅度最大的一年。"
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魅力指数是连年提升,而且幅度较大。就国内市场而言,新能源车型大受消费者欢迎也是肉眼可见。但这不代表新能源好,燃油车就不好,事实相反,在今年的市场大盘继续稳步提升的行情之下,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可谓实现了汽车消费的 " 两条腿走路 "。
对于今年的燃油车魅力指数,J.D. Power 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涛总结说:" 燃油车市场 APEAL 成绩创下近五年最大增幅,这表明在新能源车快速渗透的当下,传统燃油车不仅仍保有强劲竞争力,更潜藏着可观的进步空间——其中,自主品牌产品魅力的跃升尤为亮眼。
更低的油耗表现、更具吸引力的造型设计,叠加相比同级新能源车更具优势的售价,让消费者对 ‘当下选择燃油车的理由’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随着市场不断细分,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将更精准地匹配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让每个用户都能找到适配自身的选择。与此同时,燃油车智能化体验的提升仍是车企亟待攻克的课题。考虑到新能源与燃油车技术平台存在显著差异,短期内,确保消费者高频使用的科技配置稳定发挥,例如智能语音助手的流畅度与响应效率,无疑是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市场的活力源于多元竞争,技术的创新也离不开良性角逐,期待车企继续推出‘更有魅力’的燃油车新产品。"
2025 燃油车魅力指数的调研数据,来自 39 个品牌、148 款车型的 20226 位传统燃油车车主,其购车时间为 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3 月,其中 38 个品牌、143 款车型达到了足量样本。
燃油车魅力指数的评审维度共计 10 个:分别包括外观造型、设置和启动、上 / 下车、车身内装、车辆性能、驾驶感受、安全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乘舒适性以及燃油经济性,这 10 大维度之下又覆盖了 37 个要素,所以作为全球知名权威调研机构,J.D.Power 的燃油车魅力指数研究结果相当专业和靠谱。
回到燃油车魅力 " 梅开二度 ",今年的燃油车魅力指数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燃油经济性,分值大幅提升了 17 分;上 / 下车提升了 13 分,这也是燃油车科技感与仪式感提升的结果;外观造型提升了 12 分;车身内装(座舱)提升了 12 分;设置与启动提升了 12 分。
可能这种专业参数不大好理解,用更为通俗的方式来解读:燃油车从外观、内饰、科技感直至燃油经济性几大核心领域,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比如很多燃油车也开始采用新能源车型的智能配置、大屏 + 副屏(如上汽大众 "Pro" 系列车型)等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新推出的燃油车除了动力与节能大幅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科技的体验水平日益与新能源车型看齐。
绝大多数用户,都习惯了每公里使用成本来计算车辆的节能水平。在此之前,1.6 升排量的燃油车型,百公里油耗大约在 7-8 升左右,而今 2.0 升排量的燃油车型,百公里油耗水平降低至 5-7 升,燃油经济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与新能源车型相比,燃油车每年投入的保险费用大约低了 1/3 甚至 1/2,所以将这笔费用折算至油费,使用成本方面得以与新能源车型进一步拉近。除此之外,无法明确的使用成本就是维修保养费:从日常保养费用来说,燃油车的维修保养费用明显高于新能源车型,但新能源车型在事故维修方面的成本一言难尽,只能从保险费用进行估算——燃油车总体使用成本依然高于新能源车型,但能耗的大幅降低,冲抵了用户对燃油车使用成本的顾虑,由此也在 J.D.Power 的调研中获得了 17 分的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上下车的 " 仪式感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等新能源车型的标志性配置,如今在燃油车上也逐渐得到了普及。J.D.Power 调研认为,燃油车在智能化赛道的追赶步伐加快,包括智能驾驶辅助、智能语音交互等硬件配置也快速普及。
不过,J.D.Power 同时认为," 硬件先行 " 并未带来体验的同步升级,尤其在车机系统方面,用户对中控界面反应速度、启动流程和操作顺畅性存在较多负面反馈。" 当前,燃油车在智能座舱领域面临‘堆料热、体验冷’的尴尬局面。未来能否通过系统优化、交互逻辑重构等方式提升‘可用性’和‘愉悦感’,将直接影响其智能化口碑 "。
另一方面,J.D.Power 调研中,特别提到了燃油 SUV" 仍具备高强度用车需求,使用场景优势突出 ":数据显示,燃油 SUV 用户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越野使用的比例为 35%(新能源 SUV 用户这一数据为 28%)。此外,燃油 SUV 用户的年均行驶里程比新能源 SUV 用户高出 13%。这类用户更依赖于燃油 SUV 的长续航、即加即走、负载能力强等核心属性,当前新能源 SUV 产品在这些维度尚难全面替代。
实际这一点还是反映出新能源车型的补能焦虑,但随着插电式混合动力 SUV 的新车大受欢迎,这种情况也在悄然改变。
燃油车魅力指数同步推出的榜单,可以提供需要购燃油车的消费者参考。不过,无论哪类榜单,总会难免与大家的预期有所差异,所以重在参考价值。
汇总来看,燃油车的 " 梅开二度 ",实际上也体现了汽车企业在动力选择方面的两大纠结:一方面纠结于燃油车库存零配件的消化,一方面纠结于市场的压力,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关心的重点只有一个——选择的新车是否能全面满足自己的所需。
作者:刘隽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