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兼顾传统智慧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产业讨论中的焦点话题。近年来,围绕 " 中药专利 " 的关注不断升温,不乏出现对外资企业动机的讨论。但脱离情绪视角,更值得深入探讨的是:技术知识如何服务产业发展?专利制度又如何为传统医药赋能而非设限?
株式会社津村,作为一家在中国深耕四十余年的汉方药企业,其在中药材种植技术上的专利布局,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首先从《专利法》原点看:专利不是 " 围墙 ",而是 " 桥梁 "。专利制度的核心,从来不是为技术筑起隔绝的高墙,而是为创新技术的保护与共享创造并存机会。这一点,在津村的专利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甘草作为数千种中药方剂的基础药材,其资源可持续性与品质稳定性一直是行业痛点。野生甘草因过度采挖面临资源枯竭,人工种植又受困于种子纯度低、病虫害频发等问题。
2001 年起,津村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用十余年时间攻克了这些难题:从种子提纯到规范化种植标准,从病虫害绿色防治到高酸含量甘草培育,最终实现了纯种乌拉尔甘草的大规模量产,最终这项高酸甘草种植技术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授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技术成熟、专利在手时,津村没有选择独占市场,而是将专利无偿开放给国内相关企业。这一举动打破了 " 专利 = 垄断 " 的固有认知。对行业而言,开放的专利意味着更多企业能以低成本获取先进技术,快速提升甘草种植的标准化水平;对中医药产业而言,这种技术共享推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从源头种植到终端产品,质量门槛的整体提高,才能让传统医药在国际市场更有话语权。
津村的做法,正体现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中," 保护 " 与 " 共享 " 从来不是对立两面——保护的是真正的技术突破,共享的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通用能力。当更多企业能够在专利布局中兼顾两者,中医药才能真正走出一条 " 守正创新、共荣共赢 " 的道路。毕竟,传统医药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实验室的图纸里,而在产业共生的土壤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