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 08-11
“985毕业后,月薪5000月休2天的工作,都给我碰上了…”学姐均分87,gap冲刺留学,五战雅思后成功录取港大、新国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W 同学

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

GPA:87.92 雅思:6.5

主要经历

科研项目

某市空气污染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某监测评估与交易

某某模式对阻塞高压的模拟和预估

实习经历

某信息技术公司数据分析实习生

录取学校

 

2024 年 1 月,考研初试的分数还未公布,我的心却已沉入冰窖。

今年复旦的学硕名额据传大幅度缩招,而考得稀烂的数学让我离疯涨的分数线更加遥远。坐在兰大校园的图书馆里,我只是反复计算着可能的分数——考场上那种大脑空白的无力感再次袭来……

我是 w 同学,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正如大多数人听到这个专业的初印象,大气科学是一门比较冷门、小众的基础理学类学科,就业多以专业对口的垂直类岗位为主,比如气象局、机场气象预报岗位等。

早在步入大一的那天起,我就将读研作为我的必经之路,试图通过获取研究生的学历,考入离家近些的气象局,从事一份稳定的体制内的工作。

"

本科毕业生难道就这么廉价?

"

考研初试的失败打得我措手不及,寒假回家后,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不再被动等待宣判,我要主动出击,从考研转战找工作。

当时家乡及周边多个城市、区县陆续登出人才引进和储备人才的公告,我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疯狂报名,凭借 985 本科的敲门砖,我一路闯过初面与笔试。

2 月末,顶着兰州突如其来的鹅毛大雪,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封堵的道路上挣扎前行,只想赶紧赴约进行终面。

坐出租车、转地铁、换乘城际列车,几经周折,最后几乎是扑进了兰州的中川机场。登机后,看着被冰雪覆盖的西北大地急速后退,机舱内,我的手心却一片冰凉——这场风雪,仿佛是我心境的预兆。

落地后参加完终面,我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那些最终被青睐的名字,大多顶着耀眼的 " 双 9 研究生 " 光环。面试官一句温和的 " 谢谢参与 " 背后,是学历现实筑起的高墙。

最终,我只能带着一身疲惫和失落重新飞回兰州,来不及多想,我只能快速强打精神奔向下一个战场——春招的体育场。

这一次,一家专业对口的公司 HR 与我相谈甚欢,线上面试也很顺利。然而,听到实际薪资的数字时,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攫住了我:

本科生的待遇到底有限,虽然不至于到网上过分玩梗的 " 月薪三千 " 的地步,但是粗略算了一下到手工资,扣除房租和生活费,也是所剩无几,何况工作强度大,还没有双休,仅仅是月休 2 天。

与此同时,浙江地区几家机场气象预报员的岗位也纷纷向我抛出橄榄枝,可微薄的薪资与高强度、倒班的工作模式形成的巨大落差,让我无法说服自己接受。

那个春天,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我还没有准备好就此踏入社会,学历的壁垒真实存在且坚硬无比。985 本科的光环,在真正的高门槛竞争前,显得如此单薄。

一切都似乎在无声地宣告:在追求更高平台、更具发展潜力的起点上,硕士学历,尤其是名校硕士学历,依然是一块分量十足的 " 敲门砖 "。

它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更代表着更深厚的知识储备、更系统的研究训练、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强的竞争力。那些 " 读书无用论 " 的喧嚣,在真实的求职竞技场上,如同易碎的泡沫,一触即破。 

意识到这点后,重返校园,再次充电,成为了我心中愈发强烈的渴望。那,我要回头二战考研吗?再给我一年的时间,我有信心逆袭,可国内学硕三年的学制让我犹豫退却——毕竟,时间也是一个隐形的成本,更不用说考研竞争连年激烈,二战本身也有不确定性。

此时,我才把目光放到了之前我从未考虑的道路——留学。

在同学的推荐下,我了解到指南者留学,家人的支持也如同及时雨,尤其是母亲,亲自去线下考察对比了几家留学机构,最后回来说指南者负责对接的顾问张老师 " 态度好,很专业 "。

2024 年 6 月初,在毕业季的喧嚣中,我正式签约指南者,开启了一段充满未知的征程。

GAP 一年,冲击 25fall 留学

彼时,24Fall 的申请季早已落幕。与张老师深入沟通后,我果断决定 GAP 一年,瞄准 25Fall 进行冲击。目标锁定在离家较近、学术声誉卓著的港三新二,尤其是我心驰神往的 NUS。

专业选择上,由于港新没有完全对口的大气科学硕士项目,张老师凭借丰富的经验,根据我本科专业的特性——强理科背景、涉及大量数据分析和环境系统研究,定位了" 环境 " 和 " 数据 "两个与我背景契合的方向。

签约后,文书创作成为重头戏。我仔细梳理了自己过往的学术经历、项目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而指南者团队的老师们则以高专业度和强责任心,打磨我的个人陈述及推荐信,每一份材料都有针对于该专业的不同的侧重点。 

回顾自身履历,一段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创)和学院统一组织的气象局实习,在激烈的港新申请竞争中略显单薄。

为了增强竞争力,我迅速行动,在 6 月初成功争取到一份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实习,这份实习成为我 GAP year 前期的重要支点。

然而,GAP 的挑战远不止于此。这并非一段轻松的 " 间隔 "。当朋友圈里刷屏着昔日同窗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入职培训的新鲜感,一种难以言喻的 " 掉队感 " 时常啃噬着我……时间仿佛在我这里停滞了,凝固在考研失利那个寒冷的冬天。

焦虑和自我怀疑是常客。走亲访友时," 现在在做什么呀?" 这样平常的问候,有时也会让我感到一丝难堪。羡慕同龄人的稳步前行,怜惜自己的踟蹰不前,这种复杂的情绪时常交织。

但,也是在这一年里,我回到家乡,看到春天金黄的油菜花,聆听夏日傍晚的阵阵蝉鸣,感受秋季吹来的清凉晚风,这些从前埋头书本、行色匆匆间被忽略的风景,在 GAP year 慢下来的时光里,变得格外生动而珍贵。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前所未有地多了起来,这成了支撑我度过低谷的柔软力量。

第一次雅思口语我竟然只考了 3 分

申请路上最崩溃的,一定是我的雅思。

考研英语一的 83 分曾让我对自己的英语能力颇为自信。七月初,带着这份 " 迷之自信 ",我裸考踏进了雅思考场。结果,口语给了我当头一棒。面对考官,巨大的不自信让我几乎全程不敢抬头。

Part 2 准备的一分钟里,看着陌生的题目,焦虑瞬间淹没了我,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考官一个不耐烦的蹙眉,更是让我大脑彻底宕机,语无伦次,最后只能低头沉默,像是一下子失了声。成绩单上那个刺眼的 " 口语 3 分 " 和 " 总分 5.5",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把我从盲目的自信中彻底打醒。

这次惨败带来的心理冲击超乎想象。口语的阴影如影随形,让我在后续的备考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九月,结束了那份跨区且单程两小时通勤、下班后只想瘫倒的疲惫实习,我鼓起勇气再战,结果却令人窒息:

总分 6,口语依然是顽固的 5 分,距离港校普遍要求的小分 5.5 线看似仅一步之遥,实际却宛若天堑。

第三次考试更是雪上加霜,遭遇口语题库突发性大换血,抽到完全陌生的题目,再次折戟,口语依然是 5 分。

挫败感如同潮水,一次次将我淹没。我开始严重怀疑自己:" 我真的这么差劲吗?"(此处非常感谢指南者的老师们的鼓励,让我在心灰意冷的时候调整心态再试一下。) 

转机出现在第四次。

或许是 " 破罐破摔 " 的心态起了奇效,也可能是前几次的打击让我麻木了,走进考场时,紧绷的神经反而松弛了一些。这一次,我努力不去想考官的反应,专注于表达自己当下能想到的内容。

虽然磕绊依然存在,但奇迹般地,口语小分终于爬上了 5.5!此时已是十一月底。然而,部分心仪专业要求总分 6.5,意味着战斗还未结束。

第五次考试,身心俱疲的我几乎带着 " 放弃治疗 " 的心态走进考场。

也许是彻底放下了 " 必须完美 " 的执念,也许是前几次的 " 厚脸皮 " 训练起了作用,在口语考试中,我不再拼命回忆背诵的模板,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用稍微复杂一点的词汇和句式(但不过分追求华丽),努力把想法连贯地表达出来,即使有停顿也不过分恐慌。当考官最后微笑着说 "That's the end of the speaking test" 时,我有一种奇异的预感。成绩揭晓那日,我准时点开网页:口语小分 6.5!

那一刻,没有狂喜,只有一种历经劫波后的平静与释然。这五次雅思鏖战,尤其是口语的波折,让我刻骨铭心地领悟到:" 口语的真谛在于交流,而非背诵。" 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远比背出 " 完美答案 " 重要。

顺利拿下新国立、港大 offer

因为被语言成绩卡住,我的申请进度总体来看还是偏晚……

2024 年 10 月,新国立和港大一些专业陆续开放,我用提前准备好的申请材料和仅有的 6 分雅思先申请部分语言成绩达标的项目,直到所有项目申请投递完成,时间已经来到了 12 月份。(真心建议大家语言一定要尽早考过……)

等待,成了申请季最煎熬的注脚。邮箱的每一次提示音都让心脏漏跳一拍。刷邮箱、刷新申请系统状态、刷相关的 " 报 offer" 帖,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希望与失望如同潮汐,规律地冲刷着神经。当第一封来自新国立的拒信到来时,那封邮件就像一把钝刀,狠狠扎进我刚刚因语言过关而稍显松弛的心房。

就在我几乎要被沮丧淹没时,申请老师们建议我立刻加申两个相对稳妥的项目作为保底,稳住阵脚。我们迅速筛选、定校、调整材料,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新国立和曼大的加申。

这两个尝试性质的项目在 2025 年 1 月给我相继带来了录取的好消息,尤其是看到 nus 邮件里 congratulation 的那一刻,我悬在半空的心,终于有了一丝着落。

3 月,也迎来了香港的好消息。

先拿到了港大的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的 offer,更令人惊喜的是,同月,港大的另一个专业以及港科大相继向我发来了面邀

面对梦寐以求的面试机会,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指南者提供的模拟面试服务成为了我的 " 秘密武器 "。经验丰富的导师扮演考官,针对我的专业背景、申请动机、职业规划等,进行了模拟提问和反馈。

面试前一边发疯一边准备稿子

我从最初面对镜头时的磕磕绊绊、逻辑不清,到逐渐能条理分明、自信流畅地阐述观点,每一次的模拟都让我对面试流程更加熟悉,对自我背景的挖掘更加深入。

虽然港科大的面试因为我过于紧张没有听清问题而发挥不好……但港大地理空间数据科学的面试我基本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流利地回答。本以为会很快拿到结果,没想到两个多月过去了,还是迟迟没有消息,于是我就默认被拒,开始准备开启新加坡的行程。

极限二选一,我还是想去 nus

就在我满心欢喜地开启 NUS 的入学准备时,一封姗姗来迟的邮件,让我的选择天平再次剧烈摇摆——港大 GEODS,那个我面试后苦等许久、几乎以为已经 " 凉透 " 的项目,竟然发来了录取通知!

刹那间,幸福的烦恼汹涌而至。一边是早早接纳我、已让我投入感情和精力的 NUS SHE;另一边是港大 GEODS,同样的顶尖名校,专业名称听起来与数据科学更贴近,课程设置似乎也极具吸引力。两个金光闪闪的 Offer 摆在面前,选择竟变得如此艰难。

我疯狂搜集两个项目的课程细节、师资力量、毕业生可能去向等信息,焦虑和纠结几乎淹没了我,生怕一个选择就决定了未来完全不同的走向。

指南者的老师们(胡磊老师,丁成老师等)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建议。他们没有替我决定,而是基于我的长期职业规划、个人兴趣偏好等方面的考量,提供了非常客观、详尽的比较维度和建议。

经过几天几夜近乎失眠的深度思考和反复对比,我还是郑重选择了最初接纳我的 NUS SHE 专业

搜集完两个专业的资料,港大 geods 缺少就业信息,从课程设置上偏地理信息科学,认证 ds cs 可能性似乎不是太大,因此略有担心的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新国立。

回看这一路的选择,GAP 年不是逃避的标签,它更像一次主动选择的缓冲,是在高速内卷的洪流中,允许自己停下来喘息、思考、重新定向的权利。

" 在内卷的大环境里适当喘息不是我的罪过 " ——这是我在无数个夜晚自我宽慰后得出的答案。我需要这段空白,去愈合挫败感,去积蓄力量,去真正想清楚自己要去向何方。

拿到 offer 并非终点,而是更广阔天地的起点。GAP year 的淬炼,赋予我的不仅是入学的资格,更是在风暴中校准航向、在低谷中积蓄力量、在自我怀疑中依然选择前行的勇气。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理学 硕士 兰州 雅思 录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