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上海之夏 " 国际消费季渐入佳境,夜间经济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持续发力。根据复旦大学(上海)大数据实验室数据,今年 6 月以来,上海夜间消费总额 880.09 亿元,同比增长 3.3%。淘宝闪购数据显示,7 月以来,上海周末夜宵订单较上月翻番。
这其中,夜间餐饮作为夜色经济的中坚力量,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体现。而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餐饮店,更是深入城市肌理的毛细血管,静候着夜归人的脚步。城市在 " 生长 ",时代在变化,每家餐饮店都有它的 AB 面,如何扬长避短,如何破局求变,需要餐厅更立体的发展。
今年,我们走访了几家老字号餐饮品牌的门店,看看这些餐饮商户如何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多维网络,在多平台、多选择的良性竞争中增收增利。
破局夜场冷清:外卖平台架起流量桥梁
沧浪亭绍兴路店的午间与夜间,仿佛两个平行世界。
店长王长松根本不担心门店中午的生意。如果去店里走一走,就会发现这家开在老洋房里的餐厅紧靠瑞金医院,一到中午,从医院出来觅食的客流就在门店里排起长队,一份冷面或是冷馄饨,是夏日里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 从中午 11 点半到下午 1 点半,干活不带停的,一桌最少翻 3-4 次。" 王长松说,门店每天的人流量在 500 人次左右,午间的流量就占了绝大部分,成为这家中华老字号的 " 中坚力量 "。
但硬币有它的两面性。暮色降临后,医院大门关闭的瞬间,这条紧挨着淮海路与日月光中心的小马路便陷入沉寂。开业一年多来,王长松发现,门店晚上的客流始终不理想,虽然门店的位置极佳,但敌不过周围的商圈成势,自然的人流逛不到小马路,就影响了餐厅的人气。
" 租金压力摆在那里,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晚上的店面空着。" 店长王长松的焦虑道出了许多老字号门店的生存困境。这家开业一年多的中华老字号,虽顶着金字招牌,却在夜间被商圈的 " 虹吸效应 " 边缘化了。
转机出现在今年年中,当团队重新审视闲置的外卖平台账号时,一条新的增长曲线悄然浮现。" 一年前,我们开店时就已开通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但一直没怎么用,今年年中调整运营策略的时候,突然就想到是否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增加夜间经济的收入。" 王长松告诉记者,饿了么平台为其定制的 " 一人食 " 套餐组合,打破了到店消费的传统搭配逻辑。" 冷馄饨 + 炸猪排 "" 咸菜肉丝面 + 素鸡 " 的线上专属组合,精准击中了夜间独居人群的用餐需求。6 月中旬,淘宝闪购上线,第一波流量峰值叠加平台大额券的助推,门店晚间外卖订单量飙升至日均 100 单,冷面、冷馄饨等现制产品需要提前两小时备料才能应对需求。
更意外的收获来自极端天气。台风 " 竹节草 " 登陆期间,线下客流锐减三成,线上订单却逆势增长。" 以前这种天气只能关起门等雨停,现在外卖小哥风雨无阻地来取单。" 王长松的语气里透着释然。如今,线上渠道已成为门店的 " 抗风险屏障 ",让这家曾依赖午间流量的老字号,在夜间经济的版图中找到了新坐标。
有了线上流量的加持,沧浪亭绍兴路店对今年的业绩充满信心:" 开店第一年,门店实现了营收持平,今年的目标是实现盈利,如果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这个目标还是能实现的。"
延长时空边界:深夜服务打开增量空间
德兴馆复兴荟店的夜宵灯光,正在重塑百年老字号的时间基因。这个始创于清光绪九年的品牌,在 2021 年完成门店焕新后,于今年 4 月再次突破——首度将营业时间延长至 24 时,成为老城厢老字号品牌中少数亮至深夜的餐饮灯火。
" 人口结构变了,生意也要跟着变。" 店长梅林坦言,老城厢的搬迁潮不可避免,老西门板块五年里 40 万到 5 万的人口锐减,让依赖熟客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但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又让他们捕捉到新的机遇:住附近酒店的游客,总在旅行归来的深夜,希望寻找 " 能代表上海味道 " 的餐厅。
线上线下的立体布局,为这场转型提供了支撑。除了早已入驻的饿了么、美团,今年 5 月,德兴馆首批接入京东,很快淘宝闪购又强势上线,新渠道的加入,让门店夜间订单呈现出新特征:客单价虽低于堂食,但 360 元的冷菜热炒组合单、200 多元的家庭分享装频现。" 以前觉得外卖就是点碗面,现在发现夜间有人愿意花心思吃顿好的。" 梅林笑着说,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平台竞争带来的流量红利尤为明显,而多元渠道的出现也增加更多了商机。比如,一些从未到店的用户被优惠活动吸引下单,复购率超出预期。梅林将此比作 " 流动的广告牌 ":" 就算暂时不赚钱,让更多人知道百年老店也在做外卖,也是种收获。" 如今,深夜营业的门店里,晚上 10 点 11 点的外卖订单与堂食客人交替出现,构成老字号的 " 深夜食堂 " 的立体图景。
创新多元场景:更多选择带来更多机遇
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缓的大背景下,内需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支撑。今年 3 月,国务院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而在前几天举行的上海夜间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市商务委主任朱民点出了四项重点工作,其中," 弘扬海派餐饮文化,推广中华美食、环球美食,打造更具烟火气的国际美食之都 " 是应有之意。他还表示,要策划开展夜间促消费活动,加强商旅文体食联动,释放夜间消费潜力。
老字号如何更具烟火气?一些新实践也在展开。
当德兴馆的烤炉在深夜仍透出红光,另一场关于时间的战役已提前打响。距离中秋还有两个月,这家老字号的现烤月饼生产线已进入备战状态,而线上渠道正在改写 " 排队抢购 " 的传统销售模式。
" 今年的蜜汁叉烧月饼,光研发就用了三个月。" 梅林指着新品说,这款新品已经于 7 月 10 日上市,上市即成为线上爆款。在线下,不少市民会在周五下班后特地来买,外地游客则喜欢在临走时买做伴手礼带回去;在线上,复兴荟店目前日均线上月饼订单 50-60 盒,其中不少订单产生于晚上 8 点后,那是年轻消费者为第二天的早餐 " 未雨绸缪 "。
平台生态的多元化更让销售场景扩容。淘宝闪购的出现,在饿了么 " 小时达 " 满足即时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更大用户规模,京东的加入也增加了男性下单用户,为月饼的销量继续做大蛋糕。" 目前我们门店每天线上订单超过 300 单,其中月饼订单在五分之一,随着月饼季的到来,我们会下线一些其他品类,增加月饼的供应。" 梅林说,门店已计划从 9 月 10 日起,启用两个烤炉三班倒,线上订单专线打包,确保 " 从烤炉到餐桌 " 的新鲜度。
这种全渠道布局正在重塑老字号的盈利结构。去年月饼季,门店门口的蓝色、黄色外卖袋队伍已成为风景线;今年,随着京东红加入 " 三色杯 " 阵营,这个百年品牌在夜间经济的赛道上,正用传统手艺对接现代消费,完成从 " 存活 " 到 " 生长 " 的跨越。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无论是月饼还是粽子,当下新生代消费群体的主流购物渠道是线上,甚至中老年人也习惯了从网上购物,一方面性价比更高,另一方面也更加方便,因此线上渠道销量增加是大势所趋。换句话说,线上与线下资源互融共通的一体化经营,是所有食品类企业布局的渠道策略。
从沧浪亭的冷馄饨到德兴馆的深夜烤炉,这些老字号的夜间转型故事,勾勒出上海餐饮经济的韧性所在。当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景形成合力,当平台竞争给了商家更多的选择,并转化为更大的动能和更好的消费体验,这些扎根城市肌理的品牌,正在用多维网络编织出更绵长的烟火气。
880 亿元夜间消费总额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