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新区深哈产业园的工大智研实验室,一台导览机器人正灵巧穿梭于复杂环境中,精准识别障碍物。当工程师发出指令,它迅速回应:" 请跟我来 " ——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省校共建平台推动下,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激活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 破壁 ",双轮驱动百项成果加速落地
作为黑龙江省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年末共建的新型研发引擎,工大智研以 " 产业赋能加速器 " 为定位,打通了实验室到市场的 " 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技术成果相继在此完成试生产、孵化,最终走向广阔天地。
工大智研负责人坦言 :" 以政府背书与学校顶尖技术双轮驱动,形成研发—中试—孵化高速通道,让成果落地周期大大缩短。" 工大智研的强大技术优势源于两大支撑:自有百人研发团队与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顶尖教授团队,为企业技术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坚实支撑。
从 2022 年至 2024 年,企业在省校共建投入支持下打造了 147 项自主知识产权,赋能 102 家初创型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 AI+X 的繁茂生态。一条 " 人才—科技—成果—孵化 " 的完整链条已然成型,为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树立标杆。
点金,AI 赋能多业绽放 " 智慧花 "
在庆安县的高标准农田上,工大智研 " 智农伴飞 " 平台搭载全球首个农业大模型 " 天工开悟 " 正悄然改变千年农事。它融合五大 AI 能力,精准预测 80 余项作物生长指标,让数据代替老农经验、" 靠天吃饭 " 成为历史。目前平台已覆盖龙江超千万亩耕地,助农平均降本 10%、增产 5%,相当于 " 种 " 出 50 万亩隐形良田。
在黑河口岸,"AI 翻译官 " 大显身手。一位俄罗斯游客用手机扫描街边雕塑介绍,屏幕瞬间弹出双语讲解;导游手持终端实时翻译方言俚语,跨境交流再无壁垒。工大智研针对黑河跨境游痛点研发的 " 蝴蝶云谷—中俄通 " 平台,凭借智能翻译与行程定制,从全国 183 个 AI 案例中脱颖而出斩获 " 全国十佳 "。记者在工大智研了解到,该平台升级版本即将上线,新平台从两国语言扩展至支持五国语言无缝切换,将为更多边境城市文旅注入智慧动能。
在某行业巨头的车间里,工大智研自主研发的 AI 检测设备正以 " 火眼金睛 " 扫描方向盘。皮革表面 0.1 毫米的划痕、针脚细微跳线,都逃不过算法精准捕捉。首台套设备攻克人工检测盲点后,2025 年将量产 10 台套,预计未来三年将形成规模化销售并进军海外。技术团队更乘胜追击,汽车漆面检测设备已通过实验室验证,智能制造新利器呼之欲出。
展翼,聚链成势激活振兴 " 新动能 "
当下,工大智研的赋能图谱不断延展,承担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岛田大鹏发榜的 " 揭榜挂帅 " 项目,破解质检行业痛点,助力伙伴冲刺上市;携手龙煤设计院研发井下无人设备,为矿工生命安全加装 "AI 护盾 ",并共同成立黑龙江省 " 智慧矿山 " 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物联网等技术赋能本地智慧能源与供热企业,为深哈产业园等定制智慧供热方案,实现节能降本 10% ……
一条 " 人才—技术—产业—资本 " 的创新链已然成型。四年间,平台赋能省内百余家中小企业,撬动总产值超 30 亿元。在企业负责人看来,工大智研要做的是 " 创新雨林 " 的园丁," 我们既培育 AI 科技‘乔木’,也滋养中小企业‘灌木’,让生态自成体系 "。
站在新起点,工大智研锚定更高目标:年内实现营收增长 20%,朝着 " 教育—科技—人才 " 一体化推进的愿景疾行," 持续打造一流平台、引育一流人才,让更多龙江沃土滋养的 AI 成果,成为振兴发展的核心引擎 "。
从实验室的灵光乍现到生产线的精密运转,从校园的学术论文到边境的智能导游,省校共建的工大智研平台正以人工智能为钥,打开龙江多业态升级的大门,让冰天雪地澎湃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浪潮。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梁可心 / 文 / 摄 / 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刘奕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