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08-05
四川四线小城人均GDP超成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共和国工业建设史的奇迹

攀枝花,这个城市,绝大部分人可能也就是在地理书上看过。

但有个数据可能出乎意料:如果看人均 GDP,攀枝花要比省会成都还要高。

2024 年人均 GDP 成都是 10.97 万元,而攀枝花是 11.43 万元,位居四川省内 21 个城市第一。攀枝花位于四川最南端,和云南丽江、楚雄接壤。

就是这样一个很多人无感的城市,常住人口 120 多万,但餐饮价格与成都不相上下,还在百万人口中,有了 4 家三甲医院。

攀枝花,为什么这么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段已经很少被提及,却非常伟大的历史:三线建设。

上千万人 " 神秘迁徙 "

这要回到 61 年前。

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地缘形势突变。

因为当时世界的两大强国都对我们虎视眈眈。

在北方,曾经的 " 老大哥 " 翻脸,单方面撤回援华专家,撕毁合同,终止两三百个合作项目。

后来局势升级,甚至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还扬言要使用核武器。

还有就是一直虎视眈眈的美国。

当时的中国,关键工业主要布局在东北,制造业大部分聚集在东南沿海,一旦爆发战争,这些地方避无可避。‌

如果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大部分工业基础设施都将毁于一旦,我们甚至都无还手之力。

1964 年,在最高决策会议上,老人家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三五 " 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

中国三线建设区域划分示意图

这正式启动著名的 " 三线建设 "。

所谓 " 三线 " 是指:

" 一线 " 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 二线 " 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

" 三线 " 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 " 大三线 ",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 " 小三线 "。

三线建设的核心,是将重点产业向中国腹地迁移,一要分散,二要隐蔽,务必要给可能发生的战争,创造出足够的战略纵深。

几年时间,在中国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大山里,大型煤炭、钢铁、武器基地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将高校里的人才和原料送进去,把大量工业、军工产品运出来。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论是资源整合,还是交通部署,难度都极大。但一句 "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 的口号,就动员了全国有识之士,争相坐上通往西部的列车。

东北很多工厂,将最顶尖的专业技术人员,成批量运往西部。

很多年轻的钢铁工人,刚领了结婚证,还没办喜事,就去三线城市住土坯房,条件之艰苦,又催生了另一句口号:" 先生产,后生活。"

百亿票房导演贾玲的父母,就是当年三线建设时期,从辽宁 " 东方化工厂 "(代号 525 厂)‌ 迁移到湖北襄阳。

攀钢所在城市之所以叫攀枝花,就是因为当时当地,几乎是荒无人烟,只有一棵攀枝花树,此城便就以此树为名。

因为远离家乡,很多三线工人的人生大事,都很成问题。

为此,1968 年国家曾特批 7 条专列,将哈尔滨刃具厂、轴承厂等 12 家重点企业的 2137 名女工送到了四川。

在成都军区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接收安置名册》中显示,这些女工有 82% 被分配至绵阳(长虹厂)、德阳(二重厂)、自贡(东锅厂),其余安置在重庆军工企业。

相同单位的工人们,终于可以结婚成家。

比工厂艰苦的,是铁路。为了建成全线 1096 公里的成昆铁路,有超 2100 名建设者献出了生命。

攀枝花境内矿产资源富集,有矿产 76 种,钛、钒资源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所以,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线地区主要建设示意图

打造中国工业的两大引擎

曾经网络上有不少言论,认为当年的三线建设,投入太过巨大。但真实情况却是,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的产业大迁移,中国的工业不会有如今的厚度。

我们这就来看看,当年的三线建设,做了哪些意义深远的大事。

1. 均衡能源布局

在三线建设以前,中国的工业主要布局在东北。

至 1960 年代初,全国约 70% 的钢铁、80% 的机械制造和 60% 的电力产能都来自东北,东北因此被称为 " 共和国长子 "。

而放眼广袤的中华腹地,群山环绕之中,大量资源仍在沉睡。

三线建设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巨量军工武器的需求,盘活西部的煤矿、钢铁等资源。

三线重点之一的 " 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 ",在嘉陵江到渠江两线沿岸的 18 个县布局了 48 家单位。

这个大型军工制造集群,制造枪管、炮筒所用的特种钢,40% 由攀钢提供;生产武器所用的焦煤,则有很大一部分由六盘水煤矿集群供应。

这些原材料的运输工作,有 35% 就是由前面提到的成昆铁路承担。

这条铁路,全程跨越 991 座桥,打通 427 条隧道。

在经过海拔 2000 多米的大凉山支脉 "‌ 金口河至埃岱段 " 时,58 公里线路,要经过 44 座隧道。

因为难度实在太高,以及奇迹般的完成速度,成昆铁路在 1984 年 12 月被联合国列入 " 象征 20 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 之一,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 斯普特尼克 1 号 " 齐名。

有了这条铁路,仅在 1970 年,六盘水就有 300 万吨洗精煤运往攀枝花,帮助攀钢一期工程产钢 150 万吨,推动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生产 200 万支步枪及冲锋枪、1.2 万门火炮、9000 万发炮弹 ……

到现在,成昆铁路仍然是中国西南的交通命脉。

而在 1980 年后,三线建设虽然结束,但很多矿场、企业仍继续运作。

比如六盘水的煤矿,作为中国西南部煤种最齐全、产能最大的煤矿集群,到 2010 年时,其年产能超过 5000 万吨,并在 2020 年突破 8000 万吨。

这些三线时期布局的资源,源源不断供应着中国工业的发展。

2. 完善教育体系

为了支持备战,同时保留教育火种,三线工程曾将很多重点大学、专业,迁移到隐蔽的深山之中。

比如从北京迁出的多所院校,在三线建设后,虽有一部分迁回北京,还有很多留在了当地,或者两地建校:

●北京石油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留在山东的部分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北京地质学院,三线建设后,逐步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当年的北京矿业学院,在三线建设后,于 1978 年在徐州重建主体,保留北京研究生部。2003 年,其北京校区独立为中国矿业大学。

……

当年,这些大学师生刚搬 " 新家 ",就直接去秘密的工厂里做科研、搞技术。

比如在 1964 年迁往四川峨眉的唐山铁道学院,其大批师生直接参与成昆铁路的桥梁、隧道等关键工程设计,解决了很多相当复杂的施工难题。‌

在 1972 年,唐山铁道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并于 1995 年入选国家重点高校 "211 工程 "‌,继续培养人才。

如此来看,中国的很多高等学府,其实都带有三线建设的革命基因。

三线建设虽然投入大,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持续释放红利。

中国工业最难得的软实力

工业要发展,仅凭资源和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甚至,只有核心技术,也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一些软实力,比如: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决心和韧劲。

当年,中国的地质专家在攀枝花的地下发现大量的钒钛磁铁矿,那简直就是老天爷追着我们喂饭。

因为这些矿里的钒,可以增加钢的强度,制作重轨、抗震钢筋、以及航天用的钒铝合金,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矿产中的钛,能制成海绵钛,用于航空及化工领域。

但矿石中的钒、钛、铁紧密共生,如果用传统高炉冶炼,钛渣就会黏结在炉膛上,形成 " 高炉结瘤 "。

所以就连苏联专家都认为,攀枝花的钢铁无法使用:" 上帝把钒钛赐给了中国,但忘记教中国人如何使用它。"

紧要关头,冶金部牵头,调动全国的顶尖冶金专家、工程师共 108 人,前往攀钢支援。

攀钢 "108 将 " 合影

他们耗时三年,在 1967 年通过 ‌" 大风量、高碱度、低硅铁 " 的 ‌ 工艺创新,在普通高炉中,实现了钒钛钢的稳定冶炼,铁水合格率超 90%,钒回收率也达到了 60% 以上。

这样的前沿技术,让中国工业被国际所知。

1980 年代后,攀钢逐步掌握钒氮合金、钛白粉等深加工技术,成为全球最大钒制品供应商。

攀钢人的厉害之处,并非降服一种矿藏。而是在极难的条件下,在所有人都摇头反对的背景下,仍保持着极强的信念感,坚持技术迭代。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三线建设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甚至在很多重要领域起到关键作用。

比如绵阳,在三线建设后,成为国家认证的 " 中国唯一科技城 " 和 " 军工重镇 "。

当年,凭着群山环绕的地形特征,以及多云多雾的天气,它成为三线时期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和航天工业基地,在三线建设之后,军工电子产业仍相当发达。

国家级科研单位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在此搭建了生产高端航空器必备的超大 " 风洞群 ",其中 2.4 米跨声速风洞,启动一次消耗的电能,可以让特斯拉 Model 3 绕地球赤道跑 14 圈。

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九院,代号:902 研究所),曾是邓稼先、王淦昌、于敏、郭永怀工作的地方,其中光两院院士就有 30 多位。

而在九院 ‌ 附近 ‌,围绕着多家三线时期的老军工企业,既承担九院的配套生产任务,也组成了绵阳的支柱产业集群。

比如,当年生产军用通信设备的 " 国营涪江机器厂 " 和 " 国营涪江有线电厂 ",合并成为现在的九州集团;生产军工电子配套设备的 " 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 ",成长为现在的 " 华丰企业集团 "。

我们熟知的家电一线品牌 " 长虹 ",在三线时期,是制造机载火控雷达和军用电池的重要企业。

这些从三线时期发展起来的重点单位,推动着绵阳成为四川省经济前三的城市。

有数据统计,从 1964 年到 1980 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 2000 多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 40%。

400 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 " 好人好马上三线 " 的时代号召下,跋山涉水,西南、西北,用血汗甚至生命建起来 1100 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他们把工业文明撒向了祖国的角角落落。

而背后还有我们更为深层的生存智慧:复制自己、进化自己。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四川 成都 gdp 攀枝花 云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