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08-04
三代人接力造出呼兰“鹅味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清晨的呼兰河畔,白鹅群扑棱着翅膀跃入水中,激起的涟漪里倒映着福山腾飞牧业的厂区轮廓。从祖辈手里的几只鹅雏,到如今日屠宰万只的产业规模,再到独具呼兰味道的特色副食,这家扎根黑土地的老字号,正用三代人的坚守与创新,把一只鹅玩出了 " 七十二变 "。

传承中起步 小生意孕育大梦想

" 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 哈尔滨市呼兰区福山腾飞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山说。

" 福山 " 是刘文山的父母创下的家业,他们是白手起家的创业一代。抱着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想法,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父亲刘如占、母亲关瑞梅开始用鸡蛋换粮票,再把粮票兑换或者卖出去,赚点辛苦钱。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夫妻俩又做起了屠宰鸡的生意,父亲负责收鸡,母亲负责找销路,两人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生意上的好搭档好伙伴,夫妻同心,销路越来越广,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吃苦耐劳、勤恳经营有了丰厚的回报,小打小闹的夫妻店终于在 2002 年注册成立呼兰县腾飞家禽加工部,日屠宰量达 8000 只。

随着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越来越科学和规范,条件日臻成熟,夫妻俩又开始投资建厂,2005 年注册成立福山腾飞牧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启公司化管理运营时代,企业进入自动化生产新时期。

2013 年,父母把公司交到了刘文福、刘文山两兄弟手中,这是一场重于泰山的接力就此拉开帷幕。

  一羽鹅雏传三代 老手艺长出新翅膀

回看 " 福山腾飞 " 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一直离不开 " 信 " 这一根基。

创始人刘如占、关瑞梅夫妇,用 " 诚信 " 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使其发展壮大,成为呼兰区的知名企业;第二代刘文福、刘文山兄弟,一文一武联手共建,以 " 自信 " 构建起企业的发展模式,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让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赛道;第三代刘阳阳、刘嘉兴姐弟,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构建延伸产业链的战略布局,用 " 守信 " 让企业发展上一个新的高度。

从父辈们扛着铁锹扩建厂房,到后辈们则抱着电脑研究电商平台,三代人围着一只鹅凑出了 " 守正创新 " 的配方。

在企业展馆里,泛黄的粮票与智能屠宰线监控屏并排陈列:祖辈手写的 " 诚信经营 " 账本,如今变成了数字化溯源系统;父辈用了二十年的卤制老汤,仍在车间咕嘟作响,只是旁边多了温控传感器。" 老卤汤里加科技,老手艺才有新活路。" 负责熟食研发的老师傅笑着拧开蒸汽阀门,锅里的熏鹅正飘出混合着俄式熏香的老哈尔滨味道。

从活鹅到鹅肝肠 全产业链玩出 " 鹅花样 "

走进福山腾飞的生产车间,活鹅经智能检疫后,30 分钟内就能完成屠宰到预冷的全过程,中心温度精准锁在 0-4 ℃——这手 " 极速锁鲜 " 功夫,让刚出栏的鹅肉能带着晨露般的新鲜奔向全国。而在熟食区,140 天的散养溜达鹅正经历 " 蜕变 ":带翅带爪整鹅卤制的是经典款烤鹅,鹅掌鹅翅单独做成真空小包装,连鹅肝都与鸡肉黄金配比,灌成了肠衣脆爽的鹅肝肠。

这种从一产生态养殖,到二产智能加工,再到三产熟食研发的全链条模式,让东北大鹅实现了 " 从田间到餐桌 " 的无缝衔接。如今,日销 5000 只烧鸡和 3000 只烤鹅的产能背后,是 50000 只鸡、10000 只鹅日屠宰量的 " 陪跑 ",鸡鹅双赛道让福山腾飞这家老字号在禽类市场稳稳站住了脚跟。

直播间里卖鹅货 老品牌跳起 " 新舞步 "

" 家人们看过来!这烤鹅撕开能流汁,老人小孩都能吃!" 镜头前,主播举着刚出炉的烤鹅演示撕扯动作,弹幕里 " 拍了 "" 再发两单 " 的留言刷个不停。福山腾飞在电商界实现破圈:早上在养殖基地直播鹅群觅食,中午进车间看屠宰加工,晚上就在厨房教做鹅肉家常菜,一天三场直播让 " 东北大鹅 " 成了网红。

线下 20 多个城市的商超专柜里,鹅肝肠礼盒与老式烧鸡摆在一起,包装上印着 " 福山福水福气地 " 的字样;线上小程序里," 全鹅宴 " 套餐能一键下单,真空包装的鹅翅、鹅掌配上秘制蘸料,48 小时就能从哈尔滨送到广州。这种 " 私域社群 + 直播带货 + 线下专柜 " 的组合拳,让老品牌既保住了熟客,又圈住了年轻人。

8 月初,刘文山又要飞去广州,参与一场社群营销推广大会,为呼兰大鹅飞往全世界积累人气。

沉浸式体验熟食制作 一只鹅撬动文旅融合样本

" 在呼兰河畔的养殖基地旁,新建的研学馆里,孩子们正通过 VR 设备看鹅的生长周期;不远处的加工园区,游客能参观老卤制作工艺,还能亲手灌制鹅肝肠。" 刘文山一直畅想福山腾飞的美好愿景:把一产的生态、二产的工艺、三产的服务拧成了一股绳,让 " 鹅经济 " 长出了文旅的翅膀。

" 三代人经营鹅,经营出了产业链,经营出了新饭碗。" 望着厂区里 " 百年福山,世纪腾飞 " 的标语,刘文山眼里满是憧憬。从当年 " 以蛋换粮票 " 的小生意,到如今带动一方的产业龙头,福山腾飞用一只鹅的故事证明:老字号的传承,从来不是守旧,而是像呼兰河水一样,既要带着历史的温度,也要奔涌着创新的浪花。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尹明文 / 摄 / 视频

(部分素材由被采访者提供)

相关标签

产业链 嘉兴 创始人 哈尔滨 改革开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