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药明康德发布 2025 年中期报告。20.6% 的营收同比增幅和 101.9% 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被外界视作药明康德 " 史上最强 " 中期业绩。同时,药明康德宣布调 2025 年全年收入目标至 425 亿至 435 亿元,其中持续经营业务预计将实现 13% 至 17% 双位数增长。
受到利好消息影响,药明康德不仅创下年内股价新高,也带动板块走势一路向上。
但值得强调的是,剥离投资收益因素,药明康德的上半年业绩更多是回归正常稳健增长步调。其中,小分子 D&M 业务持续受益 R 端转化,且收入持续同比增长,印证药明康德 CRDMO 模式的路径正确;新分子方面,多肽和寡核苷酸为代表的 TIDES 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41.6%,为药明康德提供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预期。
从 2024 年顺利完成业绩预期,到今年审慎提升业绩目标,药明康德正在用尽可能多的确定性乘以尽可能长的时间周期,去验证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质量。
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稳健增长 再次验证 CRDMO 模式路径正确
七月,二级市场创新药板块全面爆发,CRO 方向领涨。Wind 创新药指数涨 25.61%,CXO 指数涨 28.76%。
市场士气提振明显,离不开药明康德发布的 2025 年半年度预增公告及正式报告。中报发布后,药明康德的上半年业绩被外界称为 " 史上最强 "。具体来看,上半年公司整体营业收入 208.0 亿元,同比增长 20.6%,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 204.1 亿元,同比增长 24.2%;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85.6 亿元,同比增长 101.9%,经调整 Non-IFRS 归母净利润 63.1 亿元,同比增长 44.4%。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566.9 亿元,同比增长 37.2%。
从单季表现看,药明康德第二季度整体收入 111.4 亿元,同比增长 20.4%;其中持续经营业务收入 110.5 亿元,同比增长 24.9%。这是药明康德营业收入首次在第二季度实现百亿规模。
基于业绩表现,药明康德董事会批准了首次中期分红方案,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3.5 元(共计约 10 亿元)。同时,公司上调 2025 年全年收入目标至 425 亿至 435 亿元,其中持续经营业务预计将实现 13% 至 17% 双位数增长,同时相应提升自由现金流目标至 50 亿至 60 亿元。
受利好刺激,药明康德 A 股、H 股股价在 7 月 30 日创下三年来新高。股价持续上涨之下,药明康德公告拟将 2025 年第一次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 A 股股份的回购股份价格上限由不超过 90.72 元 / 股调整为不超过 114.15 元 / 股。
虽然药明康德的业绩与股价 " 齐飞 ",并带动板块表现提升。但仍需注意的是,药明康德的表现并非外界看来的 " 脱离地心引力 " ——去年,药明康德出售持有的联营企业 WuXi XDC Cayman Inc. 部分股票带来了高额投资收益。剥离该因素外,药明康德在持续经营业务方面保持了大规模基础上的良性稳健增长。
而高基数基础上的稳健增长,验证的是药明康德 CRDMO 模式的路径正确和战略坚定,该模式的全流程、一体化、强韧性优势在积极的业绩数据中得到再度强调。
以早期新药发现相关业务为例,药明康德生物学平台(WuXi Biology)为下游持续引流,在上半年为公司带来超过 20% 的新客户,收入同比增长 7.1%。上半年,药明康德有 158 个 D 阶段支持的小分子是从 R 端转化而来。
开发及生产(D&M)的放量则更加明显。上半年小分子 D&M 业务收入 86.8 亿元,同比增长 17.5%。小分子 D&M 管线累计新增 412 个分子。截至 6 月底,小分子 D&M 管线总数达到 3409 个,包括 76 个商业化项目, 84 个临床 III 期项目。
在小分子新药常年占据全球每年获批新药核心地位的背景下,小分子业务仍将为药明康德持续贡献高价值增长。
同样,小分子业务的继续翻高,印证了药明康德 CRDMO 为公司带来了长期增长的基本盘——前端发现的分子从上游流转到下游,既扩大了流量入口,又能源源不断地推进至后期且不断放量。
这样一体化且高效高质的服务体系,无论对于大型药企还是小型 Biotech 都具备深刻引力。
医药健康产业进入新常态 确定性弥足珍贵
除了小分子基本盘保持稳健外,药明康德新分子业务高速增长——多肽和寡核苷酸为代表的 TIDES 业务在上半年实现收入 50.3 亿元,同比增长 141.6%。截至 6 月底,药明康德 TIDES 业务在手订单同比增长 48.8%。
在全球 GLP-1 产业浪潮热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各相关企业都在追加产能,甚至带动临床 CRO 企业在二季度获得一波积极的订单,连临床头部企业 ICON 直接设立了一个肥胖症研究中心。药明康德预计,今年年底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将提升到 10 万升,其 TIDES 业务仍有增长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对外提供 R 阶段的多肽合成服务开始于 2011 年,但一直到近 3 年,GLP-1 才成为真正的风口。这一 " 等风来 " 的提前布局正是基于 R 端对 " 爆款 " 的预判优势,而这种捕捉需求的能力又会在持续高效的运营和服务得到持续加强。
药明康德在 TIDES 业务的埋伏和爆发是 CRDMO 模式闭环逻辑的一次成功验证,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在多肽业务可能转向的背景下,药明康德依然有可行路径继续寻找新的业务核心。
这种可持续的内生增长,使得药明康德的业务更具抵抗周期波动的韧性。自去年四季度开始,药明康德已开始进行了不少调整,而根据公司中报信息显示这样的调整仍在继续,公司已于今年上半年已签订协议,将 ATU 业务的中国运营主体进行转让,将精力放在了其核心的 CRDMO 业务上。可以看出管理层并未仅着眼于业绩的短期高速增长,而是更加看重如何在多变复杂环境下稳住阵脚和找准中长期的定力。
目前看来,尽管上半年创新药领域重磅交易接二连三,但据动脉网统计,上半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和金额双双继续下滑,未能保持 2024 年的企稳态势。这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普遍现状,曾经的巨额投资浪潮已经消退,市场正在重新寻找平衡点。
随着医药健康产业进入了新常态,确定性成为行业最珍贵的属性。只有当尽可能多的确定性乘以尽可能长的时间周期,一家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才能得到最扎实的判定。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