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 08-02
“GPA79想录港大?做梦!”被中介说录取无望,双非学长不信邪,拿到港大双录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Y 同学

深圳大学 建筑学

GPA:79.9   雅思:7.0

主要经历

科研项目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A 塔建筑设计

古建筑民居测绘

实习经历

深圳 xxx 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中心

北京 xx 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项目监理部

中国 xx 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

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xx 分公司

录取学校

我永远都记得,当我第一次前往留学机构时,顾问翻了两页我的简历,笔尖在 " 港三 " 那栏画了个叉:" 双非这个分数,港五都得冲一冲 "。

但 9 个月后,我的邮箱里躺着港大 2 个 offer、港科 1 个 offer 以及港城和港理的 offer,港校 5 所全部录取,那些被打上 " 不可能 " 标签的目标,最后都成为任我选择的目的地。

01.

感谢五年制本科的 " 加时赛 "

compassedu

回想起 2024 年 3 月的时候,当时离毕业只剩一年左右了,刷朋友圈也好,同学群里看消息也好,经常看到和我同届的那些初高中老同学、老朋友们一个接一个都有了着落:有人签了很不错的公司,有人考研成功上岸了,还有人考上了公务员。感觉大家都找到了方向,大步往前走,只有我还停在原地打转,还陷在大学前几年那种磕磕绊绊、干啥啥不顺的状态里没缓过劲儿来。

说实话,看着人家这样,我那点可怜的自尊心真的有点扛不住了。就在那个时候吧,我忽然想到自己专业是五年制的——这意味着我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算是老天给我的 " 加时赛 " 吧

这个念头一起来,心里就开始较劲儿了:最后这一年,我是不是该醒醒了?是不是真得拼一把,做点啥了?

大四上学期,我产生了想要留学读研的想法,在上网了解之后,我就把申请目标主要定在了港校,觉得那边的研究资源和培养模式以及可选择的项目更适合我,希望能在那儿有更大的进步。

然而,当时我的成绩只有 79.9,放在双非院校的学生中,都只能算中下游水准,在留学机构们眼中也更不可能是 " 申请优质选手 "。

虽然我内心的目标是港三新二,但根本不敢说!无论是网上的留学博主,还是线下的某些机构老师给我的建议都是一盆接一盆的冷水,破得我心灰意冷。

说到 GPA 不高这事儿,还得从大二说起。

那时候的建筑专业课程经常让我处于一个不停熬夜赶工的状态。我本身就十分反感熬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所以开始变得对这个专业愈发失望。

于是在大二我就放弃了建筑学的一些选课,扭头去选择了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盼着能赶紧换个专业,重新开始。可谁知道,眼看就到转专业考试前两周,经济学院突然发公文通知当年不招收大二的转专业生了,当时我整个人都懵了。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回建筑专业接着学。直到大三上学期有个课程设计,我看似并没有非常努力参与的某个项目却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当时真挺意外的,突然觉得原来这专业也不是那么没劲,或许只是以前的心态不太好导致做出来的设计也并不理想。

于是从大三开始我慢慢开始补齐大二落下的各种课程,也开始在假期参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工作,这些也为我大四开始的申请工作助力了不少。

02.

指南者给了我努力方向

2024 年三月份开始找留学机构的时候,我带着我可怜的七十多分的百分制成绩,找了好几家申请机构做评估,得到的说法都差不多:建议我 " 冲一冲港五,用排名更靠后的学校保底 ",至于港三,他们都觉得没什么可能性。

* 其他中介给的选校反馈,看完心死了一半

说实话,那时候我自己也挺迷茫的。一方面,机构的话让我忍不住怀疑自己的潜力,是不是真的就只能到那个水平;可另一方面,心里又总有个小声音在喊,还是想试试冲击更高的目标,毕竟港三一直是我心里的向往。

就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指南者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路,他们提出了 " 高定位 " 的逻辑。指南者的胡老师指着我简历上的项目管理实习经历说:" 建筑管理类专业竞争没那么激烈,你的实习刚好对口。你看这个案例,双非 78 分,靠相关实习也申到了港大呢。"

她把我的经历和申请方向串起来的瞬间,我突然觉得:我的 79.9 分,好像没那么低。

* 指南者胡磊老师给的选校建议,说到我心巴上了

胡老师清晰点明,如果我真想冲刺港三,就得把申请重心牢牢放在建筑学相关专业上。于是在指南者留学老师们的陪同下,我们一起选出了多个适合我的研究生项目。

并且指导老师还给我设置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方面得下功夫提升 GPA,把之前落下的成绩补上来;另一方面,要多积累和专业相关的软背景,比如多参与一些相关的实习项目、跟着导师做相关的科研课题之类的,用这些来弥补我之前的短板。

还有雅思成绩也是比较重要的。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好像突然看到了一丝希望,觉得冲击港三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指导老师也为我设置了明确的各项任务需要完成的时间节点串成时间线,让我能非常明确努力的方向。

并且在挖掘软背景和文书创作过程中,指南者老师也一直提供着非常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小 tips:双非低 GPA 选手,想要精准规划提升路径,关键在于 " 抓准港校偏好 + 用对方法 "。港新哪些项目对双非更友好?刷分该优先选哪些课程?低 GPA 选手上岸了哪些院校?

我整理了一份【双非 & 低 GPA 申请大礼包】,包含 GPA81 以下的录取案例,1V1 特权(简历分析、选校定位、刷分选课攻略等)。扫码添加小助手领取,少走 3 个月弯路~

说起来,在提升 GPA 这件事上,还真挺有收获的。以前没选的那些课程,还有建筑学五年制多出来的看似枯燥的一年,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因为有不少学分没修满,这反而给了我提升绩点的更大空间。

发现五年制还有 15 个未修学分,我开始疯狂选课,只要是能刷分的,都想试试。翻完了培养方案,选了 3 门建筑技术选修课,听说这些课程给分稳,便于刷出高分。又锁定了 2 门专业核心课,为了 GPA 能看再难都得硬啃,每周课表排到 40 节,晚上改图到 11 点。

平时作业也不敢怠慢,一笔一画认真完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非得拖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复习闭卷科目。心里就一个念头,争取在 24 年九月份申请前,把绩点刷到 80 分,那样看起来能好看些。最后成绩出来,定格在 80.5,虽然不高,至少从 " 没指望 " 爬到了 " 勉强能看 " 的门槛。

另一方面,雅思的备考和出分都特别顺利。当时我琢磨着,既然校内成绩没什么亮眼的地方,那就先把语言成绩搞定。于是在 24 年 5 月份开始备考,报了六月初的雅思考试。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深大校内考有什么特殊力量的加持,第一次考就拿到了 7.0 的分数。这一下,也让我对后面的申请更有信心了。

03.

放弃港城,决心锁定港大

项目申请全部提交完之后,首先迎来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港大的这几个项目的单独面试,全英文的涉及专业内容的面试还是让我倍感压力的。

不过好在有指南者的面试指导,帮我在真正的面试前就模拟一次并且给出有效的改进建议,让我在后续的面试中能够从容发挥。

24 年十二月的时候,港城的保底 offer 早早来了。说实话,收到的时候心里不是没动摇过,毕竟有个稳妥的去处了。但转念一想,还是不甘心,总觉得该再冲一冲港三。

那段时间,我花了好多时间跟家里人商量,翻来覆去地说自己的想法,也找了同校已经去香港留学的朋友打听情况,问他们的经验和建议。爸妈的意思是:" 留位费先交了吧,稳当 "。

我盯着缴费页面,手指悬在 " 确认 " 键上。交了,意味着就有了 " 保底校 ";不交,可能最后一场空。但想起我对港大的向往,想起和他同等背景的港大上岸案例,想起胡老师说 " 港大每年都有年后发 Offer 的 ",我咬了咬牙,关掉了缴费页面。

我决定了,放弃港城的保底机会,哪怕等不到,至少试过。

从 24 年底开始硬着头皮等港三之后,我的日子就被焦虑和期盼填满了。那阵子,我每天早上醒来,哪怕还睡眼蒙眬的,第一件事都是摸过手机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新邮件。有时候弹出个广告垃圾邮件,心都会莫名地紧一下,赶紧点开来看看,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

就这么等到春节前,港三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好不容易回趟老家过年,心里却像压着块石头,玩也玩得不踏实,吃也没吃出啥滋味,总惦记着邮箱里的消息。

不过,我也没想到惊喜来得挺突然,这辈子都忘不了收到港大推研邮件的那天。年后我一个人提前坐飞机回深圳,因为是早班机,中午落地到家后,累得不行,到家倒头就睡,下午五点多醒来时窗帘缝里漏进夕阳,手机屏幕亮着。

在一堆垃圾邮件里,"HKU Postgraduate Admission"的标题像个小灯。我坐起来时差点从床上摔下去,手指划开邮件的瞬间,手都在抖。

推研信里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那行字,我读了 5 遍才敢确信:那些等邮件等到失眠的夜晚,终于有了回音。那一瞬间,几个月攒下的焦虑一下子全没了,新一年开始了,我的生活也好像有了新盼头。

过了半个多月,第二封港大的 offer 也来了。面对两个项目选哪个的问题,我琢磨了好一阵子。主要看课程设置是不是符合我 " 不想再画图了!" 的方向,再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规划和对专业的喜好,最后定了建筑项目管理。

04.

低 GPA 选手的上岸秘诀

能拿到港校的 offer,我心里清楚,离不开外部助力和个人努力这两方面的配合。

先说外部助力,选对机构真的太重要了。当时找指南者之前,好几家机构看了我的成绩,都觉得港三没戏。

但指南者不一样,他们拿出好多类似背景学生的成功案例,说我完全可以冲一冲,还给我定了高目标。更关键的是他们的 " 定制化提升 " 思路,不是让我盲目地堆经历,而是盯着专业相关性来规划。

比如知道我想转管理方向,就建议我在实习里多关注项目协调的工作经历内容,科研上重点突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A 塔课设里的团队管理部分,还有古建筑测绘里和保护项目相关的统筹工作,让我那些看似零散的经历串成了一条线,都往 " 建筑管理 " 这个方向靠。

我在港大 " 建筑项目管理 " 的文书里重点写了深圳湾 A 塔设计的经历,当时我负责协调结构、机电团队的图纸对接,光跨专业沟通会就开了多次,最后整理出《协调手册》。

这段经历后来在港大面试时被面试官追问:你觉得建筑管理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我答 " 让不同专业的人朝同一个目标使劲 ",这正是实习和科研教会我的。

再说说个人努力。早规划这点我深有体会。GPA 真的是核心竞争力,我靠着五年制多出来的时间和没修满的学分才把成绩能提到申请及格线附近,而且整个过程真的是非常辛苦且狼狈的。所以大家能早刷分就别拖延。

语言成绩也得提前准备,决定申请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把雅思提上日程。24 年 5 月开始备考时,每天刷阅读,练口语,模考。其实我整个大学也都没怎么学英语,我都可以的话,大家也更不需要担心了。最后能在深大校内首考拿到 7.0(6.5),除了有点运气,更多是提前准备的底气。像雅思这种,早点考出来能省去不少后期的焦虑,我当时要是雅思没考好,估计后面等 offer 的时候心态更崩。

如果实在对本专业没信心,铁了心想转专业,别硬扛着,多去听不同专业的课,跟学长聊聊,早点理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不然浪费时间不说,还影响成绩。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大一大二时一门心思想转专业的迷茫,到后来慢慢接受建筑学,再到明确方向深研,这个过程让我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申请时写文书也更有方向感,不会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软背景上我自认为 4 份实习里,真正有用的是 " 项目管理 " 和 " 监理 " 相关的经历,这些经历和 " 建筑管理 " 是高度契合的。与其盲目攒经历,不如盯着申请方向,哪怕 1 份对口实习,也比 3 份无关的强。

还有就是心态上的转变,得先接受自己的短板。我一开始总因为 GPA 低觉得自卑,后来想通了,与其纠结改变不了的过去,不如盯着能提升的地方。

现在回头看,2024 年 3 月那个在宿舍焦虑的自己,大概没想到 9 个月后能收到港大的 offer。这一路,我没成为学霸,79.9 分也没变成 85+,但我学会了一件事:哪怕起点低一点、起步晚一点,只要盯着目标往前走,每一步都不算白费。

如果现在的你也和我当时一样,别慌,也别停。毕竟,最好的时机,永远是现在。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录取 offer 香港大学 gpa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