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KA
2025/08/01
爱康国宾的公关灾难级操作全梳理
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原本因为与张女士的纠纷问题已经闹得满城风雨,近日公司内又有高层发声表示:" 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 ",言论一出更是让爱康国宾狠狠地 " 出圈 ",迎来了网友一片骂声。
通常这种情况下,惯常的公关操作是:公司立马进行 " 正义切割 ",表示与发布言论的人划清界限,并且按照有关规定立马开除当事人。
但不巧的是,这次给爱康制造舆论危机的不是别人,正是爱康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张黎刚,总不能公司把董事长也给开除吧。
(媒体报道截图)
01
爱康集团与张女士事件时间线
7 月 14 日,张晓玲向媒体抛出的经历让全网炸了锅。她坦言自己从 2013 到 2023 年,每年都在爱康国宾做体检,报告始终显示 " 无异常 "。可 2024 年一次偶然检查中,她被确诊为 " 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 ",2025 年 2 月更是发现癌细胞已骨转移。
" 十年体检像走过场?" 带着这样的疑问,张晓玲在 7 月 4 日向爱康国宾发送律师函,要求公开体检原始数据,却迟迟没得到回应。直到 7 月 14 日她通过媒体发声,这场关乎千万人体检安全感的争议才正式引爆。
面对舆论压力,爱康国宾在 7 月 17 日通过代理律师表态:" 已联系当事人律师,正在整理材料 "。次日深夜,爱康集团终于发布正式声明,核心观点很明确:内部核查和外部专家评估都显示 " 无责 ",愿意接受第三方鉴定。
声明中特别提到,2023 年 10 月张晓玲的体检报告已提示 " 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 ",并强调癌胚抗原 CEA 本就与肾癌无关。这番回应非但没平息质疑,反而让更多人想起黑猫投诉平台上 1220 条涉爱康的投诉记录," 体检不准 "" 医疗纠纷 " 等关键词迅速冲上热搜。
7 月 30 日,爱康国宾召开媒体说明会,态度比此前强硬许多。负责人直指张晓玲 " 罔顾事实造谣 ",已向法院起诉并获立案。会上还透露,张女士十年体检都是北京市律协提供的基础套餐,仅 2017 年加过项目,并反复强调 " 体检是筛查不是诊断 ",2023 年报告里的 " 肾脏占位性病变 " 已是明确提示。
为自证清白,爱康展示了癌胚抗原检测质控图,承诺医护人员均持证上岗,设备试剂合规,相关资料已提交主管部门。但这些说法很快被张晓玲反驳 —— 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 年套餐含 120 项指标,绝非 " 基础款 ";当时曾就报告中的肾部异常咨询多家分院医生,对方均称 " 没问题 ",自己有录像为证,且从未接到过爱康的风险提示电话。
02
灾难级公关
三步错棋将企业推向舆论对立面
爱康集团在这次事件中的公关表现,堪称灾难级。
第一个灾难点是:在 7 月 30 日的发布会上,爱康集团以 " 虚构事实、散布谣言 " 为由,把张女士起诉了。
一个专门做体检的机构,把一个在自己这做了十年体检的客户告了,而且还要专门开发布会广而告之,并且该客户目前已经身患癌症,且疑似事前没有检查出来。
简单来说,在广大网友的眼中会看到什么:一个体检公司欺负一名癌症患者。换言之,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还要到处喊。
面对这样的定位,爱康集团基本上是一边倒地挨骂。
第二个灾难点是董事长的发言。张黎刚表示 " 当你指望说,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而要查单一的病,多花几千几万块钱的时候,你认为这样的情况存在吗?至于这样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公众对于体检与看病,没有明确的边界,导致公众对体检有很多误解。"
也许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多,也非常坦诚。但是不管是语言或是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相关法律条文出来之后,最高法还要出台很多解释的原因。回到他的言论中,一些媒体理解为 " 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 ",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个灾难点既搞笑又令人费解,我们直接放上中国新闻网的标题。
因为一部分媒体报道表述为 " 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 ",给爱康集团造成了更大的公关压力。所以 30 日的下午,爱康国宾的官微发了一则声明表示称," 涉案话题断章取义,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全面性,侵害了爱康集团的合法权益,爱康集团保留对相关媒体断章取义行为进行追诉的权利。"
(爱康集团声明截图)
公关重要的环节在于沟通,而媒介是最好的沟通渠道。爱康集团既没有主动和媒体搞好关系,也没有对董事长的话进行 " 统一解释 ",仅因为事后有些媒体解释的不合心意,就准备起诉媒体,这真是把所有的媒体都推向了对立面,之后还有媒体愿意站出来替爱康集团说好话么?
03
专业公关的破局之道
从止损到重建信任
先说结论,专业的事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遇到类似的公关危机,核心在于 " 止损先于辩解,共情优于对抗 ",而公关团队对老板的 " 预防性管理 ",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首先,危机爆发初期,必须跳出 " 证明自己没错 " 的执念。像爱康与张女士的纠纷中,起诉癌症患者的操作彻底点燃了公众的对立情绪,本质上是用法律对抗替代了问题解决。正确的做法应是先放下姿态 —— 主动联系当事人,公开承诺配合第三方调查,哪怕暂时无法厘清责任,也要传递 " 重视生命安全 " 的态度。毕竟公众对体检机构的期待,首先是 " 守护健康 " 而非 " 撇清责任 ",对抗性行动只会强化 " 店大欺客 " 的负面认知。
更关键的是公关团队对核心决策者(老板)的 " 发言管控 "。爱康董事长那句 " 别指望几百块查出所有病 ",之所以引发众怒,除了表述生硬,更在于没有提前锚定公众的核心关切 —— " 体检虽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否尽到了应有的筛查责任 "。这要求公关团队在老板发声前,必须完成三个动作:一是与老板共识 " 沟通红线 ",明确哪些表述可能触碰公众情绪(比如否定平价体检的基础价值);二是提前提炼核心信息,用 " 体检是风险预警而非确诊 " 的通俗表达替代易被误解的对比;三是预设 " 最坏解读 ",像 " 几百块查不出所有病 " 这类话,必须补充 " 但我们会对套餐内的筛查项目负责到底 " 的兜底表述,堵住被断章取义的漏洞。
而当老板已出现不当言论时,公关团队不能缺位。比如张黎刚在发布会上的发言引发争议后,与其事后发声明指责媒体断章取义,不如第一时间由公司官方账号补充说明 —— 用更温和的语气解释 " 体检与看病的边界 ",同时强调 " 无论套餐价格如何,都会严格执行筛查标准 "",将老板的话置于更完整的语境中,而非用 " 追诉媒体 " 的方式火上浇油。要知道,媒体是传递信息的桥梁,把桥拆了,就只能独自面对舆论的洪水。
最后,事后复盘时,公关团队必须推动老板建立 " 危机同理心 "。像爱康事件中,从十年体检未发现癌症到起诉当事人,全程透着对患者处境的漠视。公关团队需要让老板明白:公众在这类事件中,愤怒的不是 " 体检有局限性 ",而是 " 机构是否在乎我的健康 "。只有让决策者跳出商业逻辑,代入用户视角,才能避免下一次用 " 理性辩解 " 撞上公众的 " 情感红线 "。
说到底,公关不是 " 擦屁股 " 的工具,而是提前在老板与公众之间架起的缓冲带 —— 既要让老板的表达不跑偏,更要让公众的情绪有处安放。
最后写一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AI 暂时代替不了公关的工作,各位公关人可以暂时松口气了。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Highlights
现在喝娃哈哈还算爱国吗?在线等,挺急的
农夫山泉被围剿:我们能应对愤怒的公众吗?
花西子道歉:说了 or 没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