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产业协作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磨合已成常态。但在中医药这样高度文化性、国家认同感强的领域,任何涉及 " 外资 "" 并购 " 字眼的消息,都容易迅速激发公众情绪。
津村与紫光辰济的未成合作,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原本属于正常的商业探讨,却在网络舆论场上被迅速贴上 " 收购 "" 控制 "" 窃取中药 " 的标签,发酵为一场对外资企业动机的大讨论。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产业层面的结构变化,更是社会层面对 " 话语权 "" 技术权 " 的高度敏感。
从目前公开信息看,津村与紫光辰济之间的合作并未进入股权交易或协议落地阶段,且过程中不存在违法违规或配方交接行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接洽在药企圈内并不罕见,但相比本土药企之间的合作,外资企业的一举一动更容易被放大。
究其原因,中医药产业所承载的,远不只是经济价值。它既是 " 民族瑰宝 ",也是国家文化符号。当一家日本企业被曝出 " 可能收购中成药企业 " 时,即使尚处谈判阶段,公众往往也会出于保护意识而放大焦虑。但过度情绪化的解读也可能掩盖了更本质的问题:我们是否低估了本土企业的应对能力?是否在泛化 " 风险 " 的同时,错过了理解 " 合作模式 " 的机会?
作为日本汉方药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津村自上世纪 70 年代进入中国,一直围绕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产业协作等方面,和中国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其在推广 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指南)标准、推动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已在多地落地转化;对部分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成果(如高酸甘草种植技术专利),甚至以无偿方式提供给中国企业使用。这样的技术共享和模式协同表明,津村在产业合作中扮演的更多是 " 系统经验输入者 " 和 " 标准共建者 " 的角色。
由此来看,合作争议的关键,不在于外资是否 " 出现 ",而在于本土产业是否拥有足够的规则设定权。如果本土企业在机制设计、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上具备主导性,那无论是资本合作、研发共建,还是标准互认,外资的参与都可以变成助力而非干扰。
津村与紫光辰济之间,虽是一次无疾而终的商业谈判,但也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我们如何理解 " 外来力量 " 的参与?我们能否建立起一种既保障文化主权,又鼓励技术协同的合作结构?
答案不在抵制,而在设计;不在猜忌,而在治理。在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是必然过程,当产业自身具备足够的开放性与韧性,才能在全球博弈中立得更稳、走得更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