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井冈,层峦叠翠,阳光灼灼。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 " 法垒锋行 " 实践团近日来到这片淬炼革命信仰的圣土,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法学专业的敏锐视角,将案卷思维转化为田野智慧,为革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探寻切实路径。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们拿出精心准备的调研提纲,与工作人员展开深度访谈。" 口述史料的采集、整理和使用涉及哪些法律边界?"" 遗址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 一个个专业而具体的问题随之而来。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不时探讨,共同梳理现行保护机制中亟待法律支撑的薄弱环节。
调研的触角延伸至当地社区,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乡亲们身边,一边学着制作红米饭、南瓜汤,一边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 法律需求恳谈会 "。" 老宅墙上珍贵的红军标语,遇到自然风化怎么办?"" 祖辈传下来的革命故事、歌谣,如何防止被滥用或歪曲?" 乡亲们朴实的担忧和期盼,被队员们一一记入调研笔记。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诉求,成为他们思考法律解决方案的基石。
" 田野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深的领悟。" 实践团带队教师张俊杰表示,连日来的深度调研,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紧迫性。这份凝结着法学智慧与田野深情的调研报告,将为完善井冈山红色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提供天工学子的 " 法治方案 "。
当青春的律动融入井冈山的苍翠底色," 法垒锋行 " 实践团的足迹已深深镌刻在这片精神高地。他们以法学为炬,在历史现场汲取信仰伟力,于田野深处倾听时代脉动,将红色遗产的保护命题熔铸于专业实践之中。(记者姜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