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3 日,方正证券(601901.SH)公告称,瑞信证券于 7 月 23 日完成股权变动的工商变更登记,公司不再持有瑞信证券股权。
上述公告称,瑞信证券已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 " 北京证券 ")。
这起历时近一年的股权出售案落幕,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 " 北京国资公司 ")成为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比例为 85.01%;原控股股东瑞银集团的持股比例则降低至 14.99%,成为第二大股东。
在此次股权变更正式落地前,方正证券、瑞银集团与北京国资公司于 7 月 21 日签订了一个补充协议,细化了对卖方责任的约束,比如 " 股权交割前产生的业务的潜在索赔,索赔时限设定为交割后 5 年,责任上限为交易对价的 75%"。
这意味着,如果瑞信证券此前的业务进展中产生潜在索赔风险,还需方正证券、瑞银集团来承担。
从当年被外资大股东增持的 " 香饽饽 " 到连年亏损的交易标的,瑞信证券曾意图在投行业务大展身手,也曾承揽一些股权承销及保荐、债券发行项目。如今,瑞银证券近 17 年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北京证券 " 启幕。
别了,瑞信证券
瑞信证券诞生于 2008 年 10 月 24 日,是由瑞士信贷银行与方正证券共同发起设立的合资证券公司。成立之初,该公司名为 " 瑞信方正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 8 亿元,瑞士信贷银行和方正证券,持股比例分别为 33.30%、66.70%。2021 年 6 月,其更名为 " 瑞信证券 "。
受限于资本金稀缺、国内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瑞信证券似乎在发展上 " 水土不服 "。
瑞信证券披露的历年年度报告显示,2009 年至 2024 年,其总资产不超过 10 亿元,其中有 8 年是亏损状态,其余多数年份的净利润不超过 0.15 亿元。
2021 年是瑞信证券业绩最好的一年,其营业收入为 4.97 亿元,净利润为 0.45 亿元,其中投行业务的贡献颇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 2.4 亿元,同比增长 243.77%。这一年,瑞信证券作为保荐机构及独家主承销商完成了华康股份(605077.SH)的 IPO(首次公开发行),发行规模为 15.04 亿元;其还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参与了顺丰控股(002352.SZ)的 200 亿非公开发行项目。
2020 年至 2022 年,瑞士信贷银行曾提升对这家合资券商的控制权,先是增资至持股比例达到 51%,2021 年 6 月将其正式更名为 " 瑞信证券 ",随后又打算收购方正证券手中的股权从而实现全资控股。
然而,由于瑞士信贷银行在 2022 年出现流动性危机,上述收购事宜只能作罢。2022 年,瑞信证券的营收规模大幅下滑,净亏损 2.54 亿元。
2023 年 3 月,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士信贷银行将被瑞银集团收购。2024 年 5 月,瑞银集团宣布,瑞银集团吸收合并瑞士信贷银行,由此继承了瑞信证券 51% 股权和相应股东权利义务。
同年 6 月 24 日,方正证券与瑞银集团意欲出售各自持有的股权,与买家北京国资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北京国资公司收购瑞银集团持有的瑞信证券 36.01% 股权,对价为 9135 万美元(约合 6.505 亿元人民币);收购方正证券持有的瑞信证券 49% 股权,对价为 1.24 亿美元(约合 8.85 亿元人民币)。
2025 年 3 月 12 日,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证监会已核准北京国资公司成为瑞信证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北京国资公司依法受让瑞信证券 85.01% 股权无异议。
在近三年股东变更的过程中,瑞信证券持续亏损,2024 年,其营业收入为 0.57 亿元,同比下降 63.81%;净亏损 1.62 亿元,已是连续第三年亏损。分业务板块看,其投行业务和利息净收入是主要贡献力量,收入分别为 0.15 亿元和 0.2 亿元。
从员工变化角度也能看出其业务在逐渐收缩,截至 2021 年底,瑞信证券共有员工 237 名,其中投行业务人员 68 名。到了 2024 年底,其共有员工 103 名,其中投行业务人员仅剩 29 名。
北京证券 " 重现 "
北京国资公司曾在其公众号发文称,公司与瑞银集团有着近 20 年的紧密合作关系,本次收购瑞信证券股权是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延伸,也是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
方正证券出售瑞信证券 49% 股权时表示,该动作是为了盘活公司资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瑞银中国区总裁胡知鸷将出售瑞信证券的一事称为 " 瑞银与瑞信在中国整合之路上的一重要里程碑 "。
瑞银亚太区总裁及财富管理全球联席总裁康瑞博也表示,亚太区是瑞银战略目标的核心,而中国是其中的重要市场,此次交易进一步优化了瑞银在中国境内平台的战略布局。
实际上,瑞银集团手中还有一家瑞银证券,根据 " 一参一控 " 规定,一家机构不能同时控股两张证券业务牌照,瑞银集团选择留下瑞银证券而放弃瑞信证券。
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2024 年瑞银证券营收为 10.47 亿元,是同年瑞信证券营收水平的近 10 倍。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证券的前身便是 1993 年成立的北京证券,后因这家 " 老 " 北京证券出现经营困难,在瑞银集团参与后,于 2006 年底正式重组成了瑞银证券。2025 年,瑞银集团从北京国资手中收购了瑞银证券的 33% 股权,完成了从 67% 到 100% 的股权跨越,曾经的 " 老 " 北京证券成了一家外资独资券商。
而瑞信证券更名为北京证券后,也意味着时隔近二十年,北京又有了 " 北京证券 "。
在北京证券挂牌后,北京地方国资体系参控股的券商进一步扩容,目前已有北京证券、首创证券、第一创业证券、金融街证券(原名 " 恒泰证券 ")、中信建投证券这五家券商。
在证券业竞争日渐激烈、行业并购重组热潮涌动之际,地方国资体系控股券商合并案例迭出,新的北京证券能否扭亏为盈、抓住机遇?值得所有人期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