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母语皇冠上的明珠。但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古诗教学常常陷入两难境地:讲深了,孩子们望而却步;讲浅了,又失了那份积淀千年的诗心。精美的课件有时成了主角,热闹的诵读未必触及心灵。当 AI 技术涌入课堂,新的困惑随之而来:工具能评分,能量出诗句的温度吗?智能生成的方案,能解开诗人深藏的情思吗?
8 月,南京。2025 儿童阅读教师高级研修班(点此了解详情)将为您打开古诗教学的三重门。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教授、点灯人素养大赛一等奖得主刘文颖老师、教育部 " 迦陵杯 " 诗词讲解大赛一等奖得主程娟娟老师共同领衔【教材中的古诗教学】工作坊。这里没有悬浮的空理论,只有实战的真研修——带着你的真实教案,来一场聚焦课堂、直面问题的深度教研。
扫码报名
节
气
一
01
领航者:学术高度、课堂精度与人文温度的交融
工作坊的珍贵,首先在于其导师团队的独特构成:
张静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 |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她不仅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学术顾问,更是《百家讲坛》等平台上将古典诗词讲得深入人心的传播者。张静教授善于用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古诗教学注入文化纵深感。她曾多次强调,古诗教学,要贴着诗人的心跳,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本次工作坊,她将带来诗教学术研究的前沿视角,引导老师们深挖文本背后的文化密码。
刘文颖老师(首届点灯人素养大赛一等奖得主):深耕一线课堂的实战者。她的古诗课善于将抽象的古诗意象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体验的课堂活动,有效化解不同学段的教学难点。刘老师深知课堂的复杂性,她认为,技术是催化剂,最终要服务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程娟娟老师(教育部 " 迦陵杯 " 诗词讲解大赛一等奖得主):一位将古诗与儿童生活、地域文化创造性融合的实践者。她探索用童谣调吟唱古诗,将地方风物融入诗意解读,让古诗在孩子的生活土壤里焕发生机。程老师特别关注如何在教学中葆有教育的温度,她认为,古诗的传承,最终要映照在孩子们被点亮的眼神里。
张静教授
刘文颖老师
程娟娟老师
三位导师的组合,构成了一个难得的教研场域: 张静教授提供文化根基与理论高度,刘文颖老师贡献课堂转化的精湛技艺,程娟娟老师则守护着文化传承的温暖内核。她们共同的目标,是帮助老师们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上,找到古诗教学的新路径。
02
工作坊现场:一场围绕 " 你的教案 " 展开的深度对话
这不是一场单向灌输的讲座,而是一个围绕您带来的真实教案(教材内古诗篇目),进行诊断、优化、实践和反思的互动场。流程精心设计,步步深入:
1. 案例诊断:直击痛点(张静教授主评)
您提前提交的古诗教学案例,是研讨的起点。张静教授将现场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点评。她的目光会聚焦于一些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是否清晰且有深度?文本解读是否准确并建立了文化语境?技术工具的应用是锦上添花,还是喧宾夺主?她犀利的洞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学设计中不易察觉的 " 暗礁 ",让我们跳出固有框架,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2. AI 赋能:工具助力(全员动手,导师指导)
诊断之后是优化。您将使用研修班提供的 AI 平台,尝试对教案进行智能升级。这个过程,导师们会巡场指导,分享她们的经验和心得。本环节的重点不是炫技,而是探索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提升备课效率、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辨。可能是利用 AI 进行诵读情感分析,可能是生成思辨性问题链,也可能是辅助文化背景的呈现。
3. 实战演练:课堂切片(现场票选代表)
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场将推选一位老师,基于优化后的教案,进行一个简短的微课教学,其他学员则模拟小学生,还原真实课堂的互动感。这个环节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特别期待看到老师们在真实情境下的应变。
4. 多维评析:碰撞启思(导师团合评 + 开放互动)
微课结束,是思想碰撞的高潮。三位导师将从各自专长出发,进行多维度点评:张静教授会侧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达是否到位;刘文颖老师会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程娟娟老师则会审视技术应用的适切性与课堂人文氛围的营造。
随后,工作坊将进入开放互评环节。借鉴 " 三明治 " 反馈法(亮点 + 建议 + 期待),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分享观察和思考。
▲
扫码报名
03
带走什么:看得见的工具,看不见的领悟
您将收获具体可用的成果:
一份经导师专业点拨后的古诗教案;
对 AI 工具在古诗教学中实际应用的亲身体验与操作策略;
一套融合目标达成度、技术融合度、文化渗透力的多维课堂评析视角。
然而,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那些触动内心的启发:
当张静教授带领大家深潜文本,您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她所倡导的" 贴着诗人的心跳去触摸文字的温度 " 意味着什么,理解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当刘文颖老师分享她如何巧妙化解教学难点,您会领悟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师那份对文本的敏感和对学情的把握,始终是课堂的灵魂。
当程娟娟老师展示孩子们被古诗激发的创意表达,您会真切感受到古诗传承的生命力,印证她所坚信的:古诗的传承,最终要映照在孩子们被点亮的眼神里。 这份教育的温度,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04
在变革中守护教育的本真
教育技术的浪潮奔涌向前,古诗教学亦身处其中。但无论工具如何迭代,我们始终需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技术服务于人文,而不是让人文屈从于技术?
张静教授在阐释古诗教学的真谛时,曾强调,诗教是贴着文化河床走的,它需要深扎传统的根脉,又必须呼吸当代的空气。这句话精准地揭示了古诗教学在时代洪流中的使命——它既是文化基因的守护者,又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本工作坊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此。它并非简单地教您 " 如何使用 AI 教古诗 ",而是引导您在资深学者的引领下、在一线名师的示范中、在同行的思维碰撞里,重新审视古诗教学的本质。它帮助您在拥抱技术便利的同时,守护住那份对文化深度的追求、对课堂真实的敬畏、对学生心灵的关照,找到那个微妙的、动态的平衡点。
如果您是:
➤ 在古诗教学中寻求突破,渴望提升文化解读深度的教师;
➤ 对 AI 技术跃跃欲试,却希望避免被工具 " 绑架 ",探索其真正教育价值的探索者;
➤ 期待与张静教授、刘文颖和程娟娟老师等专家及全国同行深度交流的学习者……
那么,2025 年 8 月 11 日,南京见。
请带上您正在思考、正在实践或正遭遇挑战的古诗教学案例(教材内篇目),走进这场聚焦 " 真问题 "、探索 " 真方法 "、追求 " 真成长 " 的工作坊。
这里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只有一群致力于母语教育的同行者,在交流与实践中,共同探寻古诗教学在新时代的澄明之境。【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