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有消息爆料苹果又低调收购了两家公司。
其中之一是一家主业监控大型语言模型的 AI 公司 WhyLabs,目的在于防止 AI 出现 " 幻觉 ",或者阻止生成式 AI 的恶意滥用,以防止数据泄露;另一家名叫 TrueMeeting 的公司就比较值得关注了——这家公司专门做 AI 虚拟形象和面部扫描,用户只需要用一部 iPhone 扫描自己的脸,就能生成一个超现实的虚拟自己。
这要归功于 TrueMeeting 的核心技术:CommonGround Human AI,它的主要目标是让虚拟互动更自然、更有人情味,还能和各种应用无缝对接。
虽然苹果和 TrueMeeting 都没有对这次收购进行官方说明,但业内的很多人都猜测,苹果可能会通过收购该公司,利用其核心技术来进一步开发 Vision Pro 的 "Personas" 功能。
"Personas" 功能
通过收购其它小公司的技术,来推进自己产品的开发,这其实已经是苹果的惯用手段了。单看 Vision Pro 这一款产品,拆解下来至少 90% 的技术都是苹果 " 买来 " 的。本篇文章,我们就来一起来分析一下,Vision Pro 的关键技术,到底都来自于哪些公司。
Vision Pro 真正的 " 爸爸们 "
2023 年 6 月,Vision Pro 在苹果 WWDC23 上惊艳亮相。和以往所有的头显设备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完全无手柄交互,仅靠眼动追踪和手势识别控制头显的交互系统。
其中,眼动追踪这一最关键的技术来源于一家名为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 的德国公司,这家公司也是全球眼动追踪技术的先驱之一,在被收购前,已有超 20 年的技术积累。
成立于 1991 年的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 于 2017 年被苹果收购,该公司主攻的核心领域正是高精度眼动追踪技术研发,主要应用于医疗诊断(如自闭症研究)、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消费电子以及 Vision Pro 这样的 VR/AR 设备。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 的眼动追踪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解决头显类产品的一大痛点——因帧率不足和画面延迟导致的眩晕问题,它能够以 120Hz 的采样率实时记录用户的自然凝视行为,可以分析佩戴者的目光,并帮助减少眩晕。
基于这项技术,才有了苹果 Vision Pro 后来被称为 " 读心术 " 的眼动追踪。2023 年 7 月,苹果公布了一项有关 Vision Pro 眼动追踪技术的专利,名为 " 传感器融合眼动追踪 "。而这项专利的发明人名单中的四名工程师,其中有三人就来自前 SMI 团队。
上图为该专利图示。该技术可以利用设备的传感器先更加精确的锁定用户的注视点,还进一步加强了眼动追踪的功能,例如系统可以检测到用户的注视点已到达显示屏底部,并自动向下滚动以向用户显示更多内容,或者根据注视点的位置调整显示画质,进行注视点渲染
而对于手势追踪技术,参照苹果这些年已公开的收购公司列表,似乎没有直接对应的相关技术公司,但其 2013 年 11 月收购的一家以色列公司,或许与之相关。
这家公司名为 PrimeSense,是一家专注于 3D 感测技术及硬件解决方案的公司,成立于 2005 年,在全球范围内都可称得上是 3D 传感技术的先驱。该公司开发了完整的 3D 感测技术,可实时追踪用户动作并转化为数字指令,内置人体骨架分析功能,支持手势识别、3D 扫描及建模等应用。
收购这家公司后,苹果将其技术整合到了 Mac、iPhone、iPad 等设备中,实现了手势交互功能。
今年 5 月,一项最新的苹果专利获批,可通过复杂的手势控制 Mac、Apple TV 乃至 MacBook,还包括与眼动追踪技术的结合
PrimeSense 的技术与手势追踪密切相关,其应用于苹果系设备的手势专利也与 Vision Pro 搭载的技术极为类似。虽然没有官方说明,但很难说苹果的手势追踪没有参考这家公司的技术——反正公司已经被苹果收购了,在被收购后,该公司也已经停止向市场提供相关技术,所以就算内部有参考,也很正常。
有意思的是,在 2018 年,有消息爆料硅谷最热门的增强现实手势识别初创企业之一 Leap Motion 在过去五年中至少两次传出被苹果公司收购的消息。
Leap motion 的手势交互
只不过,据说该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怒言 " 并没有兴趣加入苹果团队 ",还侮辱苹果公司,称其已经不再具有乔布斯时代的创新性,只会抄袭别人的创新。
总而言之,基于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 的眼动追踪和可能参考了 PrimeSense 技术的手势识别,Vision Pro 最具代表性的两项交互技术框架成功完成搭建,成为了产品主要宣传的关键功能之一。
Vision Pro 的另一项关键技术——空间计算,也不是苹果完全自研的。
2016 年,苹果收购了空间感知技术公司 Flyby Media。Flyby 的核心就是空间感知技术(V-Fusion),能利用移动设备强化人们对其周围环境的了解,让人们真正看到、理解现实世界。
这项技术直接催生了 Vision Pro 的核心功能之一:启动时的空间扫描(Room Scan),用于设置虚拟边界(Guardian),以及实现数字内容与现实环境的无缝锚定:例如将应用窗口 " 固定 " 在真实的墙面,或将虚拟物体放置在真实桌面并保持稳定。
Vision Pro 的空间锚点可以把虚拟物体固定在现实中的一个特定区域,锚定后即使退出程序重新打开,之前锚定过的物体仍然能够出现之前锚定的位置,除非用户手动删除锚点
与此同时,在该公司技术的支持下,Vision Pro 的安全防护功能还可基于实时更新的环境地图,自动识别障碍物(如椅子、墙壁)并生成红色警示边界,防止用户碰撞。
若无此次收购,Vision Pro 可能还仍停留在 " 悬浮屏 " 阶段,无法实现 " 环境与操作系统无缝融合 " 的颠覆性体验。
除了主打的无手柄追踪和空间计算功能以外,显示也是 Vision Pro 最拿得出手的特性之一。而其引以为傲的高分辨率、低畸变显示效果,都是由核心光学器件——超薄、高效的波导透镜带来的。
这项技术的源头可追溯至苹果于 2018 年收购的美国科罗拉多州创业公司 Akonia Holographics ——这家公司拥有 200 项与增强现实眼镜技术和显示相关的专利,并且已经成功在种子轮融资了 1160 万美元。
Akonia Holographics 最初专注于全息数据存储,但其拥有的先进光学材料和波导显示专利,为解决 AR/VR 头显设备小型化、轻量化和显示质量的关键瓶颈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苹果通过收购获得了其宝贵的知识产权和研发团队,奠定了 Vision Pro 显示系统的基础架构。
Akonia Holographics 确实是家神奇的公司。最初做全息存储的,后来转型波导显示,这种跨界本身就很少见。与此前 HoloLens,Magic Leap One 所采用的光波导技术不同,Akonia 公司的技术使用的是全息光波导:用全息光学元件代替刻蚀光栅,实现虚拟图像的引导。相比于光波导技术的刻蚀光栅,全息光学元件是通过双光束激光全息曝光的方式,直接在微米级光聚合物薄膜内干涉形成纳米级的光栅结构,因此在工艺上,全息光波导更加高效,成本较其他光波导技术也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Akonia 镜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解决了 AR 眼镜的 " 光学悖论 ":既要大视角又要轻薄,可在保持宽视角的同时保证镜片的轻薄厚度。
图为 VR 头显设备视野范围(FOV)对比图。有体验过 Vision Pro 的人士透露,其水平视场角(FoV)大致落在 100 ° 至 110 ° 的范围内
从以上信息来看,Akonia 镜片其实很符合 Vision Pro 对于镜片的需求。不过,Vision Pro 最终采用的并不是 Akonia 的全息光波导镜片,而是定制三片式 Pancake 透镜,是来自于玉晶光电的 3P Pancake 方案。有业内人士猜测,苹果对 Akonia Holographics 公司的收购,最终技术可能更多会应用于对 AR 眼镜的研发上。
据最新消息,苹果的首款智能眼镜正在研发中,支持触控和语音控制,最快将于 2026 年至 2027 年间发布。但这款智能眼镜还是没有屏幕显示功能的,真正具有屏显的 AR 眼镜则要等到 2028 年。也许到那时候,苹果收购的波导显示技术就能用上了。
延伸阅读:
《苹果首款智能眼镜需连 iPhone 使用,最快 2026 年发布》
《苹果 XR 产品矩阵曝光:三年研发七款,Apple AI Glass 及 Vision Air 头显计划 2027 年发布》
除了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收购,在内容生态,或者功能支持上,苹果也没逃开 " 收购 " 的套路:
2019 年前后,苹果秘密收购了以色列增强现实和计算机视觉公司 Camerai。这家公司的平台允许开发人员无需太多技术知识和编码能力就可以轻松开发 AR 和图像处理产品;
2020 年,以梦工厂动画项目起家的 VR 初创公司 Spaces 被苹果收购;同年,一家为 VR 头显提供体育和音乐会等实时内容的创业公司 NextVR 也被苹果收入囊中,而这些收购都有可能为 Vision Pro 提供配套的软件或内容开发。
此外,还包括通过收购德国 AI 初创公司 Brighter AI,提升 Vision Pro 的隐私技术——这家公司的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和模糊照片和视频中的人脸、车牌和字符;
Brighter AI 的隐私处理示例
从关键技术的眼动追踪,到手势识别,再到空间计算,再加上内容生态开发,不难看出,Vision Pro 的划时代体验,完全来源于苹果对全球范围内小公司的 " 精准狩猎 "。
划时代的成功,只靠不断收购小公司?
作为全球最值钱的科技公司之一,苹果是有资本的。几年前,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 · 库克 ( Tim Cook ) 在一次虚拟会议上告诉股东,作为公司收购狂潮的一部分,苹果在过去六年中收购了近 100 家小企业。
再往前追溯,iPhone 的两大难点,就是通过收购这类小公司实现的:其一是触摸屏,来自中国台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宸鸿,彼时这家公司研究的是当时还未成熟的 " 电容式 " 触摸屏技术;其二则是多点触控,这项技术来源于研究手势动作的公司 "FingerWorks"。
有了对这两家公司的收购,才有了后来的初代 iPhone,直至后来,这款智能手机在十几年间迅速辐射至全球。
很显然,苹果主打的是 " 拿来主义 "。通过收购全球范围内那些名不见经传,但专攻一项技术的初创公司,来弥补自身技术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更多的时候苹果不只是收购公司和他们的技术,连员工也会一起打包 " 买入 ",加入苹果进行对技术的进一步研发。这样的策略已经成功创造了 iPhone 这一代传奇,也正在创造 Vision Pro,甚至未来的 AR 眼镜。
苹果当然不是科技圈内唯一一个靠大规模收购小型创企来构建产品框架的公司:
Meta 一早就收购了 Oculus,才打造了如今的 "VR 帝国 ",抢占了先机;此后又接连收购 VR 健身内容开发商 Within、神经接口公司 CTRL-Labs 等,进一步构建扎克伯格愿景中的元宇宙世界;
索尼为巩固内容生态,将《命运》开发商 Bungie 纳入麾下;
巨头微软也花费了将近 4000 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知名游戏公司动视暴雪,这次收购也使微软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游戏公司……
科技巨头们最不缺的就是金钱,收购或许是他们获得技术最速通的捷径,但对于一些技术很牛,但又需要资金运转的小公司来说,可能被收购就是他们最终的命运。
但话说回来,能造出像 iPhone、Vision Pro 这样让全行业震惊的产品,靠的肯定也不仅仅是收购。
就拿 Vision Pro 来说,就算苹果收购了很多小公司,聚集这些公司的技术才完成了产品,也不能只看苹果 " 买了什么 ",还要看它如何将这些买来的技术进行 " 拼图、搭建 "。Vision Pro 超高清的显示和行业首创的无手柄交互已足够让业内震撼,可见苹果在技术上的究极钻研和创新才最重要。
多说一点
也许有人会问,苹果这样的公司能靠收购变得越来越强,中国的科技公司也能走这样的路子吗?
从理论上来讲当然能。收购无非就是靠家大业大,有足够的资本,自然可以靠收购别人的技术化为己用,壮大自身。远的不说,就说 XR 行业,字节就是花大价钱收购了 PICO 小鸟看看,去年又收购了开放式耳机品牌 Oladance,剑指 AI 眼镜赛道,最近也确实有消息爆料,PICO 正在研发一款全新的 XR 眼镜。
《字节跳动加入 AI 眼镜赛道,收购耳机品牌 Oladance 迎战苹果、META 等巨头》
《外媒爆料 PICO 正开发全新 MR 眼镜,仅重 127 克,技术路线类似 Meta》
但国内企业要想像苹果那样全球范围内地 " 狩猎 ",难度还是有的。相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巨头,国内企业想跨过收购并不简单,不仅并购进程较慢,如果并购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亏损也会更多。
因此,Vision Pro 的 " 诞生 " 之路,给予中国科技巨头的启示绝非简单的 " 买买买 ":资本、技术识别的能力、整合能力与对产品的定义缺一不可。资本只是一张入场券,将之转化为能让市场认可的产品,才是科技企业们追求的目标。
文 / 清月泠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扫码加客服微信
商务合作|
爆料投稿|
媒体合作|
往期精彩推荐
VR / AR 星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