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 AI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最初的互联网领域逐渐渗透到金融、医疗、教育、制造业等各行各业。这种广泛的应用拓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为 AI 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带来了新的热潮。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 "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致力于推动 AI 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被视作 " 新质生产力 " 的核心载体,市场预测,在 " 十五五 " 规划(2026 - 2030 年)期间,人工智能有望成为产业政策的核心关注点,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企业对于 AI 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心得到极大增强,纷纷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布局 AI 领域。
在技术突破方面,国产大模型取得了显著进展。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像 ChatGLM4、百度文心一言 4.0、讯飞星火等国产大模型,性能已接近 GPT - 4,并且在中文场景下表现出色,成本却大幅降低,部分模型还免费开放,大大降低了应用的门槛。多模态大模型,如华为盘古 5.0,加速了工业设计、医疗研发等场景的落地应用,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例如汽车造型设计从原本的 1 - 2 年缩短至数月。端侧 AI 硬件,如 AI 手机、AI 眼镜、AIPC 等也在快速普及,高通、小米等厂商的积极推动,使得端侧 AI 生态日益成熟。众赢财富通认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 AI 应用场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促使企业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投资,以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AI 应用场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在 B 端,行业赋能不断深化。在工业领域,AI + CAD、智能控制、机器视觉等技术优化了生产流程,实现了降本增效;金融领域,AI 赋能投研助手、财富管理虚拟人等应用,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医疗领域,AI 辅助诊断、新药研发等应用加速了医疗行业的发展。在 C 端,AI Agent 进入落地元年,在电商、教育、陪伴等场景中实现了流量变现。众赢财富通认为应用场景的丰富和商业化的成功,让投资者看到了 AI 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AI 相关领域。
AI 应用场景的拓展对算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国际数据公司 IDC 和浪潮信息发布的《2025 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5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将达到 1037.3 EFLOPS(EFLOPS 是指每秒进行百亿亿次浮点运算),较 2024 年增长 43%;2026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 1460.3 EFLOPS,为 2024 年的两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企业纷纷加大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集团,在 2025 年 2 月 24 日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三大运营商也积极布局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算力中心投资。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百亿级的中国电信临港信息园区将打造超级算力中心,可支持万亿级参数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北区)土建工程启动,建成后将推进算力数据平台建设;中国移动在 2025 年工作会议上强调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快释放 AI + 规模效应。
在应用场景拓展和投资升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一方面,随着大量企业涌入 AI 领域,可能会出现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风险,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AI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措施。
国内 AI 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正有力地推动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升温。这一趋势不仅为 AI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将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生深远影响。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共同努力,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确保 AI 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