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阅读专栏:第 13 期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13801295388
真正的机会,往往不是出现在你看到 " 新闻 " 的时候,而是出现在你身边 10% 的人开始不动声色地用了它的时候。
投资这件事,说到底,是一场关于眼力、胆识和时机的较量。既不是第一个冲进去吃螃蟹的人赢,也不是最后一个稳稳登船的乘客赚,而是那个看得准 " 潮水拐点 " 的人,悄悄布局,然后顺水推舟。
很多人对新概念的判断,只有两个极端:一是 " 听说火了 ",就一头热地冲进去;二是 " 等稳定了再说 ",结果只能吃别人吃剩下的泡沫和边角料。
但真正聪明的钱,往往埋伏在那个 " 临界点 ":不声不响,但已经悄然扩散;不被大多数人看见,却已开始改变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里有个经典观点:当你朋友圈里,有差不多 10% 左右的人开始讨论一个新产品、新技术,别当作巧合,那可能就是一个信号。这说明它正从 " 早期尝鲜 " 迈向 " 结构性传播 ",是整个系统进入自我强化的前夜。
20% 的渗透率,则通常意味着临界突破即将发生,增长的斜率将变陡,热钱会迅速涌入,估值也将膨胀。但此时进去,你已不是在 " 识别价值 ",而是在参与竞价,风险回报比不再厚道。
你再回头看今天的 AR/VR、元宇宙扥概念,尽管前些年炒得很火,但是你发现身边的人根本没几个人在用,那说明并不是好的投资时期。有的技术,尽管声音并不是那么大,但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悄悄在几个垂直场景里扎了根。它们像是探路者的 " 篝火 " ——告诉你技术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开始考虑 " 落地的可能性 " 了。
但记住,成熟的投资人,从不赌创新本身。他们更愿意问自己三个问题:
谁会第一批离不开这个技术?
他们会在哪些场景下真正沉淀?
什么时候,它会从 " 可有可无 " 变成 " 非它不可 "?
答案清楚了,机会也就清楚了。
小注
此篇所录,出自所著《新商业思维》(第一辑)。并于原稿之上,多有略微删润,以增益其义。
套书共六辑,洋洋洒洒百万余言,以 " 短阅读,长思考 " 为成文原则,广涉商界诸般思维,常有洞见。然书成之后,阅者寥寥。虽或有读者妄语曰:" 读此六卷,世间再无新思维;纵有新意,亦不过换汤而已。" 此言或讥或赞,不可尽信。然有友人劝曰:" 观点思维若不传,终将珠玉蒙尘,实为可叹。" 余闻此,颇感其言有理。且其已久无再版,市井难寻,欲购亦不可得。
故此立志,将以数载光阴,择时细述,陆续刊布。惟愿诸君偶有所得,一言半句,能启思路,便不负笔墨一场。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 咨询合作|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隶属于华夏基石咨询集团
※ 咨询服务领域 ※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中国领先的实战型、陪伴型咨询服务机构
地址:北京中钢国际大厦 A 座
投稿、转载及开白等:87824329@qq.com
咨询合作:13801295388(微信同号)
业务咨询合作扫码
衷心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及时分享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共同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