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天塌了,内娱要翻拍《潜伏》了。
据国家电影局最新备案、立项公示,电影《潜伏》已经立项,影片内容角色与我们熟悉的《潜伏》无异。
可见翻拍,是板上钉钉了。
这消息不是惊喜,更像惊吓。
选角已经够让人担心,何况还有改编的难点。
毕竟,按照如今剧情改编的通用逻辑,真怕要走向《一个厉害男主与他若干红颜间不得不说的事》。
而实际看过《潜伏》的都知道,它的经典之处绝不仅在于余则成,还在于三位女性角色。
勇敢无畏的独立女战士左蓝(沈傲君 饰);
被新思想拯救获得重生的晚秋(朱杰 饰);
还有身心都像牛一般强壮的翠平(姚晨 饰)。
正因这三位来自不同背景,却又因同样信仰交织在一起的女性,整部剧才如此饱满,打动人心。
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进入尾声,看似平静的局面下暗流涌动。
余则成(孙红雷 饰)本是军统情报处人员,促使他前往延安学习,并以地下党身份重返军统潜伏的关键人物,名叫左蓝。
哪怕在 " 时间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就不停 " 的 17 年后,左蓝依旧是无数观众心中 " 温柔又坚定的革命者 " 的代名词。
彼时,左蓝和余则成相知相爱,且已计划结婚。
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同信仰的人相爱,总是要面临着重重阻碍。
而不论是在爱情中,还追求理想这件事上,左蓝都显然是余则成的 " 引导者 "。
关于爱情,她热烈直接," 不求手上有金,但求心里有人 "。
关于信仰,她亦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追求。
两人讨论婚期时,余则成觉得日本投降就一切太平了,还念叨着马上就可以结婚了,会很快的。
左蓝却十分清醒,反问他:" 抗战结束后,真的就可以天下太平吗?"
她看得明白,深知余则成也同她一样,憎恨日本人,希望百姓过上好日子。
她劝解余则成,希望对方了解局势,加入革命;迫于时局转移到延安,她仍在为信仰而努力。
重逢后得知余则成已是同一阵营,和那句 " 走上这条路都是为了你 " 相比,她更为对方 " 已经是一个有信仰的战士 " 而甜蜜。
左蓝的故事,相比很多角色篇幅并不算长,却总让人难以忘怀。
出场时她是眉眼温柔,目光坚定,穿着一身格子旗袍,公开发表进步文章的热血女青年;
后来她成为军调代表,随处可见的男性领导身影中,永远有左蓝的一道光芒。
她看重每个并肩作战的伙伴,即使知道可能付出生命,也为了掩护战友前往。
最后危急关头中枪,第一反应仍是冷静回答,掩护翠平撤离。
直到看见翠平放心离开,左蓝才倒在了冰冷的街上。
没有一句遗言,谁也不知道她最后在想什么,就像那个年代的许多战士,无声地离开。
充满女性力量,为了信仰始终抱着必死的决心,左蓝始终是很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
就像那句台词说的,这个女人身上的任何一点,的确都值得去爱。
和左蓝性格、际遇完全不同,晚秋的身上又带着完全不同的气质。
漂亮,精致,颇具浪漫主义气息,人物特点用七个字概括:没别的,就是忧伤。
能写诗,有文化,对懂自己琴声的余则成一见钟情,陷入真爱邂逅的粉红泡泡里,便要义无反顾。
看她时很难不代入翠平视角:说话娇软又带点俏丽爽快,脸蛋白白嫩嫩像 "
小妖精
"。
可要说她很新潮、够前卫,还是想浅了。
" 就是新时代挡了路,要换做以前我做小也就做了 "" 我这贼,只惦记,不偷 ",都是晚秋的名言。
一开始,还以为她是 " 绿茶 ",每天柔柔弱弱地大放厥词,后来发现她其实是真 " 疯 "。
看到喜欢的人有老婆,她做小都愿意;喜欢上喜欢的人的老婆,她做丫鬟那也成。
别人不理解,认为都结婚了还惦记别人不对,她又灵活回怼:封建。
晚秋有着自由的灵魂和鲜活的生命力,只不过她的生命力,是被困住的,始终找不到出口。
母亲因父亲的背叛自杀身亡,她自己寄人篱下,为了让 " 汉奸 " 伯父一家得以保全,求余则成当 " 靠山 "。
聪明但没有主心骨,美丽却没有谋生手段的她,如同一叶浮萍。
为了生存嫁人后,她潜意识想对抗这一切,偷偷吃避孕药,渴望着自由。
直到丈夫出轨并家暴,她才明白别人无法拯救她,更忍不了尊严被践踏。
像母亲一样,晚秋选择了自杀,仿佛只要结束了生命,就能结束一切。
正因为这个人物聪明却又善良,娇弱却又反叛,她的成长也是整部剧最动人的情节之一。
起初她喜欢翠平和余则成,是喜欢他们的人格都更强大独立,有信仰和未来,而自己还没有。
直到绝望之际,她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
这是从前近乎没有主见的晚秋,第一次真正为自己的命运做选择。
等到再度归来时,她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为革命事业斗争的战士。
看着一个随着命运漂泊的人,拥有走下去的勇气、独立的人格,让人怎么不惊讶动容。
三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中,翠平是最后一个出场的。
她是游击队长,本名陈桃花,临危受命代替妹妹陈秋平,以余则成 " 乡下妻子 " 的身份进入局中。
翠平是整个剧的意外,一出现就打破了紧张急迫的剧情节奏。
毫不内耗,平等地 " 攻击 " 一切不理解的事物,穿旗袍说是 " 没缝完的 ",吃西餐是不如 " 捞面条 " 的 ……
睡衣是当工作服一样穿的
那样危急又隐秘的潜伏任务里,她的粗枝大叶,像一块随时待引爆的炸弹。
做地下工作,力气有余,缜密不足;说文化素养,大字不识,更别说什么新派诗歌。
就是夸她像林黛玉,也只得个 " 在哪儿认识的野女人吧 " 的评语 ……
那观众为什么爱她?大概是,她实在勇敢又无畏,善良又真诚。
从剧情来看,她的出现——格格不入,确实有;不合理,不存在。
一方面,她符合余则成 " 山里头来的大字不识的老婆 " 人设,浑然天成;
另一方面,她的力气,大胆和不拘一格,都是她日后工作的重要手段。
正是因为她总是不按套路出牌,所以敌人始终拿捏不准她的身份。
毕竟很多时候,再精心设计的弯弯绕绕,不如敌人对你根本不设防来得更快。
翠平,早期无人机理论提出者
表面看她在站长一干人等那得到的评价,有 " 傻瓜 "" 悍妇 "" 蠢得挂相 " 不一而足 ……
《翠平 NBA 巨星半场结算画面》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女人,文能靠一张麻将和暗号传递消息,武可靠只有半个枪把的枪练成神枪手。
一脚让马奎差点上西天的是她,一枪精准爆头陆桥山的还是她。
一颗手榴弹贯穿始终
如果不是她临危受命执行刺杀任务,在余则成受困之际传递情报,潜伏不可能如此顺利。
很多人喜欢翠平,还喜欢她的有情有义。
余则成批评她没事,但要是误解山里队伍的话,就一定要他道歉,不许抹黑战友的付出。
工作能力,更是不用多说。
诚如余则成说的,从穿过枪林弹雨的游击队长,到深思熟虑、虚与委蛇的军官太太,翠平的到来,本就是一种牺牲。
零经验加入潜伏任务,尝试理解情报工作,摸索掩饰自己的身份,认字、练字、解码电报 …… 所有转变都太不容易,可她都做到了。
为自己骄傲的翠平
三位女性在乱世之中,身处不同的位置,都在与命运抗争着,为拯救更多人而努力。
每一个她,都在谱写属于女性自己,属于那个时代的史诗,这样的她们不是那么好复制的。
得承认,从剧情呈现来看,三人都是因余则成的任务而产生了交集,甚至还有点 " 情敌 " 设定。
其实,这样的角色连接,很容易演崩,毕竟大家看起来应该是 " 对立面 " 上的人。
但动人之处在于,她们之间从未有过比较,反而互相理解支持。
晚秋丈夫对她动手,是翠平第一时间出手,赶走男人,为晚秋包扎。
霸气翠平的女性互助
已婚的晚秋说自己还惦记余则成,翠平气她不可理喻,又心疼她和自己一样,很可能没结果的单恋。
所以到现在,还有人在看《潜伏》后评价:翠平和晚秋的关系,比现代还现代。
翠平生病时,晚秋又一直守在身边照顾,带她看医生,给她端水送药。
得知余则成和翠平是假夫妻,亦没有告发,决定去往延安还叮嘱翠平勇敢追求爱情。
美好如她们,都希望对方能够达成所愿。
至于翠平和左蓝,什么误解,争风吃醋更不存在。危急时刻,翠平第一时间赶到,提醒左蓝有埋伏,由衷钦佩她的能力。
左蓝牺牲后,得知左蓝和余则成相爱,翠平伤心不已,气余则成让左蓝带着遗憾去世。
" 我要是知道你们是这种关系,我在她牺牲前就会告诉她,我跟你是假的,你肚子里只有她。"
观众愿意相信,即使没有余则成,她们也会因共同的理想相遇,惺惺相惜。
不止她们三个,剧中其他女性与女性关系的刻画,也都十分出色。
站长太太梅姐,向来不喜爱 " 小资 " 的马太太,得知她落了难仍想着去探望。
和翠平之间,因为相似的出身彼此共情,两人以真心相待,对方也是以真诚回馈。
还有从未出场过的陈秋平,在翠平口中和留下来的资料里勾勒出了鲜活壮丽的一生。
比翠平更大胆,机智勇敢,上过学,有文化,很早参加革命,在执行新任务的途中牺牲 ……
整个故事中,观众看到了女性之间动人的情感,有战友情,有欣赏之情,有友情。
她们自己尚在危险的处境中,还在对其他女性抱有同理心,讲述着女性间的无数可能,还有什么比这更难得?
距离《潜伏》开播,已经过去 17 年了,观众担心它被翻拍,也是怕毁了记忆中的经典——
原作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加上如今的翻拍习惯,极易导致翻拍成狗血 N 角恋。
然后 " 顺其自然 " 地,三位优秀的女性就变成了男主的附庸。
哪怕是在 " 大女主 " 作品被频繁讨论的当下,女性的爱情也常常变得奇怪,要么毁灭角色个性,要么喧宾夺主,要么生拉硬拽 ……
在《潜伏》中,女性角色们生动鲜活的感情和成长线,并不冲突,反而更加动人。
左蓝和余则成因为相似的三观走到一起,她是余则成的精神领袖,启蒙并影响他加入了革命。
左蓝面对爱人的挽留,仍坚定选择理想
翠平传递的信念让余则成坚定了信仰,也让观众对她女游击队长到地下工作者的转变记忆犹新。
感受下《双枪林黛玉》的魅力,太行山第一巴图鲁向您致敬
晚秋是被新思想救赎的女性,最后成了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并奋斗终生。
晚秋的第一次出场和开始执行任务时的变化
一路走来,她们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的缩影。
有迷茫,有觉醒,有勇敢,有付出,有为更多的人奋斗的决心,不比任何人差。
何况难得的是,她们的爱情也是如此动人。
余则成,大鸡蛋,我煮你
由衷的欣赏,革命的情谊,共同的理想,并肩战斗中养成的默契。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最后,翠平抱着孩子,站在山上望着远方,因此被许多人说 " 望夫石 ",其实感觉是不合适的。
联想之前的一段剧情,翠平和余则成,提到牺牲的同志和家属。
余则成害怕和翠平相爱后牺牲,翠平恐怕也会伤心欲绝,活不下去,可翠平说:
" 参加革命的人谁没想过死啊,离开男人就活不下去了吗?那些寡妇没人像你说的那样。"
还有最后撤离时,翠平前一秒还在留恋,下一秒利落起身,装手榴弹,穿衣出门。
尽管他们都知道,这一分别就是生死难料,可能此生都无法再相见。
纯粹共产主义战士的底色在这一刻达到极致,那些渲染为为爱痴狂的女性形象,成为虚妄的幻象。
即使余则成不再回来,已在镇里成了 " 主任 " 的翠平也会继续自己的事业,这毋庸置疑。
悲伤尽管来吧,但要尽快过去
革命与反动,西洋与乡土,城市与农村。
《潜伏》中的女性角色们,在细腻情感的刻画中呈现,也在宏大的行动叙事中逐渐展开。
从个人塑造,到女性情谊,到她们的爱情,乃至一生都无法复制。
这也是观众对她们念念不忘的原因:我们永远会为鲜活有生命力的女性心动。
这样的经典,如何能轻易复制得出来?那样有生命力的、坚强勇敢的女性角色,何时才又能再看到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