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d Things Guy
利维坦按:
眼泪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的确是某种我们人类的适应性行为的体现,虽然在流泪的过程中当事人并不觉得这是一种策略或者计算,但从演化的角度看,它确实是有成本的。另一方面,眼泪又具有迷惑性,因为有时候我们实在难以分辨,究竟是哭者知道对方最害怕看到哭泣的人而流泪,还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在哭泣。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你也许曾在看电影时或听到某些新闻后忍不住落泪。而你也许还会偷偷擦掉那些泪水,生怕显得过于感性。正如那首爵士经典歌曲所唱,"Cry me a river"。但情绪性流泪真的意味着非理性吗?
现代进化生物学对此有了新的解读:情绪性泪水——就像推理能力和其他心理特质一样——已经被自然选择在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无情地优化过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眼泪是理性的。作为在特定情境中提供优势的适应性行为,它们具有生态理性,并充满了策略计算。
要弄清泪水带来哪些好处,便需要使用进化科学家所说的 " 适应性分析 " ——一种类似于成本效益的计算方法(我们与阿斯米尔 · 格拉查宁 [ Asmir Gra č anin ] 合作,最近在《进化与人类行为》 [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 期刊上发表了一份正式的分析) [ 1 ] 。进化,就像商业活动一样,是基于一个严格的底线运作的。开发、维持和运作某项适应机制是需要物质和代谢成本的。如果这些生物机制带来的收益超过成本,它们就会持续存在于该物种中;反之,若收益不足,它们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就像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洞穴鱼逐渐退化了眼睛。
大约在 3.6 亿年前,两栖动物为了防止眼睛在陆地上干燥而进化出了泪腺。通过基础性泪水和反射性泪水来润滑并滋养眼睛,似乎已经足够有益。但情绪性泪水能带来哪些足以抵消其成本的好处呢?
---
情绪性泪水似乎是对古老泪液的一种 " 再利用 ",赋予其新的、有价值的信号功能。它们具有一些良好的信号特征:不会永久存在;产生和停止都很迅速,因此能够清晰地标示出瞬间状态或事件;而且它们引人注意,因为人们往往会专注于他人的面部,尤其是眼睛。作为身体痛苦的指示器,泪水可能比其他内在或外在线索更容易被察觉。这些背景条件可能促使人脑进化出了一种机制,使个体能够通过流泪来表达自身的痛苦,并使观察者能够通过泪水判断对方的情绪困扰。
情绪性泪水作为无声的痛苦信号,其功能从其诱因中也能看出端倪:当前的、预期的、回忆的或想象的负面事件——死亡、分离、被拒绝、受伤和饥饿。(当然,泪水也可能因正面事件而流下,例如婚礼、分娩、庆祝、善举、成就和艺术表演——我们稍后会回到这一现象。)
另一个表明情绪性泪水具有沟通功能的线索是:它们更常在他人面前出现。例如,父母们都知道,人们常常会等到有支持者在场时才哭出来 [ 2 ] 。此外,有伴侣的人比单身者哭得更多 [ 3 ] 。尽管孤独的人自述幸福感较低,但他们的流泪次数却少于那些感到社交联系更紧密的人。这些事实表明,情绪性泪水是一种无声的求助信号,而不仅仅是痛苦的表现。促使他人停止伤害你,或者在你与第三方的冲突中提供食物、援助或支持,可能正是情绪性泪水 " 物有所值 " 的方式。
© IceGif
要在世代之间持续存在下去,信号也必须通过接收者的考验。如果接收者不能将情绪性泪水解读为可信的信号(例如:痛苦),那么泪水就无法产生净收益,也就会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情绪性泪水之所以至今仍被视为可信,可能是因为假装流泪并不容易(尽管训练有素的演员和一些具有操纵倾向的人可以做到)。
而且,虽然流泪可能会带来帮助,但长期爱哭会使人显得软弱无能——在成年后尤其不受欢迎。英语世界对爱哭鬼、戏精、胆小鬼、懦夫、玻璃心、娇气鬼、优柔寡断者等类型的人可并不友好。因此,有一种内在的机制让他们避免过度哭泣。此外,泪水会模糊视线,使人在冲突中更难战斗或逃跑——这在生物学术语中是一种 " 负担 ",或称 " 代价信号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维持情绪性泪水的可信度。
泪水传达的信息本质上是关于 " 价值 " 的——更具体地说,是流泪者对其自身所经历的内在或外在事件的评估。再想想人们通常为何流泪:你可能会在配偶抛弃你时哭泣(但不会因为他们出门买东西);如果停电导致 800 美元的冷冻食品报废你会哭泣(但不是 2 美元的);如果你摔断了大腿骨你可能会哭(但不是划伤了大腿)。能引发哭泣的负面评估必须超过某个阈值。正面的情绪评估也是如此。你的孩子达到一个文化上意义重大的成长里程碑时你可能会哭(但不会因为他们学会了一个新词而哭)。
英国温莎,人们在观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 Mary Turner/Panos Pictures
这一切或许听起来理所当然,但那只是因为人类拥有复杂的评估机制和沟通能力——而我们也默认其他人类同样具备这些能力。正因如此,当你看到孩子脸上滑落的泪水时你会觉得意义非凡,而当你看到车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时你却毫无感触。
泪水表达的不是 " 评估 " 本身,而是为达成某种目的——为了影响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有利于流泪者本身。例如,流泪可能会让你的男朋友停止做某件惹你烦的事。而我们何时、向谁流泪,也都有一套精细的 " 计算规则 "。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计算并非像解决微积分问题那样有意识或刻意地进行。但大脑仍然会自动执行这些计算——就像视觉系统利用双眼视差从二维视网膜投影计算物体的深度一样,这一切都不需要观察者付出任何努力或意愿。
其中一个特别有趣的情形是:当泪水的预期接收者正是令流泪者痛苦的源头时。若流泪者处于劣势或能力不足,可能无法强迫对方停止施加痛苦。但对于这样一个处于低位者来说,事情也并非全然无望,因为他们可以用泪水来发出一种含蓄的间接威胁,大致传达这样一个意思:" 减少你对我造成的伤害(或给予我更多好处),否则,因为你的命运与我息息相关,你将因我持续的痛苦而间接受到影响。"
© WiffleGif
这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请求,想要真正获得帮助,必须满足许多条件。泪水的接收方必须将其解读为真诚,认为流泪者确实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有能力提供帮助,且最重要的是,重视流泪者的福祉。此外,接收者还必须认为,帮助比不帮助更有益。
目前关于流泪与哭泣的研究文献已相当丰富,研究发现,人们确实是在这种情境下流泪的。例如,研究表明,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承受了更大的代价时,更容易流泪。在泰国的护士群体中,当她们因照护责任而感到不堪重负时,流泪的概率更高。与之相应,观察者也更容易根据泪水来判断对方的痛苦程度。在法庭上,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流泪的孩子(相比于没哭的孩子)遭受了性侵 [ 4 ] 。
其他研究则展现了 " 人际价值 " 的作用。例如,例如,与流泪的陌生人相比,人们更倾向于为流泪的朋友提供更多的支持 [ 5 ] 。爱流泪的人内心深处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没有反应的观众面前往往不会哭得那么多。例如,孩子们在父母面前(而不是在同龄人面前)更可能表达悲伤,包括流泪,这与他们与父母或朋友相处的时间多少无关。
那么,快乐的泪水呢?这种泪水在流泪事件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与其说这类泪水是为了促使立刻采取行动,不如说是为了让观察者意识到流泪者重视某些正面事件。因此,泪水不仅能表达痛苦,也能传达感激、自豪以及情感联系。快乐的泪水也可能具有对流泪者有益的信号功能。通过标记某一经历为深具意义,这种泪水能够引导观察者更准确地理解流泪者的价值观与优先级 [ 6 ] 。进而,引发一系列响应行为——例如个性化的礼物、更多支持或亲密关系的确认——这些都能让流泪者受益,并强化社会纽带。
观察者通常能够根据情境来区分正面还是负面情绪引发的泪水。例如,如果你看到朋友在观看艺术表演时或站在大峡谷前流泪,这些泪水大概率反映的是正面的情绪评价。
我们还可以用 " 适应性 " 视角来回答更多关于泪水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哭?适应性理论认为,攻击性较弱、资源较少的人更倾向于容易哭泣。事实上,在各文化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流泪,儿童也比成年人更容易流泪 [ 7 ] 。
© Tumblr
那么人们在流泪时发出的声音呢?当观察者看到他人流泪时,往往会进一步评估流泪者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帮助所需的成本等。但流泪者自己也会进行 " 审计 "。例如,他们希望知道目标对象是否注意到自己的泪水,并理解其所传达的痛苦信号。如果没有,流泪请求可能就需要调整或加强。啜泣、低泣、抽噎等发声行为,可能正是用来强化信号的一种手段。
如果流泪与哭泣确实如我们所说具有社交功能,那你可能会问:人们为何有时会独自哭泣?
事实上,许多被认为服务于社交目的的适应机制,例如语言,以及愤怒、羞耻等情绪,在个体独处时也会被激活。模拟、规划与心理校准可能是这类适应机制在 " 独自模式 " 下被激活的原因。例如,对灾难性事件的逼真想象可能引发悲伤与泪水。
© Digital Spy
情绪性哭泣的社交功能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何有时会试图抑制自己的泪水?我们的答案是:人类是复杂的个体,泪水虽然能引发帮助,也可能让他人认为你软弱无能。此外,虽然泪水可能唤起他人的援助,但观察者也会设法识别并排除那些带有操控意图的求助行为。
正如我们的同事大卫 · 平索夫(David Pinsof)所指出的,压抑泪水的行为或许可以帮助流泪者隐藏其试图利用他人善意的动机。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数据支持这一点,但也许压抑的泪水反而比毫无保留的哭泣更能获得支持。
所以,下次你在看电影时流泪,或者看到有人因坏消息而哭泣,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些泪水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复杂性。它们反映了进化上古老的评估机制与情绪系统,是在引导我们作出适应性行为的结果。从物理层面来说,泪水不过是由水、电解质、蛋白、油脂和酶构成的混合液。但同时,它们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信号系统,对我们维系社会关系的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1 ]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90513825000017
[ 2 ]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10-018-9312-8
[ 3 ] psycnet.apa.org/record/2013-02266-000
[ 4 ]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5213403002175
[ 5 ] psycnet.apa.org/fulltext/2024-28988-001.html
[ 6 ] psyche.co/ideas/theres-something-in-my-eye-the-real-reasons-for-happy-tears
[ 7 ]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96002644
文 /Daniel Sznycer、Debra Lieberman
译 /tamiya2
校对 /tim
原文 /psyche.co/ideas/the-hidden-calculations-that-determine-whether-you-will-cry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 tamiya2 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