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香港的话题都挺火的。港股火,香港虚拟资产交易牌照火,稳定币也火,就连儿时的港星都是。
前 TVB 当红小生(饰演过《鹿鼎记》康熙)的 53 岁的马浚伟,攻读北大 EMBA 后跨界任香港新城广播行政总裁;47 岁的 TVB 男演员姚亦澧在长沙街头经营咖啡车,结合 " 港剧情怀 " 标签打造网红摊位,白天卖咖啡、夜间直播。
之前还有江华卖保险、沈震轩开网约车、蔡淇俊和陈思齐摆摊卖鸡爪的种种尝试。我们老祖宗预测过,人的一生中可能要面临 384 个变化时刻(爻),一切皆有可能。
最近 54 岁的陈慧珊以教育博士的身份重新出现,也是令人眼前一亮,不禁感慨人生的终极追求可能是沉淀思想精髓,把毕生所学传授后人。这也契合我一直研究的 " 五十岁,还能做什么 " 的主题。
而 51 岁的吴彦祖也在上海活动已久,他喜欢拍人物,美女和环保工人都在他的观察中,他甚至悠然地体会起中年人坐在商场椅子上的那种心境;前阵子,直播带英语课,圈了一波 " 师奶粉 ",这阵子在上海又开设了两家商贸公司。
这两个人纷纷转型 " 英文老师 ",觉得甚是巧合,便决定写一下。可能这个时代,提升每个普通人认识复杂世界的维度、心智和审美,已经成了刚需。最近那个在我院友师兄陈行甲先生新书发布会上出现的建筑工人,就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平视世界并且深刻理解世界的权利、眼光和能力。
所以啊,人生越是感觉无可奈何,越在下坡路上,越要有一种安静的反思力量,以强大的身心,循此苦旅,以抵繁星。
人生么,来时像水,去时像风,关键就是搞清楚源头和方向,多想办法玩转困境和问题,折腾到老,探索到老,好玩到老,平衡到老咯。
波斯诗人奥马尔 · 哈亚姆(大约生于 1048 年)曾说," 善良与邪恶,是人性的本质;欢喜和悲伤,是命运和天意;请不要将它们看作是天堂里的轮回。你自己比命运的车轮管用千倍。"
我非常喜欢关注人生变迁、契机、转型和潜能,总在想人如何长出 " 生存发展的新维度 "。所谓 " 了解即靠拢 ",写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的人之后,越发相信,精神层面大家可以随时聚拢。
陈慧珊,1971 年 5 月 30 日生于中国香港。哎呀,她是双子座啊,风向星座探索世界,就是不停试错模式。看她的学术历程——美国波士顿学院传理系本科,后获得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我们 80、90 后就是在港台剧、韩剧中长大的。我听得懂广东话,一是因为有香港亲戚经常回来探亲,二是最喜欢刷港剧。
了解陈慧珊的发展史,探寻她的源头,她原来想过继承父业学习舞蹈,也尝试过在美国当记者,后来决定独自回港闯荡。1996 年她签约 TVB,从明珠台新闻主播转入戏剧组是巨大的突破。25 岁,人生开始了冒险之旅,有了重大突围。
在《壹号皇庭 V》 ( 1997 年 ) ,她饰演欧子强(Irene)一角开始崭露头角。这种知性、独立、专业的形象马上深入人心,迅速获得关注。
而最经典的代表作《鉴证实录》系列 ( 1997 年首播 ) ,她饰演法医聂宝言(Dr. Yvonne),这个形象冷静理性、专业干练、独立自主,穿着考究的职业套装,打破了以往 TVB 女主角的刻板印象,成为新一代职业女性的标杆。我们至今脑海里都可以回忆起她在尸体旁的形象,哇,女人可以这么酷。
聂宝言这个角色将她推向了事业巅峰,这种知性,永不过时。我们小时候的白领职业榜样就是 " 港女 ",她们独立、好学、清醒。所以现在很多短视频上那些港女发言,都被认作是女性主义先锋。
我们 80、90 后,其实还是可以靠自己短暂改命,看着港女不仅可以像陈慧珊一样 " 霸气决断清醒飒 ",也可以像舒淇一样 " 松弛柔软自洽酷 ",我们也深受鼓舞,努努力,读最好的大学,去一线城市,开创自己的事业吧,即便你身在泥潭里依然可以这么做。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朴素的女性发展信念来源吧。
到了新世纪,她依然有突破,比如在《妙手仁心 II》 (2000 年)里饰演律师江新月(Annie),再次强化了其精英职业女性的形象。她曾多次获得 " 我最喜爱的女主角 " 等 TVB 颁奖礼重要奖项,并且成为 TVB" 四大花旦 " 之一,代表了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香港职业女性的理想形象。
2002 年,她 31 岁,决定给自己加入第二曲线,开启音乐之旅,2003 年,发行首张专辑《爱得起》。多元化表达是人性开发的必经之路,只有多元尝试之后,才有自己的 " 括囊之智 ",去收拢和聚焦自己真正想要的部分。
音乐之旅失败之后,2003 年,她尝试内地市场,出演《十三姨与黄飞鸿》,2005 年,凭借《冲上云霄》夺得 TVB 马来西亚星光荟萃颁奖典礼我的至爱女主角。
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意外随时会来。斯坦定律告诉我们," 如果某件事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它就会停止。" 她的演艺事业迎来挑战。
丈夫钟家鸿公司破产,经济陷入困境。后来她也因为怀孕及长期工作劳累导致内耳不平衡,严重影响健康和工作。2007 年,短暂复出拍摄《波士早晨》(原名《波士的早晨》),但该剧拍摄过程波折,最终被雪藏多年后才播出。
沉寂五年。2012 年,41 岁的她重返校园,在香港大学修读英语硕士,然后继续修读教育学博士。2019 年正式成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2022 年,51 岁,她创立教育平台与教育节目《放学后》。
自己主动转型的尝试,跟经历低谷之后从内心里涌起的深刻反思之后的抉择,意义是不一样的。人是自己把自己变法出来的!31 岁、41 岁、51 岁,每十年,她一大变。据说,她在沉寂期间和读硕士博士期间,曾在深圳担任英文老师,直到 2017 年才离开。人呢,真的要安静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想明白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潜龙勿用的意义,其实是要做最极致的准备。
如今,她重新出现,跟老搭档林保怡也一起频频露脸,可能要重拍《鉴证实录》新系列。生命不息,发展不止。
再说说吴彦祖。很多人都说,就算是顶级神颜一代男神,在家里待久了也会被老婆女儿嫌弃,只能坐在商场椅子上休息。当明星回归日常,没有分别心之后,你会发现精神世界是天,生活方式是地。天地合一,才是生命本然。
吴彦祖,本来是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系的,可见,不是演员本行业出身的,反而能带来巨大的惊喜。
1997 年,香港回归期间,他赴港旅行,因经济拮据兼职模特,被导演杨凡发掘。1998 年便主演电影《美少年之恋》,饰演迷茫的同性恋警察 Sam,凭借雕塑般的外形和忧郁气质一鸣惊人。
所以,他的出现,也是惊鸿一瞥,打破了传统阳刚审美,以中性化的 " 脆弱美感 " 开辟了新戏路,成为香港影坛罕见的气质型偶像。
当转型和突破成为常态,标签一来,无所谓,自己反标签就好了,一直斜杠,一直新增标签。其实,人就是可以成为百科全书派的,自己的心力和能量够不够自己活出新边界是关键。
偶像要变实力派,通常要通过各种作品的试错,好在他成功了。《新警察故事》(2004)里,他饰演疯狂反派 " 关祖 ",以极端暴戾的角色颠覆过往形象,斩获金马奖最佳男配角。脆弱美,重新变成阳刚美,也是有新意的。
《旺角黑夜》(2004)中,他饰演底层杀手 " 来福 ",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挣扎与悲情。生命到了一定环节," 利他 " 的意义必须展现。
在其他电影中,他用形销骨立的表演彻底粉碎 " 颜值束缚 "。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变化,才能把 384 个变化主动消费掉一部分,不可测的部分才能变少。
他通过主动 " 毁容式演出 ",拒绝商业偶像路线,通过复杂反派和边缘角色证明演技。颜值,性感,这些最核心的部分,反而要藏匿起来,才更有价值。当颜值不用变现的时候,才有它最强大的光辉。
2009 年,他进军国际影坛。在《窃听风云》系列(2009-2014)中饰演高智商精英,确立港产商业片核心地位;在美剧《荒原》(2015-2019)中担任主演兼执行制片人,打造首部中国功夫元素的西方末世剧集,以制片人身份主导创作,推动东方武术文化在西方主流平台的传播。在《魔兽世界》(2016)中饰演古尔丹(通过他的动作捕捉),突破亚裔演员在好莱坞的奇幻题材限制。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寻找新亮点。这样才能让自己周身光亮。到一定时间,人都会自动回归源头和文化。他果然在 2010 年拍了纪录片《筑梦天下》主持建筑类节目,重拾专业背景探讨城市文化,对啊,人生的每一步路,每一个所学,其实都有安放之处,只是看你自己珍不珍重。
他在 2013 年创立武术俱乐部,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反击 " 中国功夫已死 " 论调。人到一定的阶段,就要往上走,利他之后,国家情怀,传世文化情怀也是必经之路。
该回归的时候回归,该复苏的时候复苏,这些年,他也回归过港式警匪片,在 2020 年《除暴》里饰演悍匪 " 张隼 ",掀起华语类型片复苏热潮。
他曾多次为美国亚裔遭歧视发声," 呼吁全美华人,共同抵制种族歧视 "。顶级皮囊之下,亦可承载顶尖的野心与脊梁。
陈慧珊和吴彦祖的人生轨迹,有超越娱乐圈表象的东西,就是以高起点跨界者身份打破行业桎梏,最终在身份重构与文化反哺中完成自我超越。
其实,专业背景不是枷锁而是跳板,系统性思维就是人与人相区别的最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认知维度是可以降维打击的。
人都是要经历反脆弱修炼,才能将危机转化为升级契机。陈慧珊在耳疾与家庭变故后,将 " 健康危机 " 转化为攻读硕士的驱动力,把 " 职业低谷期 " 变为学术沉淀期。什么时候去攻读硕士和博士,什么时候重新学习都不晚!只要有心力改变!对于我们三四十岁的人来说,这一点请谨记!在 " 飞高跌痛定律 " 之下存活,可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吴彦祖则在母亲病逝后暂停演艺事业,用 " 悲痛能量 " 推动武术修行(习练形意拳),最终反哺于《荒原》的动作美学设计。人生不要浪费任何意外和危机,如果一个变化和意外降临于你,你必须生出三个新变化来。不执着于恢复原状,而是 " 借势切换赛道 ",将损失转化为新领域的入场券。
陈慧珊与吴彦祖,拒绝单一身份标签,打造 " 可互相赋能的身份矩阵 "。在垂直领域积累势能后,主动向源头领域注入新规则。所以精英跨界者的破界公式——
高维认知 × 危机转化力 + 身份复利效应 × 文化反哺意愿 = 可持续的突破性成长。
真正的突破不在于 " 成为谁 ",而在于不断打破 " 只能成为谁 " 的预设。他们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对 " 人类潜能边界 " 的一次拓荒实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