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地效飞行器的首张完整照片已经曝光,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是我们首次全方位目睹这架神秘的地效飞行器,在最初的照片中机头部分被遮挡。在那张照片中,这架采用飞艇式机身的飞行器停泊在渤海海域的渤海的一处码头上。
本文是美国《战区》网站的一篇专栏文章,作者是 Tyler Rogoway,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为美国人,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所以部分认知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请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译此文章只是为了转述外国人员在分析从我国网络平台流出的照片后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里海怪物
正如我们多次讨论过的,苏联曾因开发和实用化 " 里海怪物 " 大型地效飞行器而闻名。虽然这种技术和战术构想未能大规模普及,但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大型地效飞行器的 " 复兴 "。这种飞行器能够在水面上方的稠密空气层中高效快速飞行(多数也具备高空飞行能力,但效率较低)。美国也正在开发类似的 " 自由升降机 ",旨在向广阔的太平洋偏远地区投送重型物资、人员与装备,从而在未来大规模战事中缓解五角大楼面临的后勤难题。
AG600
至于中国目前测试的这架地效飞行器,整体尺寸与新型水陆两栖飞机 AG600 大致相仿,后者设计用于在南海地区执行补给、搜救等任务。
这架地效飞行器借助海面稠密空气层实现低空飞行,既能增强升力降低阻力,又可规避陆基或海面雷达的探测。由于本质上是飞机,因此不会像水面舰艇那样容易受到水雷、潜艇等水下威胁的影响。当然,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地效飞行器的生存能力有限。但若爆发冲突,此类地效飞行器可以在为偏远地区提供后勤支持、坠机人员搜救等领域发挥独特价值,甚至在争夺制海权和反潜作战方面也可能具备一定潜力。
围绕这架地效飞行器最大的争议是动力系统,起初有人分析称采用喷气推进。从尾部拍摄的照片似乎支持这一猜测,但当时我们认为这还不是定论,因为螺旋桨可能尚未安装。不过,从排气口的尺寸来看,似乎又超出了普通涡桨发动机的规格。这次曝光的正面视图也无法确认动力形式,发动机舱前部似乎有主轴或某种尖头装置,表明可能是螺旋桨驱动。此外,上方也有进气口,如果采用喷气推进,那么每个发动机舱就有两个较大的进气口,这显得有些反常。也不排除采用混合电力推进系统的可能,这对地效飞行器来说很有意义。
从整体结构看,这架地效飞行器采用了大型一体式 V 形尾翼,机翼两端配备了大型浮筒,机身中部似乎装有较小的浮筒。机头或许是最具特色的元素,外形似乎经过了现代气动优化。这架地效飞行器很可能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结构,从而减轻重量、改善气动性能,并顺带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我们还看到它具备水上飞机典型的阶梯式结构和开放式侧舱门,这对于运输货物或救援人员来说非常实用。
自由升降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架地效飞行器很可能是一个用于测试各种设计理念的技术验证平台,也可能是缩比模型,或用于为大型地效飞行器提供基础设计验证。值得一提的是,它与美国正在研发的 " 自由升降机 " 超大型地效飞行器有不少相似之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