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9小时前
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教师不能是“高学历的野蛮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什么是优秀的教师?人民教育家于漪以她的教育贡献和她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说明了一点。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必须不断学习。

日前在山东大学举办的教师教育强国论坛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也做了发言,畅谈对于漪倡导的师道的理解。本期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编者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于漪先生就是当代难得的人师。

她是闻名天下的人民教育家,在教学生涯中不但对具体的教育工作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还对教育本身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育著作,为我们研究她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汉代思想家扬雄说:" 师者,人之模范也。" 于漪先生一生,立身处世,言行举止,处处体现了中国人讲的师道,被称为 " 老师的老师 "。

教育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优劣

中国人向来重视师道。韩愈《师说》第一句便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句话看似平常,含义却极深刻。这可以理解为,人是需要老师教育方能成人的。

如果说,教育对于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话,教师则对教育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优劣。

此外,文明意味着教化。教育从来也不只是客观传授知识,而是兼有文明教化的功能。古人甚至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化,即以文(文明)化人。中国人向来以知书达理作为教育的两个基本目标。于漪提出 " 教文育人 ",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上述两个教育的基本目标的另一种表达。

古人区分 " 经师 " 与 " 人师 ",区别就在于," 经师 " 只是授业,很少解惑,基本不传道。而 " 人师 " 则三者皆备,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

于漪有着诸多的头衔,但她自己大概不会把这些头衔放在心上。在我看来,她自从教的第一天开始,目标就是当 " 人师 ",这在她众多关于师道的论述中都能得到证明。她明显不把培养若干课业成绩拔尖的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目标,而把 " 人的完成 " 作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目标。这在今天好像是空谷足音,却是千百年来中外的大教育家对教师职责的共识。

在我读过的于漪的众多文字中,根本看不到一星半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实用主义理解。在她看来,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受教育者有谋生的技能或赚钱的本领,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人。为此,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 理想信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魂 ",这大概是于漪师道论的第一原则与第一要求。

" 语文老师应该是懂哲学的老师 "

于漪还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教师学哲学的问题。她还对我说," 语文老师应该是懂哲学的老师。"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法国高考一直要考哲学,就说明法国教育系统对哲学的重视。但在今日中国,有这种见识的中学老师寥寥无几,即使在大学,在一般人眼里,也都认为哲学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于漪之所以对哲学高度重视,是因为她始终将传道作为教育工作和教师的基本担当,尽管她自己很少用 " 传道 " 这个词。

于漪的教育思想、师道思想当然有时代色彩,面对的是时代的问题,但也深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例如,她根据《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的道理,提出:" 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使人处于最美善的道德境界。" 因此,教育就是美育。这个思想,蔡元培就已经提出。美育不仅仅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的手段,美育就是传道。在这方面,于漪与蔡元培乃至古代思想家,是一脉相承的。具体到语文课,她强调汉字字形的美妙与生动,诗人对方位、色彩、数字的巧妙运用,将美育自然而然地化为语文教学。于漪的课,声色并茂、情理交融,冶德育智育美育于一炉。一位听了她 3000 多节语文课的教师说," 她的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

中国传统师道从来讲究言传身教、讲究不言之教。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师本身的行为甚至比他们的言论更能影响学生,《论语》不但记录孔子的言,也记录了孔子的行,就是这个道理。于漪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始终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单纯教书,更要为人师表。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充实、提高自己,要把自我教育作为终身任务。她清醒地看到,在当今商业社会,只讲实际利益和效益,诱惑太多,一身正气比以往更难。中国人向来讲读书明理," 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明理,自己就要明理,要有崇高的人生观,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抵御各种各样的引诱。"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自胜的能力

于漪的师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成长。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师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学校的质量说到底关键就是教师的质量。" 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除了人格的不断完善外,教师的素质也必须不断完善。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 " 首先应该是文化人 "。

因为教育本身是文化的综合教育。所以,于漪提倡 " 教师要走出学科,注重学科与学科的渗透 "。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于漪从教育的本质看出教师走出自己学科的重要性。

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很少人会真正去这样做,我们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分科越来越细,不要说不同学科,就是同一学科,也往往泾渭分明,不相往来。就拿哲学来说,同样是外国哲学,教现象学的教不了甚至根本不懂黑格尔是大概率的事。一句 " 隔行如隔山 " 就堵死了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之路。但于漪认为,即使是中学教师,也必须视野开阔,广泛阅读,积累知识。不是一个本身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的教育家,是说不出这些话的,尤其是在教育的根本目的被逐渐遗忘的当下。

为师者思想须有高度

于漪有一个明确主张:" 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21 世纪的世界不是上个世纪的世界,21 世纪的学生也不是上个世纪的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当一个合格的教师。

比起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的人格素养更重要。于漪指出," 高学历不等于就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有些人学历是有了,但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知之甚少,对社会道德生活知之甚少,对当代社会不断更新着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于漪把这种人叫作 " 高学历的野蛮人 "。

不幸的是," 高学历的野蛮人 " 当教师,还真不是罕见的现象。他们可能不缺教学技能技巧,他们缺的是人格素养,缺的是精神这一维度。对此现象,于漪提出 " 为师者的思想须有高度,脊梁骨须有硬度 "" 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灵就能辉煌起来,持久不断努力就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太实际了,为物质生活所累,就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志向、旨趣和想象力,就很容易沉沦 "。

不过,现在很多人往往会认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话。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漪这些话都是肺腑之言,她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有精神追求,她相信罗曼 · 罗兰讲的:" 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外部环境干扰太多,是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于漪心领神会,她根据当代教育的情况,提出教师要 " 走进学生世界 "。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使得现在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目中无 " 人 ",根本不会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于漪刚好相反,她认为,教师要花相当力气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

现在很多人按照商业市场的思维来理解教育,把学生看作是顾客。另外,应试教育使得教师不但对学生没有爱心,只知加压,甚至对家长也是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爱 " 字无地可写。但于漪的师道的基本要求却是 " 教师须师爱荡漾 "。因为 "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在于漪看来,教师之爱 " 蕴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庸俗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那种无原则的爱,也不是一起吃、一起玩,嘘寒问暖、投桃报李,而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培养成才," 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就这么实在。但是," 爱不是姑息,不是迁就,爱是严的孪生兄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办学校,培养人,都要有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爱是严的基础。"

她一方面强调 " 师爱超过亲子之爱 ",另一方面关爱学生无微不至,一视同仁。一般人不理甚至厌恶的问题学生,她反而会格外用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发现他们的优点,她要求自己对学生的爱 " 做到无选择性 "。这是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

于漪平时为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一旦涉及大是大非问题,她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她清醒地看到,现在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主要是 " 外部环境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干扰 "。这种外部干扰既有物质的,也有观念的。经常是外部物质环境迅速变成支配性的流行观念。" 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干着违背科学规律的事。"

在鼓吹人工智能无所不能时,人本身被迅速遗忘,似乎 ChatGPT 或 DeepSeek 完全可以取代教师,来传道授业解惑。于漪虽已鲐背之年,却异常坚定地说:" 面对这一现状,失去信心是不对的,要抗争,有着独立人格的教师要呼唤,要呐喊,以自身的行动来推进教育的发展。"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国人 技能 教育教学 语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