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从历史经验看,高通在特定赛道的表现,最终 " 决定权 " 往往不在自己手里:在智能手机的黄金十年,是三星、小米们的极致探索,成就了骁龙的霸主地位;而在 PC 市场,微软与传统软件生态的步调迟疑,也让高通的 Windows on ARM 战略至今未能真正突破。
当战场转移至智能汽车," 决定者 " 的角色再次出现,顺势落在了中国汽车行业众多的智驾参与者头上。
中国智驾伙伴,推着高通往前走
6 月底,高通再次在苏州举办了 " 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 "。
在这场活动上,一幅完整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图谱被精准地呈现出来。与会者名单本身就是一份宣言:从零跑、上汽通用、北汽等整车厂,到卓驭、Momenta、元戎启行与博世这样的核心一级供应商(Tier1),再到几乎覆盖所有细分领域的软件合作伙伴,高通的座上宾囊括了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角色。
然而,与智能手机时代高通定义行业范式、引领技术演进的 " 固定模式 " 不同,进入智能驾驶时代:中国合作伙伴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反倒成为了整个生态的主要推动者。一个最明显的迹象,在于一众中国合作伙伴在实际解决方案打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举一个核心例子。
此前,高通汽车业务非常强调产品的具体角色定位。比如,去年发布的最新座舱(Cockpit Elite)与智驾(Ride Elite)平台虽源自相同的技术根基,但在设计目标、性能侧重和功能实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的几个主要解决方案诸如 8620、8650、8775 也都有清晰的能力层级和用途定位,可以说,过去的规划均由高通主导。
然而,近期发布的骁龙 8797 芯片打破了这一惯例。它并未如传闻所言成为纯粹的智驾芯片,而是定位为灵活的 " 融合中央计算平台 "。通过虚拟化技术,该芯片不再人为划分座舱与智驾功能域,实现了关键任务的隔离与单芯片的通用化部署。
在虎嗅汽车看来,原因有二。首先,新一代芯片的算力大幅提升,骁龙 8797 的稀疏等效算力预估超过 700TOPS,足以同时满足座舱和智驾的性能需求。其次,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合作伙伴在智能驾驶领域带来的发展压力。
这种压力和趋势在市场上已初见端倪,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尽管高通同期发布了新一代座舱平台芯片 8397,但部分合作伙伴为追求更强的 AI 性能,已选择 " 一步到位 ",直接将算力更强的 8797 应用于座舱域的解决方案中。
这种对更强性能的渴望,在合作伙伴的方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德赛西威就直接展示了采用 8797 芯片的下一代旗舰座舱域控平台 G10PH,主打在完成座舱传统现实和交互任务之余,进一步搭载更为强大的端云一体大模型以实现多种智慧场景的落地;零跑汽车更是直接官宣,其首发搭载 8797 的车型将采用 " 座舱 + 智驾 " 双 8797 方案。
相比之下,小米的做法更为彻底,甚至可以说是 " 离经叛道 "。它将消费级的骁龙 8Gen3 芯片引入座舱,并与英伟达 Thor 芯片深度整合,实现了跨品牌、跨层级的芯片融合。
小米在其 " 四合一域控制器 " 技术专利中解释了此举的原因:现有架构集成度低、协同少、硬件资源重复配置,且芯片选型受限。这一评价不仅仅指向了高通,也指向了英伟达在内的其他智驾芯片厂商。
除了对芯片能力的要求,中国伙伴在解决方案的推进节奏上也给高通带来了巨大压力。虎嗅汽车在峰会现场与多家伙伴沟通过程中,有三点反馈频繁出现——
高通的产品落地速度并非行业顶尖。以 8797 为例,其量产节点预计在 2026 年初,节奏上慢于同级竞品;
高通今年的主力产品 8620、8650 和 8775,在算力上已面临英伟达 Thor、地平线 J6P 等新方案的冲击;
高通的智驾生态与软件支持仍不及英伟达,但合作伙伴普遍能以自身能力弥补差距,他们更希望高通能加速硬件迭代。
这些评论与期望,高通自己心里应该也有数。
不过,一家同时拥有英伟达和高通解决方案的智驾 Tier1 供应商也向虎嗅汽车表示:高通之前的智驾软件工具链的确比不过英伟达的积累,过去生态之间的壁垒也无法将成果轻易转移(例如用英伟达训练的模型直接转移到高通上进行推理);但由于代码全部打包进了大模型,接口和输出反而都简化了,现在云端用英伟达 GPU 训练,然后车辆终端用高通推理也是完全可行的。
由此,目前形成的市场格局是,高通可以更专注于芯片的设计、研发与量产。即便其开发支持不完美,也能借助中国合作伙伴的软件能力,在市场中找到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 " 全民智驾 " 浪潮中,高通的 8620 和 8650 芯片迅速成为市场热点,是英伟达 Orin-X 和地平线 J6M 之外的主流选择。许多智驾软硬件能力相对薄弱的传统车企,正是看中了 " 高通硬件 + 中国伙伴软件 " 方案的性价比与实际效果。
芯片型号 | 厂商 | 芯片定位 | AI 算力 | 芯片工艺 |
---|---|---|---|---|
Thor-X | 英伟达 | 旗舰 | 2000TOPS | 4nm |
Thor-U | 英伟达 | 旗舰 | 700TOPS | 4nm |
Orin X | 英伟达 | 高端 | 254TOPS | 7nm |
SA8797 | 高通 | 高端 | 700TOPS | 不详 |
SA8397 | 高通 | 高端 | 640TOPS | 不详 |
SA8650 | 高通 | 高端 | 200TOPS | 4nm |
SA8775 | 高通 | 高端 | 144TOPS | 4nm |
SA8620 | 高通 | 中端 | 100TOPS+(等效) | 4nm |
J6M | 地平线 | 中端 | 128 | 7nm |
Orin N | 英伟达 | 中端 | 84 | 7nm |
J6E | 地平线 | 入门 | 60 | 7nm |
TDA4VN | TI | 入门 | 32 | 16nm |
来源:产业链和网络信息整理
再加上高通在目前市场竞争中的中阶优势地位,在 100~250TOPS 这个算力范围,高通由移动平台技术延伸而来的智驾产品,普遍在成本和能耗比表现上比较突出。从今年年初,越来越多国内智驾供应商、车企通过对 AI 大模型的蒸馏,成功用这些算力 " 相对有限 " 的解决方案,搞定了 " 城区 NOA" 的智驾辅助驾驶能力。
在今年 3 月的一次媒体体验中,虎嗅汽车就曾乘坐过由卓驭的 "10 摄像头 + 高通 8650" 的卓驭成行平台 3.0+。在整个试驾过程中,整套智驾系统表现充分良好,没有发生智驾降级;在道路上的行驶能够做到高效的跟车,也能够流畅地进行车道切换。整体驾驶风格足够 " 端 " 味,在实际操作习惯上也足够 " 像人 "。
纵观目前市面上公开的智驾芯片可选项(排除入华为生态才能用的昇腾 610),在这个算力范围,目前可用的解决方案有且仅有地平线的 J6M、英伟达的 Orin X 和高通的三款(8620、8650、8775)。相比高通的三款解决方案,英伟达 2021 年面世的 Orin-X 至今仍为 7nm 工艺制程,通常只能以更复杂的水冷方式散热(高通方案基本主动风冷散热就足够)。
换言之,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大概率只有地平线 J6M 一款芯片,能和高通的三款芯片争夺 " 中阶算力甜区 " 的霸主。这一市场层面的局部竞争优势,完全是中国合作伙伴们 " 带 " 着高通往前跑的结果。
" 中国策源地 ",一场自下而上的全球汽车革命
表面上看,是中国市场的极致内卷,将高通 " 逼 " 成了一个跑得更快的自己。但更深层次的现实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全球汽车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中国的 " 卷 ",已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一场多维度、高强度的创新马拉松。
具体到实际维度中:
" 卷 " 能力:当德国车企还在谨慎测试高速公路辅助驾驶时,中国车企已将 " 通勤 NOA"(城市领航辅助)作为标配,开始攻关 " 无图 " 方案、挑战城中村等极限场景。
" 卷 " 速度:一款全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从 48 个月压缩到 24 个月甚至更短。智能驾驶的软件算法,可以像手机 App 一样,通过 OTA 每周迭代升级。
" 卷 " 成本:如何用过去一半的成本,实现比特斯拉体验更好的智能泊车?如何将激光雷达的价格打下来,并让其真正发挥价值?这些都是中国工程师每天面临的课题。
高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 Anshuman Saxena 在峰会上以 " 汽车架构变革 " 这个切口,展示了中国的引领者地位,从在过去的 3 年间,中国(图标中的橙色部分)在汽车架构的多个变革领域中,都身处最前列。
这种极限压力环境,反而成为了创新的最佳 " 培养皿 "。它倒逼所有参与者,包括芯片巨头,必须放弃安逸、自上而下的传统研发模式,转向更敏捷、更贴近市场的共进化范式。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借助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球玩家最重要的议题。
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 Nakul Duggal 更是在媒体采访环节中直言:" 回到五六年前,在第三代座舱平台(骁龙 8155)上,我们主要是先与全球生态系统合作,然后这些产品才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我们首先支持中国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方案,凭借在这里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也将进一步帮助我们扩展至全球市场。"
这种关键性的转变绝非高通一家,头部的全球车企也已经都行动了起来,大致逻辑都是一致的:将中国市场剥离出来,由中国本土的合资方和资源进行独立运作;在打造能够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之余,为全球车企海外目前受阻的新能源变革走出另外一条路。
就在上个月,广汽丰田的动作就很标志性:下一款中国专属车型 " 铂智 7" 除了继续采用 " 中国自研 " 的策略,还一口气跟华为、Momenta、小米这三家如今中国车圈最火热的伙伴实现了合作:其中华为提供了配备 15.6 英寸的中控显示屏和最新一代的鸿蒙座舱 5.0;Momenta 提供了全新迭代的飞轮大模型,带来了业界最前沿的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小米则带来了车载生态的拓展和开放,小米 PAD、车载音响等配件都将会在铂智产品上实现应用。
从高通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丰田与华为、小米的深度携手,这些都已不再是孤立的市场策略,而是汇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行业洪流。对于所有全球玩家而言," 在中国,为中国 " 已经从一道选择题,变成了关乎未来竞争力的必答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