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12小时前
用云端AI实现旗舰影像平权!荣耀“大王影像”是正途还是歪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4 年 12 月 23 日,在北京举行的荣耀 Magic7 RSR 保时捷设计及影像技术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荣耀 Magic7 系列全面升级为 " 大王影像 "。

简单来说," 大王影像 " 就是一套新的 AI 算法,除了机内的端侧大模型参与图像处理和优化之外,荣耀还引进云端的百亿参数大模型,通过 AI 学习不同场景主题的拍摄物理特征,来优化超长焦端的图片质量。

在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看来,端侧大模型 + 云端大模型协同工作,是手机影像越做越好的原因,也是未来坚持的路线。因为云端算法可以持续更新,不依赖本地,而且不管影像硬件好不好,都能获得理想的超长焦画质。

(图片来自微博)

出发点是好的,手机的超长焦段完全依赖 ISZ 和数码裁切,几乎没有 " 画质 " 可言,而通过 AI 大模型进行画质增强,的确可以让画面好上一些。但 "AI 修图 " 引发了不少争议,崇尚 " 纯正光学 " 的网友认为 " 算法和 AI 是原罪 ";也有一些画质党认为,手机影像最重要是拍得好看。

(图片来自雷科技)

事实上,不论网友如何看待,计算摄影是手机厂商不变的坚持。不过在路线选择上,荣耀借助 AI 大模型技术走了一些比较 " 激进 " 的路线,那就是 "AI P 图 ",面对外界对荣耀影像的争议,罗巍是坚持 AI 路线,还是回归对光学层面的探索?

翻看罗巍近半年来的微博照片分享,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那就是大王影像在 " 一点一点变得更好了 "。

体现出 " 越来越好 " 的地方,就是基于端云协同处理的超长焦样片。每隔一段时间,罗巍就会分享一次 AI 超长焦的进步,根据他分享的样张,同一焦段之下,新版本 AI 处理之后的细节的确要比老版本丰富不少。这并不完全是光学镜头配合机内算法的功劳,你基本可以把它想象成 AI 根据镜头拍到的模糊信息,帮你重新 " 画 " 了一张 " 照片 "。

而华为也为相机和相册提供了类似的云端 AI 增强功能,需要手机联网上传图片,再等待云端加强后应用到本地中。

因为,手机镜头的光学成像能力有限,超长焦全靠数字裁切和靠算法 " 猜 " 细节,很长一段时间里,超长焦除了望远,拍出来的照片基本不可用。

再加上,受产品定位和机身空间影响,手机的影像硬件参差不齐,不同计算平台的性能也不同,算法优化亦有差异,也就意味着拍照能力上有很大差异。

共同的是,这些手机都可以联网,也就能利用云端 AI 计算,这样一来,不同定位的手机的成像能力,就能通过云端 AI 计算进行缩小。罗巍之所以坚持为端云协同计算摄影站台,还是站在 " 平权 " 的角度上思考,不论你是什么定位的手机,都可以用云端增强的形式把照片 " 拍好 ",且不用过于担心硬件带来的限制。

有多 " 平权 "?荣耀发布 Magic V5 后,罗巍就更新了微博,表示虽然长焦和保时捷(Magic7 RSR)还有差距,但是 " 大王影像 " 一给,问题就不大了。换言之,云端 AI 计算,让 Magic V5 这样影像硬件受限的手机,有媲美 " 超大杯 " 的可能。他还表示," 大王影像 " 后续会覆盖所有焦段。

(图片来自荣耀)

他在荣耀 400 系列发布会之前的一次采访表示,云端 AI 增强,完全有机会让手机摄影进入 "DeepSeek 时刻 "。要说积极意义显然是有的,在就任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之前,罗巍曾负责华为 Cyberverse(河图)项目,是 Cyberverse 总工程师、相机总工程师,带领过团队打造出华为 P9、华为 P20 系列等产品,对于他在 AI 影像上的理解和坚持,雷科技是给予肯定的。

但坦率地说,云端 AI 增强只是手机影像的一种辅助路数,并不意味着手机影像不再需要硬件。

前面也提到,智能手机的计算性能和影像硬件参差不齐,软件和光学层面的综合体验做不到高度统一,正如折叠屏旗舰和 " 超大杯 " 影像旗舰一样,你只能说它们定位不同,但并不会因为都是 " 旗舰 " 所以拍照水平一致。

如果要再扯上算法优化这些,通常智能手机都是依赖本地 AI 算法完成图像优化,升级全看 OTA,还要考虑芯片性能去匹配软件算法,一方面,新机迭代带来的更好的影像表现让老用户难堪,另一方面,不同定位的机型也会因为算法、光学器件的差异,造成拍照水平的天差地别。

指望厂商将老旗舰、硬件不太好的手机的拍照水平和最新的旗舰看齐并不现实,这个时候云端 AI 增强也就有了意义。云端 AI 计算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长期更新,多机型受益,云端 AI 就像是一个大的 " 算法池 ",靠手机联网将照片放到 " 算法池 " 优化。

另外,即便是在原生焦段下,基于参数量更庞大的云端 AI 处理,相机也有 " 深度思考 " 的能力,理论上原生焦段下也会有一定的正向增益。

不过,我认为云端 AI 计算的积极意义目前就止步于此。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 大王影像 " 的本质是根据图片的 " 特征 " 进行云端 AI 增强,本质上就是一种更激进的 AI 算法。换句话说,增强效果如何,依旧要看光学硬件传回的图片信息。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手机只有一颗主摄,论望远和裁切空间,所提供的光线信息肯定不如配备了长焦镜头的手机,通过云端 AI 处理,两者的最终画面没办法做到一致。

再加上,云端 AI 计算需要手机联网上传图片,处理后再下载到手机上,这个过程会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时延,信号不好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 " 掉算法 " 的情况。以及连续拍摄同一个场景,出来的图片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而站在云端 AI 大模型考虑,大模型需要源源不断的图片数据进行训练,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部分未 " 学习 " 的场景需要等待模型升级,而联网上传图片也会引起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

雷科技并不反对云端 AI 增强算法,不过就现阶段来看,手机影像依旧依赖光学器件和基础算法的积累,云端 AI 计算属于辅助性质的增益,不意味着所有影像基础本就薄弱的手机能够 " 碰瓷 " 超大杯旗舰。

要 AI 还是要真实?这是手机圈子对移动影像长期争论的话题,至今还没有结果。

一方面,AI 计算摄影让 " 拍好片 " 这件事情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另一方面,过度的计算痕迹也让爱好拍摄的手机用户感到一些 " 不真实 "。

早期 " 大王影像 " 刚推出时,就被网友指出 AI" 添油加醋 " 的情况,手机拉到 100 倍拍到的东西,全是 "AI 画出来的 ",乍一看很清晰,和传统的 AI 算法相比,当时荣耀的 " 大王影像 " 更加激进,可能是因为缺少数据库支撑,导致 AI" 画 " 出来的内容显得失真。

超长焦领域,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只能靠数码裁切和 AI 算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手机光学的范畴,全看谁家 AI 大模型 " 画 " 得更好,这种赛博对比甚至偏离了手机影像的意义。

在这些争论的声音里面,要 " 真实 " 的用户相对来说会更多,部分极端一点的声音认为 AI 是手机影像进步的 " 绊脚石 ",毕竟手机摄影的核心是 " 记录 ",如果让 AI 参与进来," 记录 " 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不成立,AI 画图背离了手机影像的初衷。相对中肯一点的网友则认为,手机和计算摄影脱不开干系,支持 AI 计算一定程度的介入,提高照片质量,但不支持 AI 主导拍照。

争议点很明显,原因主要在于 AI 算法目前还很难满足用户对照片 " 真实感 " 的需求,照片放大后,明显的计算痕迹削弱了这部分 " 真实感 ",才导致网友对过分的 AI 算法感到不满。

这位网友认为,云端 AI 计算目前更多只在极限望远场景下有效果,日常确保 3 倍、6 倍、12 倍这些常用的长焦端,多在影调和防抖上多下功夫。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极限望远只是手机拍照中相当小的场景,AI 算法更应该用于日常焦段的图片优化,高倍率望远反而很次要。

好消息是,云端 AI 大模型持续升级之后,超远焦段的成像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就罗巍近期分享的高倍率样张来看," 乱涂乱画 " 的情况开始逐渐减少了。或许,接下来荣耀更希望将这套云端 AI 算法,打造成一个 " 更高清的真实 " 的调性。

其实,雷科技体验过不少荣耀的旗舰和次旗舰产品,它们的影像表现都能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色彩偏向真实,不会有很强烈的风格化表现,按理说,荣耀的影像反而很适合追求真实且好看的手机用户。

在雷科技看来,这种影像风格不容易营造记忆点,长期来看,荣耀 " 大王影像 " 坚持将 AI 作为发力点这件事并没有错,难点就在于怎么让 AI 更好地融入真实记录里面,变成一种能让大家都接受的正向增益,而不是困扰用户的痛点。

显然,手机影像是体系化工程,AI 大模型也是一条几乎看不见终点的赛道,或许手机影像永远不会在 AI 和真实之间得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但希望荣耀能将这两者的距离尽可能拉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荣耀 长焦 罗巍 物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