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潮新消费
火热的港股又迎来一家 "A+H" 上市公司。
7 月 4 日,继海天味业之后,又一食品龙头企业——安井食品正式登陆港交所,截止发稿,每股 58.8 港元,总市值达 195.97 亿港元。
这位从福建起家的 " 速冻一哥 ",自 2017 年 A 股上市后,凭借 " 火锅速冻制品 + 预制菜 " 双轮驱动,39 个单品过亿,8 年内营收从 42.6 亿元跃升至 150 亿元,将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然而,近年来,在预制菜遭遇舆论质疑、控股股东及高管大幅减持套现的双重压力下,安井食品股价下跌,业绩增速放缓。今年一季度公司业绩首次呈现下滑态势,尤其是预制菜呈现疲态。
此次赴港 IPO,安井食品表示,主要目的是 " 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 "。当老牌选手开启了新布局,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安井食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年入 150 亿,速冻龙头赴港上市
安井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主营速冻调制食品、速冻菜肴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安井食品营收分别为 121.06 亿元、139.65 亿元、150.30 亿元;同期,利润也实现稳定增长,分别约为 11.18 亿元、15.01 亿元、15.14 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 年,安井食品以 6.2% 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公司。2024 年,这一数字提升至 6.6%,安井食品也坐稳 " 速冻一哥 " 的座位。
在细分赛道,这种优势更是 " 断层式 "。尤其是在速冻食品行业,2024 年,安井食品以高达 13.8% 的市场份额,在中国速冻调制食品市场排名第一,更是第二名的约五倍。
同年,在中国速冻菜肴制品行业,安井食品的市场份额为 5.0%,超过第二名至第四名的市场份额总和;在竞争最为激烈的速冻面米制品赛道,安井食品也凭借爆汁小鱼丸、红糖糍粑等产品,以 3.2% 的份额跻身行业四强。
从收入结构来看,包括鱼丸、肉丸等在内的速冻调制品依旧是安井食品的营收主力,年营收从 2022 年的 62.97 亿元增长到了 2024 年的 77.93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 51.9%;同期,速冻菜肴的收入也从 30.16 亿元增长到了 43.36 亿元,占比 28.8%,是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构成。对比之下,速冻米面制品业绩有所下滑。
安井食品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速冻菜肴业务能实现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公司精准把握各细分市场的增长需求,快速开发出相对应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于收购了湖北新柳伍,完成了小龙虾产业布局。
相关数据显示,在 2022 年— 2024 年,安井食品销售小龙虾的产品收入分别为 11.74 亿元、15.86 亿元、17 亿元,分别占同期公司总收入的 9.7%、11.4% 及 11.3%,带动了整个速冻菜肴板块的快速增长。
品牌战略层面,安井食品以 " 安井 " 为核心基石," 冻品先生 " 主打家庭消费场景;" 洪湖诱惑 " 依托洪湖优质水产资源,主打天然、新鲜的水产预制菜;" 柳伍 " 则深耕小龙虾制品领域,打造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这种多品牌协同发展的策略,使得 2024 年安井食品涌现出 39 个亿元级大单品,其中 4 种产品超过 5 亿元。
虽然安井食品的业绩还不错,但有意思的是,自从宣布赴港上市以来,安井食品大部分投资者一直在投反对票。
质疑声主要源自安井食品上市以来的疯狂融资和疯狂套现。据统计,上市以来,安井食品现金储备充足、负债率低,然而股东和高管们已经减持套现了超 64.2 亿元。
2024 年,安井食品的业绩增速放缓,虽然营收同比增长 7.7%,但净利润同比微增 0.46%,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归母净利润增速均为上市以来最低。
去港股,出海寻求新曲线,虽然充满了争议与挑战,但安井食品迫不及待。
一粒丸子的百亿之路
从早上的手抓饼到晚上的火锅丸子,从便利店的关东煮、烤肠到餐馆里的酸菜鱼,安井食品已经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中。
安井食品的崛起堪称行业错位竞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案例。
安井食品董事长刘鸣鸣出生于河南郑州,曾在郑州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2001 年,当三全、思念靠速冻水饺汤圆称霸商超时,刘鸣鸣避开红海竞赛,将一袋袋鱼丸、蟹籽包悄悄送进了小店里。
背靠福建丰富渔业资源,安井推出了墨鱼丸、虾滑球等特色鱼糜制品,并精准切入被巨头忽视的农贸市场和中小餐饮渠道。
为了应对鱼糜、肉类价格波动,安井在全国各地建设了 12 大生产基地,基本覆盖 500 公里范围,也将物流费用压缩到营收的 1.9%,远低于 5% 的行业均值,其产能利用率更是高达 91%。
哪里吃火锅的人多,就在哪里建厂。至 2024 年年底,安井食品的经销商网络已覆盖全国 97% 地级市。
此外,安井食品还独创了 " 贴身服务 " 经销商模式,即每个经销商配备 5 名安井员工,协助摊主设计菜单、开拓店铺,这套打法迅速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2017 年冲刺 A 股上市时,安井食品已拥有近 600 家经销商,营收 34.84 亿元,产品种类超 300 种,成为速冻火锅料领域市占率第一的企业。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安井食品有 2017 名经销商,来自经销商的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 81.9%。
2018 年,安井食品开始将预制菜单独列为第三大业务板块,包括火锅料、面米制品、预制菜等,推动产品多元化。
2020 年,疫情带来了机遇。中小餐厅急于寻找降本增效、标准化方案,安井便顺势推出双品牌战略:安井小厨聚焦 B 端,推出小酥肉、糯米鸡等调理类产品;冻品先生主攻 C 端,主推酸菜鱼、辣子鸡等川湘菜品。2023 年,安井食品预制菜板块营收占比达 28%,超越面米制品成为第二增长引擎。
为弥补短板,全产业链布局,安井食品并购的步伐从未停止。2011 年,安井食品斥资 7.17 亿元收购新宏业食品 90% 股权,掌控华中淡水鱼糜资源;2022 年收购新柳伍食品 70% 股权,布局速冻调味小龙虾赛道;2023 年并购英国功夫食品切入欧洲市场,开始向海外扩张。
然而预制菜的甜头还没尝够,安井食品迎来了当头一棒。
2024 年 7 月,伴随餐饮业价格战加剧及 " 现炒 " 风潮兴起,国内 15 家餐厅联合发起 " 反预制菜联盟 ";消费端," 糟头肉梅菜扣肉 " 等事件引发消费者抵触预制菜。多方影响之下,安井食品的预制菜增速从 2023 年的 29.84% 骤降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0.4%,遭遇断崖式下滑。
同时,行业价格战导致安井食品核心产品均价下滑,速冻调制食品单价从 13.8 元 /kg 降至 13.6 元 /kg,小龙虾制品毛利率压缩至 15%。
安井食品的增长瓶颈显而易见。2025 年第一季度,安井食品营收为 36 亿元,同比下降 4.13%;归母净利润为 3.95 亿元,同比下降 10.0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3.43 亿元,同比下降 18.28%。
据安井食品董事会秘书梁晨透露,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提升公司在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地区火锅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且尚未出现成熟的冷冻食品品牌。
2023 年安井食品就已经建设越南建生产基地,辐射东南亚。然而,2024 年安井食品在境外的业务收入仅为 1.68 亿、占比仅 1.11%,加之饮食文化差异,安井食品的出海之路任重道远。
掘金万亿预制菜浪潮
20 多年来,从一颗颗小鱼丸开始,安井食品编织出一张覆盖数十亿人的美食网络,它背后,预制菜行业起起伏伏但坚定的朝前发展。
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快速发展始于 2010 年。
2010 年,餐饮连锁化加快,相比传统餐饮店,连锁餐饮品牌对旗下各门店出品菜肴的稳定性要求更高,预制菜在 B 端的需求逐步打开。
大型连锁餐饮品牌大多选择建设中央厨房来打造标准化菜品,中央厨房也成为第三方预制菜企业的核心业务模式之一。但中央厨房门槛太高,小型连锁餐企只能通过采购预制菜到门店进行二次加热来实现菜品口味的统一。
预制菜行业第二波热潮发生在 2014 年。外卖行业出现,我国迅速成长为全球规模领先的外卖市场。为了在更短的配送时间内制作健康安全的美味,大量商户开始选择预制菜模式。
2020 年,在疫情的催动下,预制菜行业迎来高速发展。居民对预制菜的需求激增,C 端市场就此打开。
三波浪潮推动下,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 2022 年达到了 4196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会突破万亿元。
虽然国内市场大,但行业竞争激烈且分散。以 2024 年收入计,我国前五大速冻食品企业合并市场份额约为 15%,其中排名第一的安井食品市场份额约为 6.6%;而速冻菜肴制品行业前五大企业仅占 10.2% 市场份额。
另一边,虽然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改变,预制菜受到部分抵制情绪,但这也并未影响餐饮行业标准化的进程,供给端迎来了快速扩张。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 年,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相关企业全年注册量激增至 4303 家,达近十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峰值;2024 年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破万家,全年注册量同比增加 147.8% 至 10661 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
味知香、千味央厨等企业凭借各自优势,很快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使得争夺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随着竞品跟进,同质化问题也凸显出来,曾以手抓饼、红糖发糕等差异化产品突围的安井食品没了绝对优势,毛利率也被压缩。
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研发、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给安井食品的预制菜业务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2024 年,安井食品的研发费用为 9721.37 万元,研发投入占比为 0.64%,远低于国际同行 5%-8% 的水平。国内市场略显疲软,海外市场被安井食品视作破局关键。
但对消费者而言,预制菜本身不是敌人,偷工减料、工业味重、口味还原度不高、添加剂过多等行业弊病才是真正的 " 洪水猛兽 "。
安全化、健康化、多样化、高端化、智能化是预制菜的未来。二次上市不是安井食品的重点," 中国味道 " 也不只是简单的预制包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